第一章生理健康
男人四十要重視健康
四十歲的男人正當不惑之年,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真是羨煞他人,孰不知,在這圓滿的背後,經年的積勞如蓄勢的“火山”隨時可能爆發,“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疾病證候群已尾隨著四十的男人團閉轉,“亞健康狀態”已在他們身上占了上風。除去西裝解下領帶,四十的男人還剩下什麼?站著,乏力的軀殼,凸起的肚腩無地自容,腰酸背痛;坐著,茸拉著腦袋昏昏欲睡,老態盡顯,記憶力減退甚至記不起孩子與妻子的生日;躺著,睡眠不穩,輾轉反側,夜尿增多,惡夢亦開始增多。還有食欲不振、性欲不振、精神不振、視覺紊亂、頭暈耳鳴、關節疼痛、焦慮不安,周身不適。發展下去,胃潰瘍、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腰椎間盤突出、前列腺肥大、心肌缺血、心肌勞損、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癌症等等將威及健康生命。
臨床醫生提示,男人四十是健康的一大關口。從兒時身體器官的發育,到青少年的成長成熟,到了四十中年已是爐火純青,巔峰己過。組織器官的“健壯”開始走下坡路,這時,如不以自我保健來搭救,則往往就會是組織器官的“使用性”“自然”得病,即所謂積勞成疾,而非指“天災人禍”而得病。事實上,更令專家憂慮的是,這“四十”之驛站關隘已大有向前移動的趨勢。
心身醫學專家分析,中年男人在近三十年的學習、工作、生活、婚戀、家庭、社交的多重壓力下,胃粘膜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充血缺血、缺血充血,胃酸分泌增多,體內兒茶酚胺濃度也逐漸升高,胃粘膜在“無保護”、“無休養”情況下最終導致潰瘍出血。長期的緊張、焦慮、壓抑、嫉妒、積怨、深沉,使交感神經活動亢奮、人體腎上腺素分泌失調、增多、血液粘稠度增高,與生俱來、與日俱增的血脂最終導致心髒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腦血栓形成。超負荷的勞作,永不言倦的開拓奮進,心力、體力、精力在人海、商海、情海中飄泊沉浮,隨波逐流,惡性透支,結果是神經、精神、心理、生理、微循環、內分泌、組織器官功能受到困擾,繼而疾病便如雜草叢生,火燒不盡。
因此,醫學專家提出倡議:男人四十,治理整頓。
具體而言,首先思想要重視。審視、自剖自己的健康態度,反省、反思自己的健康觀念,領會健康的重要性。治理整頓分宏觀調節和微觀調節。前者是指從整體上對自己的生活、工作、事業、身體進行全麵的調適,善待生活,善待生命,控製不良的行為和習慣,緩和生活節奏,調理生活密度,提高生活質量。微觀調節是指某些具體的做法,如保證足夠的時間進行運動、休閑、娛樂、天倫之樂、手足之情。保證定期到醫院檢查身體,對身體進行一次又一次的“修理”、“洗油、“充電”。如遇身體不適,應引以為意,切莫若無其事,放任自流,諱疾忌醫。
男性生殖器的構造與功能
男性生殖器分為內生殖器和外生殖器。男性內生殖器包括睾丸、輸精管道和附屬腺體。睾丸是產生男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的生殖腺;輸精管道是輸送精子並將其排出體外的管道,包括附睾、輸精管和射精管等;附屬腺體有精囊腺和前列腺。它們的分泌物與精子共同組成精液,並對精子具有營養和促進其活力的作用。男性外生殖器包括陰莖和陰囊。
睾丸
睾丸位於陰囊內,左右各一。形態呈扁卵圓形,表麵光滑,分為內、外側麵,前、後緣和上、下端。後緣有血管、神經和淋巴管出入。
睾丸表麵有一層堅厚的致密結締組織膜,稱為睾丸白膜。睾丸後緣的白膜增厚,伸入睾丸內部並發出一些小隔,呈放射狀展開,將睾丸實質分隔為許多錐形的睾丸小葉。每一睾丸小葉由精曲小管盤曲而成。各小葉中的精曲小管在接近睾丸後緣處互相交織成網,並從網發出12~15條睾丸輸出小管,穿出睾丸後緣的上部,進入附睾頭部。精曲小管的上皮是精子發生的部位。精曲小管之間的結締組織內有分泌男性激素的細胞,稱為間質細胞。
睾丸的功能是生成精子和產生雄激素。精子由睾丸內曲細精管中的精母細胞產生。雄激素由睾丸曲細精管之間的間質細胞分泌。當雄性激素進入血液後,大部分與蛋白質結合,少部分呈遊離狀態。雄性激素轉變為17-酮類固醇,由尿中排出。雄激素含量在青春期前很低,青春期後迅速升高,80歲以後含量明顯下降。
睾丸產生的雄激素有如下生理作用:刺激雄性附性器官的發育並維持其成熟狀態。若切除睾丸,則前列腺、精囊、陰莖均萎縮;刺激雄性副性征的出現,並維持其正常的狀態。男性喉結突出、聲音低沉、胡須以及毛發分布等特點,都是在雄激素作用下發生的,若在青春期前切除睾丸,則男性副性征將逐漸退化;高濃度的雄激素能刺激曲細精管產生精子;維持正常的性欲;促進蛋白質合成特別是肌肉以及生殖器官的蛋白質合成,減少尿氮排出,因而能促進生長發育;能抑製黃體生成素分泌,刺激紅細胞生成。
睾丸活動的調節一方麵受下丘腦——腺垂體調節,另一方麵受雄激素在血中濃度的反饋調節。來自環境的刺激通過中樞神經係統到達下丘腦,下丘腦接受了神經係統其他部位傳來的信息,經單胺神經元彙集於下丘腦促性腺激素,刺激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素經垂體門脈係統運送到腺垂體,促進腺垂體分泌促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的釋放。促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進入血液,隨循環到達睾丸。前者作用於曲細精管,促進精子生成。後者作用於間質細胞,刺激間質細胞發育並分泌睾酮。當血中睾酮濃度升高,下丘腦腺垂體區神經細胞即發生抑製,激素分泌減少,進而黃體生成素分泌減少,當血中睾酮濃度降低時,激素分泌增多,而黃體生成素分泌隨之增加。通過這種反饋抑製,使血中睾酮濃度穩定在一定水平。此外,支持細胞分泌的抑製素,亦能抑製腺垂體分泌卵泡刺激素。
附睾
附睾緊貼睾丸的上端和後緣。可分三部:上端膨大稱為附睾頭;中間扁圓,稱附睾體;下端較細,稱附睾尾。
附睾表麵有一層白膜。附睾頭由睾丸輸出小管彎曲蟠繞而成,各輸出小管的末端彙入一條附睾管。附睾管很長,向下方迂回曲折,構成附睾體和附睾尾。附睾管的末端向後上方彎曲,則成為輸精管。
附睾有貯存精子的作用,還分泌液體供給精子營養,促進精子繼續發育成熟,並增強其活力。附睾為男性生殖器結核病前發處,在病變部位往往出現硬結。
輸精管和射精管
輸精管是附睾的直接延續,長約5cm。輸精管行程較長,沿睾丸後緣及附睾內側上升,參與組成精索。此段在進入腹股溝管淺環以前,位置比較表淺,容易觸及,呈圓索狀,具有一定的堅實感,常為施行輸精管結紮術的部位。輸精管經腹股溝管進入盆腔,立彎向內下方,經輸尿管末段的前上方至膀胱底部,兩側輸精管逐漸接近,其末端與精囊腺排泄管會合。
射精管,由輸精管末端與精囊腺排泄管彙合而成。從前列腺底穿入前列腺,末端開口於尿道前列腺部。
前列腺
前列腺位於膀胱與尿生殖器之間,包繞尿道根部。其形狀和大小均似前後稍扁的梨子。上端寬大,下端尖細,體的後麵較平坦,貼近直腸,可經直腸指診觸及。前列腺由腺組織、平滑肌和結締組織構成。前列腺的排泄管細小,數目較多,均開口於尿道前列腺部的後壁。
小兒前列腺很小,性成熟期迅速生長。老年人腺組織逐漸退化,常見腺內結締組織增生,形成前列腺肥大,可壓迫尿道,引起排尿困難。
陰囊
陰囊為一皮膚囊袋,位於陰莖後下方。陰囊壁由皮膚和肉膜組成。肉膜是陰囊的淺筋膜,含有平滑肌纖維,可隨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舒縮,以調節陰囊內的溫度,有利於精子的生長發育。在正中線,肉膜向深部發出將陰囊腔分為左、右兩部,容納睾丸和附睾等。
陰莖
陰莖分為頭、體和根三部分。陰莖頭的前端有矢狀位的尿道外口。陰莖頭與陰莖體交接處縮窄,稱為陰莖頸,臨床稱冠狀溝。
陰莖主要由兩個陰莖海綿體和一個尿道海綿體構成,外麵包有筋膜和皮膚。陰莖海綿體左、右各一,互相緊密結合,並列於陰莖的背側部。前端嵌入陰莖頭底麵的凹陷內,後端成為左右陰莖腳,附著於恥骨弓。尿道海綿體呈細長圓柱形,位於兩個陰莖海綿體的腹側,有尿道貫穿其中,前端顯著擴大成陰莖頭,後端稍擴大成尿道球。
男性“女性化”的原因
男性“女性化”是由疾病導致雌激素過多,引起男性乳房的發育,促進皮下脂肪沉積,尤其是在乳房、臀部、大腿內側等部位更有大量的脂肪沉積,形成女性體型的曲線;還刺激頭發生長,抑製胡須生長,抑製胸部汗毛生長等。
雌激素很容易在肝髒被破壞,肝髒有病時,由於對雌激素的破壞減少,也等於一種內源性的雌激素增多,出現一些“女性化”的表現。
包皮過長或包莖的害處
包皮過長或包莖都是男性生殖器官先天發育異常。包莖指青春期的男性包皮平時遮蓋了整個陰莖頭,包皮口狹小,包皮不能翻起顯露陰莖頭;若包皮雖能翻起,能顯露陰莖頭,但翻起比較困難,這就是包皮過長。
無論包莖,還是包皮過長,對於男性來說都是一種苦惱,肯定是會影響婚後性生活的。
包皮過長容易在陰莖頸上積聚分泌物,稱之為“包皮垢”,如不經常清洗,細菌就會在那裏繁殖,引起龜頭炎、包皮炎。據統計,包皮過長的人患陰莖癌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包莖因不能將包皮上翻,更容易引起炎症、潰爛,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患有包莖和包皮過長者,最好及時去醫院做“包皮環切術”,這種手術既安全又簡單,現在醫院對於包皮過長者已采取新醫療技術,不用開刀、不痛、不用麻藥一次性治好,全過程僅用半小時,不會帶來任何後遺症。對於那些包皮過長不太嚴重的人,也可以不做手術,但要經常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清潔冠狀溝處,以保證陰莖清潔、衛生。
人到中年要“五戒”
人到中年是“危機四伏”的“多事之秋”,所以要積極預防一些常見的隱患疾病,注意做到“五戒”。
一戒懶惰:中年人常感兩腿沉重,易疲勞,這表明衰老已悄悄降臨。此時應力戒懶惰,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以延緩衰老。
二戒過勞:中年人既有工作又有家務,負擔較重,故應注意勞逸結合,切勿“涸澤而漁積勞成疾”。
三戒多食:多食可導致肥胖,從而誘發多種疾病。
四戒發怒:怒則傷肝,並容易誘發胃潰瘍、高血壓、冠心病等。
五戒縱欲:祖國醫學認為“房勞過度則傷腎”。
神經係統的結構與功能
人們能夠正常地適應生活和環境的變遷,保持體內環境的相對恒定,全賴於神經係統和體液的調節。神經係統分為中樞神經係統和周圍神經係統。中樞神經係統主要包括大腦、小腦、腦幹和脊髓;周圍神經係統主要包括腦神經、脊神經、植物神經等。
接受外部刺激的器官,如皮膚、耳、眼等,稱為感受器;對外部刺激做出相應反應的器官,如肌肉、分泌腺等,稱為效應器。最重要的是連接感受器和效應器的神經係統,其中大腦起核心作用。所以,有人把大腦稱作人體的司令部。在這裏將主要講述大腦的結構與功能。
腦的結構
腦很柔軟且容易受到損壞,所以由硬膜、網膜、軟膜三層膜包裹著。而且,在這些腦膜之間充滿了稱為脊髓的液體,起著緩解來自外部的衝擊作用。腦又分大腦和小腦。
小腦小腦約占整個腦重的10%,與精神活動沒有直接關係,其作用是調整姿勢和運動。
大腦大腦由左右兩半球以及夾在兩半球中間的腦幹組成。
大腦半球:其表麵有許多溝,其中最大的是中央溝和外側溝,兩溝前方稱為額葉,後方部分有頂葉、枕葉與顳葉。
沿大腦左右半球之間切開,可見包括胼胝體的大腦半球的內側麵,在這裏也有許多溝。胼胝體是連接溝通大腦半球神經細胞的神經纖維束。
腦幹:接在胼胝體的下端部分,由上而下分為間腦、中腦、腦橋和延髓。延髓的下麵與脊髓相連。緊挨著胼胝體下端的間腦,有視床和視床下部等。腦幹是由進出大腦半球的神經纖維束及其間的神經細胞核構成。
大腦皮層:將大腦橫向切開,表麵有2~3毫米厚灰白色的大腦皮層。大腦皮層由140億個神經細胞構成。神經細胞的大小和形狀各異,由同樣大小與同樣形狀的細胞組成一層,一般有6層。
據說人類大腦皮質的麵積約為2200多平方厘米。大腦皮層內部為白色。其中有位於中央部的視床和視床下部等的間腦以及在其外側稱為大腦核的神經細胞集團。
大腦皮層中,排列有神經細胞的構造層。但這個構造層由於大腦皮層的部位不同而有很大區別,主要區分為新皮層、原始皮層、古皮層三種。而且,越是低級動物,原始皮層越發達,越是高級動物,新皮層越發達。人類的腦,因大腦半球表麵完全被新皮層所占據,所以原始皮層和古皮層被趕到大腦半球的底層。構成大腦的神經細胞,大部分集中於大腦皮層,所以一般認為大腦的綜合功能由大腦皮層承擔。上述三種皮層分別承擔各自的綜合功能。這種綜合功能,以來自感受器的信息為材料,並將處理結果作為指令輸向肌肉與分泌腺。慣例上將古皮層和原始皮層統稱為邊緣皮層,所以古皮層和原始皮層又可稱為大腦邊緣係統。
腦的功能
腦幹——脊髓係統除了調整大腦皮層的活動、控製蘇醒與睡眠節奏外,還通過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保持一定的姿勢。反射就是在重力下與其對抗保持一定姿勢的作用,伸肌承擔主要角色。另外,防禦反射可擺脫加害於身體的危險,主要是屈肌發揮作用。例如,當手指觸及灼熱物體時就無意識地將手縮回來,預防燙傷。除此之外,嘔吐、咳嗽與噴嚏都是複雜的防禦反射。
在多變的外在環境中保持身體內在環境正常,叫做體內平衡,也是腦幹中心的自律神經的調節作用。這一作用是支配內髒器官的交感神經係統與副交感神經係統相互協調的結果。對生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的激素分泌,也是由位於腦幹的間腦一部分——視床下部以及與其相連的腦垂體所支配。
大腦邊緣係統產生本能與情緒的精神活動。本能行動是維持旺盛的生命力與保存種族的基本生命活動要求的表現,如食欲、性欲與集體欲等所產生的飲食行為、性行為和集體行動等。發現這些要求與行動的信息來源,主要是內在環境的變化,為視床下部的特殊細胞群所感受,並將這裏產生的信號送到邊緣皮層而引起種種要求,由此表現為行動。
本能行動沒有理性的控製,完全屬於自發。即有一種能夠引起和停止本能行動的機製,能夠送出與這一機製相應的信號的細胞群位於視床下部。
情緒是指在不能滿足自己本能的欲求時所產生的不快感,滿足自己欲求時可產生快感。當不能滿足自己欲求時,就要暴發憤怒,與對方進行爭奪。而且,對方很強大時,就會產生恐懼心理而退卻。這種快感、不快感、憤怒與恐懼的情緒,就是本能行為的原動力,仍然是由邊緣皮層所產生。
植物神經在腦幹中起指揮作用,而邊緣皮層則是從更高級的角度作用於腦幹以調整自律功能。隻要邊緣皮層功能正常,就不會對自律功能產生不良影響。但是,一旦邊緣皮層功能紊亂,就會以某種形式影響自律功能。這種紊亂就是由新皮層所產生的壓抑所致,即本能欲求和情緒是受理性所控製與製約的。
近年來,精神醫學有了顯著進步。認為沒有器質性變化也會引起疾病,是由於精神紊亂作用於腦幹的結果,因此,可以說精神和身體的區別就在於邊緣皮層對腦幹作用的機製。
新皮層係統具有綜合功能。在皮膚感覺區、聽覺區、視覺區有接受由各自的感覺器官所輸送來的信號所引起的觸覺、聽覺、視覺神經細胞。在運動區有向身體肌肉發出運動指令的神經細胞。
位於感覺區與運動區之間的部位稱為連合區。連合區有對接受到的信號——情報進行處理和分類並以此為基礎做出運動指令程度的神經細胞。
頂-枕連合區功能:人類是用全身的感覺器官接受情報,但是由各種感覺區所獲得的內容則是通過顳葉的記憶機製同語言一起記憶。隻要記住了各種事情,便可將新接受的內容與已經銘記的內容相對照而形成知覺、理解與認識。而且,其結果可通過語言、表情或動作等的運動表現出來。這是由跨頂葉與枕葉的頂-枕連合區所完成。
額連合區功能:人類並不是將經過處理後的信息按原樣表現出來,而是將收到的信息與已經貯存的信息進行綜合,當不足時能繼續引進新的信息綜合出新的內容,將思考與創造的內容通過語言、表情及動作表現來決定意誌。這種思考、創造以及意圖的精神,就是額連合區的作用結果。當我們要進行某種行動時,如果實現了自己的意願就可產生喜悅,如果失敗可產生悲傷。與他人相比,如果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就可產生嫉妒和自卑感。這種喜悅、悲傷、嫉妒、自卑感等情感變化也同樣是由額連合區所完成。
呼吸係統的結構與功能
呼吸係統主要由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和肺等器官組成。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構成傳送氣體的呼吸道,肺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呼吸係統的使命,就是執行機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任務,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道
呼吸道是人體進行呼吸的通道,具體地說,就是由外界向體內輸送氧氣、由體內向外界排出二氧化碳的通道。由鼻到喉的部分,稱為上呼吸道,氣管以下的部位稱為下呼吸道。
外界空氣通過呼吸道時,具有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一旦有異物或刺激物進入呼吸道,即通過打噴嚏或咳嗽將其祛除,灰塵或細菌等可貼在呼吸道粘膜上,隨痰經口腔排出。喉部有聲帶。
肺
肺由支氣管、肺泡、血管、淋巴管、胸膜等組成。肺有左右兩葉,由氣管分出的兩根支氣管分別進入左肺和右肺,然後在肺門處分成一定數量的細小支氣管,並與其前端的極小的袋狀組織肺泡相連。被吸入的空氣與血液在肺泡裏進行氧與二氧化碳的交換。
左右兩肺,左肺分為兩葉,右肺分成三葉。由於左肺的內側有心髒,所以左肺比右肺稍小一些,容積比率約為55∶45。肺泡總數約有3~5億,其麵積總和為70~90平方米,實際上大約是體表麵積的50倍。人體正因為有如此廣闊的麵積進行呼吸,所以每次僅用幾秒鍾的呼吸時間就可不停頓地進行氣體交換。肺的血管係統有兩種,一個是小循環係統,由心髒左心室出來的肺動脈與左心室的肺靜脈組成。在這一循環係統中進行氣體交換,以淨化全身血液。另一個是大循環係統的血管,它們承擔肺本身的營養,有支氣管動脈與支氣管靜脈。
淋巴管分布於肺的各個部分,一部分淋巴液流向肺的表麵,但大部分流向肺門然後進入肺門淋巴結。
附屬器官
胸膜(肋膜)由直接包裹肺的胸膜與在肺門部折回去包裹胸腔內側的壁側胸膜組成。這兩個胸膜之間是胸膜腔,患胸膜炎時可有積水。
肺門淋巴結(腺)由兩肺肺門部起,沿支氣管和氣管分布有許多淋巴結,通過淋巴液流進右側的頸靜脈。
橫膈肌為胸腔與腹腔的分界線,通過其上下運動,使肺伸縮以幫助呼吸。
肋骨、脊椎、胸骨是組成胸廓的骨骼,分別附有肋間肌和胸大肌等呼吸肌,可幫助呼吸運動。
縱隔是左右肺的分界線,其中有肺門淋巴結、氣管、食道、胸腺、大血管等。
呼吸生理
所謂呼吸現象,可分換氣與氣體交換兩方麵。從鼻孔到細小支氣管是換氣器官,氣體交換則在肺泡裏進行。此外,呼吸還可分內呼吸和外呼吸。一般所說的呼吸是外呼吸。內呼吸又叫做組織呼吸,血液將氧運送到各個器官與組織,並將在那裏產生的二氧化碳運送出體外。
呼吸器官承擔著排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與吸入氧氣的作用,此作用與肺及心髒有密切關係。肺中進行的氣體交換與心髒中進行的血液循環,需要一定的平衡條件。一旦這種平衡遭受破壞,就可出現心跳與呼吸困難。呼吸器官發生疾病將影響換氣與氣體交換過程,並使心髒右心室的工作量加大,以便向肺裏輸送更多血液。這種狀態長時間繼續下去,會使右心室擴大,搏動減弱,而成慢性肺性心髒病。
主管呼吸運動的呼吸中樞位於腦下部的延髓處。血液裏的二氧化碳達到一定濃度後,就會刺激這個中樞而加快呼吸。
呼吸運動
肺本身沒有擴張能力,而是依靠胸廓和橫膈肌的運動被動地使肺伸縮以便換氣。以橫膈肌與腹肌為主的呼吸為腹式呼吸,以胸廓運動為主的呼吸為胸式呼吸。
呼吸次數一般每分鍾為15~20次,年齡越小,呼吸次數越多。呼吸次數可由意識控製,淺呼吸(胸式小呼吸)次數可增加,深呼吸(腹式大呼吸)次數可減少。深呼吸時氣體交換效率增高。
呼吸次數還可因各種原因而有所增加,如精神興奮、運動、發燒、患呼吸器官疾病時,則呼吸次數增加。當增加到某種程度時,可感到呼吸困難。
呼吸是按一定的節奏進行的,但是患重病與熟睡等時,有時會打亂這一節奏。
循環係統的結構與功能
人體內循環係統的任務和作用是不斷地將代謝活動後產生的二氧化碳和老化廢棄物排除體外。
循環係統由心髒、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組成,是一套遍布全身的封閉的管道係統。人體通過肺和消化道等器官將氧氣和營養物隨著血液循環送到全身各部位,同時將二氧化碳和老化廢棄物按一定經路排出體外。在整個血液循環過程中,心髒起著泵的作用,血管是運送血液的管道。
心髒
心髒約為本人的拳頭大小,夾在左右兩肺中間,位於胸廓中前方,整個心髒約有2/3在中央偏左側。
左心與右心心髒功能是由左右兩個泵發揮作用。左側的泵(左心)是將來自肺部含有氧氣的紅色血液(動脈血)輸送到身體各部位。右側的泵(右心)是將由全身彙集而來的含有二氧化碳的黑色血液(靜脈血)送到肺裏,以便再生新鮮的動脈血。這兩個泵,由一個隔所分開。
心室和心房左右泵分別有心室、心房,心室與心房之間由瓣隔開。心室是將血液排擠出去的強有力器官,所以由較厚的心肌壁組成。心房是將返回到心髒裏的血液暫時貯存的器官,每當心室完成一次收縮而舒張下來時,貯存在心房裏的血液就可流到心室,心室可再次收縮。
四個瓣為了使血液沿一定方向流動,心髒就要像手壓泵一樣,在每個重要地方都要有一個瓣。位於左心室入口(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間)處的為二尖瓣。位於左心室出口處(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的為主動脈瓣。另外,位於右心室入口(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間)處的為三尖瓣,位於右心室至肺動脈出口處的為肺動脈瓣。
瓣的功能:二尖瓣與三尖瓣在心室收縮期間閉合,防止血液由心室向心房逆流;在心室舒張期間張開,心房血液流進心室。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在心室舒張期間閉合,防止輸送出去的血液向心室逆流;在心室收縮期間張開,心室內的血液分別流向主動脈和肺動脈的血管裏。
心髒搏動節律心髒搏動與人的意誌無關,每分鍾以60~90次的節律反複跳動。決定這一節律的是位於上腔靜脈與有心房分界線的叫竇房結節的特殊心肌組織。該組織每隔一定間隔時間產生電衝動性興奮,這一興奮首先刺激心房使左右心房收縮,然後傳到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的房室結。興奮由此傳到分隔左右心室的室中隔,進而波及到左右心室使整個心室受激勵而引起收縮。
心髒功能的調節安靜時,心髒每分鍾輸出的血液量約為5立升。心髒的跳動數每分鍾為60~90次,故跳動一次可輸出70~90毫升的血液。但是,隨著身體組織需氧量的增加,心髒可相應地增加跳動次數,或使每次輸出量增加,從而輸送超過安靜時的4~5倍的血液量。這種調節與意誌無關,是在植物神經作用下無意識地進行的。
冠狀動脈心肌本身不停地收縮與舒張,需要一定的能量。冠狀動脈就是輸送這種能量的管道。冠狀動脈從主動脈根部分出兩支,然後又分為細支,由心髒表麵進入心髒內部。
血管
血液循環經路:由左心室出來的主動脈首先分支為營養心髒本身的冠狀動脈,然後再向全身分支出許多小動脈。小動脈進一步再分,其末端形成細微血管網,在這裏體內的組織和血液之間進行物質交換,即將氧與營養物質輸送給組織,並回收二氧化碳與老化物。當血液在通過毛細血管的過程中完成上述物質交換後,就可逐漸彙集起來而流進小靜脈,接著彙集到大靜脈,最終流進上、下腔靜脈回到右心房,此稱為體循環或大循環。該血液經右心房通過右心室送到肺動脈,肺動脈在肺裏不斷再形成毛細血管網附於肺泡表麵。血液在這裏將二氧化碳排到肺泡裏,並從進入肺泡的空氣中吸進氧氣再生為新鮮血液,逐漸彙集以後經數條肺靜脈回到左心房,此稱為肺循環或小循環。
血管功能:主動脈與其他大動脈的壁很厚,在心室收縮期裏呈彈性膨脹而變粗,在舒張期恢複原狀,由此使血流與血壓形成一定的節奏。而小動脈壁又分布有許多植物神經,所以根據需要可改變血管直徑,用以調節血流與血壓。毛細血管壁呈薄膜狀,故使血液與組織間的物質交換易於進行。靜脈的整體容量很大,通過很薄的血管壁收縮或舒張就可以改變血液量從而調節返回心髒的血液量。為了防止逆流,在許多處有類似衣袋樣的瓣。
血壓知識
血壓是指流動中的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測量血壓要在安靜時將血壓表的袖帶纏在上肢,用橡皮球將空氣送入袖帶裏,然後測定水銀柱高度。可以取坐位、臥位和立位進行測量血壓,但袖帶位置應與心髒位置高度相同。
最高血壓與最低血壓
血壓的原動力是心髒收縮力。當心髒收縮時,動脈裏血液量增加,因而血壓上升。相反,當心髒舒張時,動脈內血液量減少,血壓即可降低。前者叫做最高血壓(收縮期血壓),後者叫做最低血壓(舒張期血壓)。最高血壓和最低血壓之差叫脈壓差。脈搏每跳動一次,可出現一次最高血壓和最低血壓。
血壓的正常值
20歲男性最高血壓的正常值是164千帕(12毫米汞柱),女性為157千帕(1187毫米汞柱);男性最低血壓為97千帕(738毫米汞柱),女性為96千帕(721毫米汞柱)。30歲以前,與上述數值基本相似。但40歲以後,在嚴格意義上,很難決定正常血壓,這是因為又增加了老化現象的緣故。一般所說的高血壓,是指經反複測量而高壓總是在20千帕(150毫米汞柱)以上,低壓總是在12千帕(90毫米汞柱)以上者。然而60歲以上的人,高壓為213千帕(160毫米汞柱)亦屬正常(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
血壓的變動
血壓並非總是恒定的,會隨著身體諸項條件變化而變化。氣溫對血壓有明顯影響,高血壓患者的血壓一般夏季較低,冬季較高。並且與每天的氣溫變化都有密切關係;運動對血壓也有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說,血流增加時,血壓可上升。輕微運動時,由於末梢血管擴張減少血流的阻抗力,因此血壓不會上升。但是,在激烈運動時,由於從心髒壓迫出來的血液量增多,因而可使血壓升高;憤怒、擔憂、苦惱、受驚等感情中樞興奮也可使血壓上升,但其上升情況因人而異。
食管的結構與功能
食管從咽的深部開始到脊椎前端沿氣管和心髒的後部下行,通過橫膈膜(胸部和腹部的分界線)自右後方與胃相接,是一條長約25厘米的肌肉性管道。
食管總是呈收縮狀態,使內髒閉合,隻有在食物通過時,才擴展到3平方厘米左右。
不過,食管並不能發生擴張,有的部位則呈生理性狹窄,即食道入口、氣管分支的交叉部及通過橫隔肌等三個狹窄處。這些部位以前認為是容易患食管癌的部位,但實際上是容易卡住誤吞食物或異物的部位。此外,在誤服毒物以後,此處也是容易發生炎症、腐蝕、潰瘍的部位。
咽下的食物用3~5秒鍾即可通過食管而到達胃裏。食管的蠕動運動以及食管腺所分泌出來的粘液,可幫助食物通過。
胃的結構與功能
胃是連接食道的袋狀器官,在左橫膈膜的下方,即位於左上腹部至左側腹部。
胃的形狀主要可分為類似魚鉤狀的鉤狀胃和類似牛角狀的牛角胃。一般來說,胃壁緊張正常的鉤狀胃多見於消瘦型人;胃壁緊張程度高的牛角胃多見於肥胖型的人。
在胃的內側(粘膜)由賁門到幽門處有許多皺褶,分泌胃液的胃腺有無數個開口。
胃的入口叫賁門,出口叫幽門,其中有幽門括約肌,可調節食物的流動。
胃一方麵將食物弄碎而消化一部分蛋白質;另一方麵又將變成了粥狀的內容物一點一點地送進腸裏,因此胃有運動和分泌兩種功能。
胃的運動一般稱之為蠕動運動,這是由胃壁肌肉層的周期性收縮而引起的,自賁門下部開始向波浪一樣傳導到幽門部。當胃中有食物時,每隔20~25秒鍾的時間就進行一次運動。通過這種運動可將食物徹底混合,弄碎並慢慢送進十二指腸。
胃液的分泌是在食物進入胃裏以後才開始。但是當看到食物或者聞到食物的香味,以及想起可口的食物等時也會分泌。
分泌是由位於粘膜內的胃腺所引起。胃液的主要成分有鹽酸、胃蛋白酶、粘液。鹽酸可使胃蛋白酶原轉變成胃蛋白酶,並具有殺菌能力。胃蛋白酶可分解(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質而形成腖。粘液覆蓋在胃的粘膜表麵,保護粘膜免受各種刺激。
胃的運動和分泌功能,是通過植物神經(有促進作用的迷走神經和有抑製作用的交感神經)和各種激素來調節的。此外,也會由精神感情的變化而發生微妙的變化。
由胃幽門附近的粘膜所產生的促胃泌素的激素,介入血液以後,會加強胃酸的分泌。相反,由腸粘膜所分泌的腸促胰液肽會抑製胃酸的分泌。另外,由胰髒分泌出來的胰島素以及腦垂體和腎上腺皮質所分泌出來的甾類激素都能加強胃酸的分泌。
當看到好吃的食物、聞到香味以及發生喜、愉快、興奮的感情變化時,都會加強胃運動和胃液分泌。相反,當看到髒東西、聞到難聞的氣味以及出現擔心、憂鬱、恐怖的感情障礙時,則會抑製胃的運動和胃液的分泌,而引起食欲不振、惡心等不良反應。
腸的結構與功能
腸主要由小腸和大腸組成。不管小腸還是大腸都是由植物神經調節的,但也受腸的內容物的機械刺激和化學刺激的影響。另外,精神感情的變化也對腸的運動和分泌有促進或者抑製的作用。
小腸
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是連接胃的幽門部,長約6~7米的管道。由十二指腸開始,經空腸、回腸在腹腔內曲折下行,在右下腹部與盲腸(大腸的開始部位)相接。
小腸通過蠕動慢慢運送食物,約經過3~4個小時就可運到大腸。食物在這個過程中,接受各種消化液的作用而被充分消化和吸收。
十二指腸自幽門部開始呈“J”字型彎曲,與空腸相接,長約25~30厘米。膽囊和胰髒由一根細管與十二指腸相連,向十二指腸輸送在消化上起重要作用的膽汁和胰液。膽汁可乳化脂肪使其易於消化,胰液則是含有糖、蛋白、脂肪等消化酶的強力消化液。
空腸和回腸在腹腔裏曲折下行通向盲腸部,其粘膜有許多皺褶。而且粘膜表麵生長著密密麻麻的稱為絨毛的小突起,使小腸的吸收麵積顯著擴大,同時又加快了吸收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