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與情緒2
對寶寶的要求要合適
許多父母在對寶寶的態度上,常會出現兩種極端,都不利於寶寶身心健康的成長。一種即為溺愛,對寶寶百依百順,寶寶在家中不僅是小太陽,更是小皇帝。這樣會讓寶寶過分任性、自私。另一種卻是“棍棒教育”,對寶寶態度粗暴強硬,讓寶寶無時無刻不心驚膽戰無所適從,長此以往會使寶寶膽小、內向,並在他內心留下粗暴的陰影。還有一些父母在對寶寶的教育上往往很不明確,對寶寶的要求一時一個樣,也會讓寶寶感到困惑,易造成任性,應給寶寶立一些具體、明確,適當可行的規矩。規矩一經製定,不應輕易破例,要讓寶寶習慣對他不合理的要求和不正確的行為的約束。
這時給寶寶立些規矩是必要的。寶寶已具有了初步的道德行為的判斷力,對於“對”與“不對”,“應該”與“不應該”,“可以”與“不可以”,隻要大人耐心教誨,寶寶便會逐漸理解。規矩立後,不是死的,應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失時機教育寶寶應該怎樣,不該怎樣等。規矩應多為正麵要求,比如大人看見寶寶爬上高處,應說“快下來!”不要說“不能爬那麼高”。正麵的語言寶寶容易聽懂。規矩不要太多,否則會束縛寶寶的活動和智力的發展。
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及家中其他人如爺爺、奶奶態度要明確一致,否則寶寶不能知道他到底是錯是對,該做還是不該做。比如爸媽責備教育寶寶,但爺爺奶奶卻護著,這樣寶寶在爸媽麵前可能很聽話,但在爺爺奶奶麵前卻要發泄、胡鬧、任性。
父母應成為寶寶的榜樣
不要以為隻有在你們和兒童談話的時候,才在教育兒童。你們生活的時時刻刻,都教育著兒童……你們如何穿衣,如何和人談話,如何談論其他的人,你們如何歡樂和不快,如何對待朋友和仇敵,如何笑,如何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影響。
馬克思說:“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和慎重。”
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成長、生活習慣、性格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孩子和父母具有天然的聯係,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都離不開父母,看到的是父母,聽到也是父母。的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
雖然一兩歲的寶寶模仿積極性很高,但他們對是非善惡卻無法判斷,所以父母怎樣,寶寶也是怎樣,如一些父母困惑“寶寶怎麼會罵人呢?沒誰教他呀?”其實這都是寶寶跟大人學的,這位家長一定常罵人。正如俗話說的“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父母應以身作則,讓寶寶身心健康地成長,給寶寶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優良的性格品質。隻有自己先做到做好了,寶寶才能跟著模仿。
嬰幼兒纏人的處理方法
寶寶總是對母親格外依戀,尤其是當寶寶痛苦或生病時,會更加依戀母親的懷抱,這是正常的,也是寶寶健康的表現。
但有的寶寶卻對母親過分地依戀,在家中幾乎隻要媽媽,白天不要媽媽離開,晚上也要和媽媽睡在一起。因此,很多母親被寶寶纏得精疲力盡,但作為母親卻隻有忍受的份,並有時為對寶寶的厭煩情緒而內疚。其實這是不必的。在現代的社會以孩子為自己的整個生命、整個世界的育兒思想現已落伍了,母親也要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更何況,寶寶這時已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應該去接觸更廣闊的空間,接觸更多的人和社會。寶寶過分地依賴媽媽不利於其獨立性的增長,也不利於寶寶其他的興趣和能力的增強。整天在媽媽的圍裙下轉會失去許多發展鍛煉的機會,為寶寶的入托無疑大有影響。所以被寶寶纏住的母親應該找找形成這種狀態的原因,設法去改變,去讓寶寶發揮他的好奇心,培養更廣泛的興趣,多和小朋友們接觸。父母應有意識地為寶寶安排活動,給寶寶自我鍛煉的機會,培養寶寶的獨立生活能力。
嬰幼兒不聽話的處理方法
抗拒性行為是寶寶成長中的正常表現。一歲多的寶寶已有了一個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初步認識到了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知道自己的名字,對自己的玩具和衣服也有一種獨占的心理。寶寶的抗拒性行為就是這一心理發展的外在行為表現之一,此外還有寶寶對周圍環境的好奇心,探索的熱情等。
寶寶不聽話時,簡單粗暴的禁止不但效果不好,而且還容易挫傷了寶寶的自尊心、自信心,抑製了獨立自我意識的發展。較好的辦法是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比如要想不讓他玩髒東西,你就要拿一樣幹淨的、寶寶更感興趣的東西來替代。此外,在對待寶寶的抗拒行為上家長可做一些非原則性的讓步,也就是說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上,可不必太在意,讓寶寶順著自己的意誌去做,給他多一些發展的機會。但在一些基本的行為習慣方麵還是要注意對寶寶的培養,比如我們前麵已提到的良好的睡眠習慣、衛生習慣等。總之,既給寶寶一些自由表現的機會,也不能縱容寶寶一味地抗拒。
嬰幼兒做錯事的處理方法
幼兒做錯事是難免的,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3歲的幼兒好奇心大,求知欲強,什麼事情總想弄清楚為什麼。家裏新買來錄音機,總想看看、碰碰,找找發出聲音的原因,結果弄壞了錄音機,遭到家長訓斥或“體罰”。
孩子模仿性強,家長平日的舉止言談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孩子說話帶髒字,遭到父母訓斥,既不服氣,也不明白,為什麼大人能說能做,我就不能說不能做呢?
還不能很好辨別好與壞,還未完全從“自我中心”中解脫出來。見東西就要,總認為都是“我”的,跟小夥伴要東西,不給就搶,就打人。
父母遇到孩子做錯了事,一定要先弄清楚原因,不可無原則遷就,更不可助長孩子的這種脾性,態度不能粗暴、生硬,也不能單調無味地說教,如:“你怎麼不聽話?”“你怎麼記不住?”沒講清道理,孩子聽不進去,反而會引起反感。要從正麵引導,對因為好奇所犯的錯誤,肯定有好的一麵,同時也應指出哪兒不對,錯在哪兒,怎樣才對。家長除了對孩子進行正麵教育外,要能表示出信任孩子能夠改正錯誤的態度,隻有這樣做,才能讓孩子改正錯誤。父母平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嬰幼兒有抗拒行為的處理方法
孩子1歲半以前一直都很乖,逗他說話,或給他玩具,他都能作出靈活的反應,給了我們很大的快慰。不知為什麼最近他卻很不“聽話”了,好像故意跟我們對著幹,你讓他吃飯,他偏偏不吃,卻要玩小車;你讓這樣,他偏那樣,弄得我們很生氣,有時著急了,恨不得揍他一頓。
出現這種抗拒行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時的寶寶已開始初步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有時候甚至不接受成人的勸阻,明明知道是成人不同意的行為,這時候隻要轉移孩子注意力就很有效:孩子要玩一個髒東西,你可以給他一個新鮮的玩具取而代之,或開始一項有趣的活動,這樣比簡單地禁止玩髒東西的效果要好得多。
如何對待孩子的抗拒行為,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孩子任性的程度,孩子的主動表現和自我主張是培養獨立性的起點。父母應該知道開放式的關懷可以長期影響孩子的自我形象和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甚至是他們的健康。這裏給父母提以下幾點建議:
適當地讚揚孩子的行為,如“你搭的塔真大!”等。當然,這種讚揚應該準確、真誠,避免過分的言辭。
不要提問或發布命令。你的任務隻是觀察,說出你的意見,而不是去控製或指導孩子。
當孩子開始調皮時警告或提醒他們,這是培養孩子自我控製能力的最佳辦法。
用表揚或欣賞來肯定好的行為,以此塑造積極性的行為,對孩子故意吸引你注意的行為不要去理他。
嬰幼兒發脾氣的處理方法
寶寶1歲多時,偶爾發發脾氣是正常的。因為寶寶這時已有了自我意識,也有了個性要求,他們要求大人尊重他們,當他們不順心時,或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或身體哪兒不舒適時,都可能發發脾氣,以調節內心的壓抑和不滿。對寶寶的發脾氣,父母首先應考慮發脾氣的原因,如果是因為疲倦了,則應安排他休息,如果是生病了則應安慰他給他治療,如果是寶寶以此作為一種手段來達到不合理要求,則不要理睬他,他哭鬧一陣之後就不會再吵鬧。不要一見寶寶發脾氣就立即遷就他,尤其是當別人麵時,有的父母可能為了安靜和禮貌等,輕易滿足寶寶的要求,這樣,久而久之,便讓寶寶意識到隻要一發脾氣,什麼要求都可得以滿足,以後稍不順心便大發脾氣。另外,有的家長性急,當寶寶發脾氣時可能他的脾氣也很大,怒言訓斥,甚至出手打屁股,其實這樣不僅沒有效果,反而適得其反。即使寶寶一時被鎮住,強忍住了不再哭鬧,但對寶寶的心理健康卻是極有害的。最好的辦法便是不理睬,聽之任之,讓他發泄發泄。
而事實上,隻要寶寶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對周圍事物進行摸索,是正常的行為,那麼,對這麼小的還不能意識到太多的孩子進行打屁股或其他體罰是不正確的。家長這時最好是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或將寶寶轉移到另一個環境中。有些家長應在必要時調節自己的急躁情緒。
嬰幼兒不合群的處理方法
2~3歲的孩子長得聰明又活潑,就是有一點不好,不太合群。這主要是由於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突出發展的結果。要把這個缺點改過來,教育孩子懂得建立友誼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父母經常不知道如何去做。
對於年齡較小或內向孤僻的孩子,有一點很重要,就是邀請性格相近或有共同興趣的孩子參加活動。活動剛開始,孩子們如何相處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有機會在一起,一起玩遊戲、搞活動,隻要孩子獲得了一次重要的共同經曆,就能為日後的社交技能打下基礎。一旦孩子喜歡和同伴相處了,那麼你就應該對他(她)強調朋友的價值,鼓勵他們交往,不要鼓勵孩子抱怨同伴,否則就會強化他的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