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醫療篇2
子宮頸管炎的防治
病因
引起炎症的細菌種類與子宮內膜炎相同。子宮頸管處平時有粘性很強的濃稠粘液,好似一個栓子堵在子宮頸口,可防止細菌侵入。但下述情況時,這種防禦功能遭到破壞:
月經、流產、早產、分娩之後;
消毒不嚴的子宮頸管內操作(搔刮術或放入避孕器);
頸管內或子宮頸口的腫瘤(息肉或癌);
淋球菌附著在頸管內膜上。
症狀
白帶增多。但無力型體質、植物神經功能異常、結核病及重病恢複期等,都可有白帶增多,應與炎症引起的白帶增多區別。急性期為膿性白帶;慢性期白帶呈水樣或粘液狀,量多。
治療
急性期禁忌手術治療,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治療。治療一定要堅持到底,否則可轉成慢性。慢性期可局部用藥,向頸管內或陰道內放入坐藥。
子宮頸糜爛的防治
子宮頸糜爛也叫先天性假糜爛,不會產生影響,有的不一定要治療,但很易引起頸管炎,也是非正常子宮出血和白帶過多的原因。重要的是應與癌性糜爛區別。有宮頸糜爛的人,即使沒有自覺症狀,為了能早期發現癌,有必要定期檢查,一般每年兩次。
症狀
可有性交後出血。此外,因為有慢性子宮頸管炎,可有白帶增多。但是,往往無自覺症狀,大多數人是在看其他婦科病時才發現的。
治療
一般用洗藥或將藥放入陰道內。維生素A、D對與雌激素,可促進上皮增生,也可將這些藥物的栓劑放入陰道內。
根據情況,也可采用腐蝕療法、電熨術、冷凍療法。對宮頸肥大、糜爛麵深廣者,可采用手術療法,作子宮頸錐形切除術,切下來的組織應做組織學檢查,以排除癌。
子宮頸息肉的防治
由於慢性炎症,頸管粘膜局部增生,可向子宮頸外口突出,即子宮頸息肉。直徑多在1厘米以內,也有更大些的。觸之稍有出血,頸管分泌物增加。當月經期以外和性交有輕度出血時,一定要想到子宮頸息肉。
子宮頸息肉容易摘除,但常常複發。子宮頸是容易發生癌的部位,有的息肉可發生癌變,所以有必要做陰道鏡檢查、細胞學檢查、組織學檢查。
前庭大腺炎與前庭大腺膿腫的防治
前庭大腺是位於陰道口兩側的粘液腺,性交時分泌乳白色粘液。當細菌侵入時,首先是開口處發生炎症,接著就侵及腺內而引起前庭大腺炎。化膿後腺腔內積膿,形成前庭大腺膿腫。以前人們一直認為是淋球菌引起的,現在看來,大多是由大腸杆菌等一般細菌引起。
發炎後局部有紅腫、熱、痛。一般發生在單側前庭大腺。腫大到一定程度可自然破裂,流出膿液。
可用抗生素治療。如形成膿腫,可切開排膿,不久就會治愈。
尖銳濕疣的防治
患陰道炎與外陰炎時,白帶增多,由於白帶長時期刺激,使皮膚肥厚,並出現米粒至小豆大的淡紅色丘疹,常迅速增大,形成乳頭狀或雞冠樣增殖,這就是尖銳濕疣。以前認為是由淋球菌引起的,現在看來,慢性炎症或某些病毒也能引發此病。
多發生在陰道口周圍、小陰唇內側、會陰、肛門周圍等處,能擴展到陰道壁及子宮頸,有熱感及異物感。
針對引起尖銳濕疣的陰道炎和外陰炎進行治療。對尖銳濕疣,可用硝酸銀腐蝕、切除等方法,也可用抗生素。
外陰潰瘍的治療
外陰潰瘍也稱貝切特病。很多疾病都可誘發本病,如炎症、性病、癌等。但從青春期到更年期有月經的婦女,最常見的外陰潰瘍是由貝切特氏病(口-眼-生殖器綜合征)引起的。此病的原因現在尚不清楚。
症狀
潰瘍常見於小陰唇、陰道口周圍,也可發生在大陰唇、陰道壁、子宮頸。一般是長幾個米粒大或黃豆大的結節,進一步發展為邊緣清楚的潰瘍,其底部被汙濁分泌物所覆蓋,有劇痛。經l~2周後,潰瘍可能自然消失,但往往反複再發。潰瘍擴展後,即使痊愈也會留下瘢痕。
外陰潰瘍常在黃體期(從排卵到月經開始)發生惡化,月經開始時好轉。在妊娠期間,其症狀一般消失,但也有的變得嚴重。
外陰潰瘍除眼、口腔粘膜有病變外,關節、消化道等部位也發生病變。隨著疾病的發展,可發生各種合並症。
治療
外陰潰瘍常與性病混淆,但根據症狀特點、細菌學檢查和血液檢查可以鑒別。貝切特氏病的原因還不清楚,臨床表現又多種多樣,故治療方法也多樣化。在貝切特氏病的所有症狀中,外陰潰瘍是最容易治好的症狀。
局部衛生與軟膏:保持局部清潔,塗含有鎮痛劑與消炎劑的軟膏。抗生素雖沒有直接效果,但對防止繼發感染有作用。
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減輕疼痛、促進潰瘍愈合都有好處。症狀嚴重時,在外用的同時,可以內服激素,很有效果,但不能防止再發。
外陰潰瘍常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種症狀,有其他合並症時,要全麵治療。
子宮直腸窩膿腫的治療
盆腔炎症較嚴重時,滲出液為膿性,並積在子宮直腸窩中形成膿腫,即子宮直腸窩膿腫。
症狀
出現持續發燒、下腹劇痛、腹脹等。直腸受到刺激後,會引起便秘。膿腫需幾個月乃至幾年的時間方能吸收。如果從陰道切開排膿,會留下周圍髒器粘連,也能引起子宮位置異常、腰痛、下腹痛、月經異常、便秘等。還能引起輸鏇卵管粘連、狹窄、閉鎖等,造成不孕。
治療
主要用抗生素及抗菌藥物治療。已形成膿腫者,可手術排膿,對粘連造成遺症可進行理療。
中風病的防治
中風,是中年人的常見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也高。此病對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後期)的健康構成了較大的威脅。中風又稱腦卒中、急性腦血管疾病或腦血管意外,即以突然發生的意識障礙和肢體癱瘓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
中風一般分缺血性與出血性兩大類:缺血性的一類包括過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而出血性一類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
中風發病雖然突然,但是,在發病前一般是有預兆的,中醫著作中說:“平人手指麻木,不時眩暈,乃中風先兆,須預防之,宜慎起居、節飲食、遠房幃、調情誌。”意思是,若發現有頭暈、肢麻(包括麵麻、舌麻)、吐字不清、活動不靈,或肢無力、暫短意識喪失、突然跌仆、惡心嘔吐、嗜睡、不自主抽搐、視物不清等症狀時,應立即去醫院檢查治療。隻有及時進行治療,才是防止中風發生的重要環節。
古人所說的“節飲食”,也是預防中風病發作的一條重要措施,因為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酗酒狂飲,是中風的常見誘因。此外,勞累、超量運動也會引起中風,因為過量的體力活動可使心髒的收縮力加強,心髒輸出量增加,血流變快,如便秘時用力太猛、快速登樓等均會使血壓驟然升高,這樣極易發生出血性中風。
人到中年,多有動脈硬化、高血壓,所以在參加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時,務必量力而行。情緒波動亦是導致中風的重要誘因,因為緊張、焦慮、激動或暴怒均可使血管舒縮中樞興奮,從而導致全身小動脈持續性收縮狀態。同時,交感神經分泌較多的血管收縮活性物質,從而血壓升高,可能會引起腦出血。故凡患有高血壓病的中年人,要盡量注意穩定情緒,既不要暴怒,也不要過度興奮。
以上所講的主要是引起中風的外在因素,諸如勞累、情緒、飲食等,但更要注意中風發病的內在因素,諸如動脈硬化、高血壓病、高脂血症、糠尿病、心髒病等。因為動脈粥樣硬化是中風的病理基礎,有人統計過,約70%的中風患者患有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是出血性中風的病因,在腦出血患者中,約有80%的患者有高血壓病史。
中風病經過救治3~4周後,多數患者神誌清醒,肢體功能也開始恢複,但常遺有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等後遺症。故中風病後的科學調理是非常重要的。
藥物治療
口眼喎斜:用牽正散(白附子、僵蠶全蠍)治療;
半身不遂:用補陽還五湯(當歸尾、川芎、黃芪、桃仁、赤芍、紅花、地龍)治療;語言不利:用解語丹(白附子、石菖蒲、遠誌、天麻、全蠍、羌活、南星、木香、甘草)治療。
功能鍛煉
不僅可以幫助患者早日康複,而且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預防各種並發症。
癱瘓肢體的鍛煉開始先由別人幫助在床上做些被動活動,如推拿治療,或醫療體操,當恢複到一定程度時,再離床在室內,進而到室外進行一些獨立的鍛煉。在肢體功能的恢複過程中,應以健側帶動患側上下肢活動,一般下肢比上肢的功能恢複得快些,在行走時配合協同動作,促進上肢功能恢複,同時對上肢功能恢複采用一些有效方法,如揉動健身球、核桃,增加手指和上肢的屈伸鍛煉。
語言功能鍛煉幫助病人一字一字地練習發音,以後練習數數和漢語拚音,然後說簡單的句子、日常用語、簡單對話,逐步擴大語言範圍。
精神調養中風恢複期的病人,神智清醒而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思想負擔很大。因此,要勸慰病人,去掉悲觀失望的情緒,幫助病人振奮精神。在治病和養病期間,要避免使病人受不良的精神刺激,引起病人情緒波動,特別惱怒、憂愁的刺激與中風的發病有直接關係。
飲食宜忌以清淡為宜,不可過飽,要低鹽飲食,攝入低膽固醇食物,在膳食中要適當配用降血脂的食品,如薑、豆製品、酸牛奶、蘑菇、蜂皇漿等。另外,要多吃些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山楂、橘子、鮮棗、西紅柿和各種綠葉蔬菜。實踐證明,平時注意飲食調養,能延緩和減少腦中風的發生。
糖尿病的防治
糖尿病是人體內以葡萄糖代謝紊亂為主的中年人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半數以上的糖尿病見於40~60歲的人。
原發性糖尿病的病因尚未闡明,目前多數人認為是由於遺傳及各種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使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引起糖、脂肪及蛋白質等代謝紊亂。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除體質因素外,多由喜食肥甘厚味,釀成內熱,或由情誌抑鬱化火,耗損肺胃腎液所致。
飲食治療
糖尿病不論病情輕重,不論什麼類型,都首先要進行飲食治療,而飲食治療的關鍵是控製碳水化合物進入量,即控製主食和忌糖。一般輕型的糖尿病患者往往隻需飲食治療,即可使症狀逐漸消失,就是注射胰島素的重型病人,用飲食治療後,也會使病情逐漸穩定。具體地說,患者要嚴格控製攝糖量,如糖果、餅幹、糕點、白糖、果子汁、澱粉、蜜餞、紅薯、土豆、粉絲、粉皮等,如一定要吃,必須用主食交換,相應減少主食攝入量。平時吃飯時,對主食應有一定控製,若休息時,每日200~250克。
此外,對於性味大苦、大辣、大寒、大熱的食物,要絕對禁止,以免加重病情。糖尿病人因為代謝紊亂,蛋白質分解過速,丟失過多,容易出現負氮平衡,所以膳食中應補充適量奶、蛋、魚、瘦肉和豆製品等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一般每日每千克體重約需蛋白質1~5克。對於脂肪,一般病人每日總量為50~60克。但肥胖病人不宜超過40克。為預防動脈硬化,最好選用各種植物油,並要限製高膽固醇食品,特別注意少吃魚子、腦髓、蛋黃、肥肉及動物內髒等。
糖尿病患者因主食減少後,維生素B1攝入不足,所以要注意維生素B1的補充,否則易引起各種神經係統疾患。新鮮水果及果幹,如梅、杏、桃、柿、荔技、桂圓等也甚相宜,可以常食。若常服少量蜂蜜,會使血糖降低,與病相宜。糖尿病人平時還應多食蔬菜,如白菜、芹菜、菠菜、蘿卜、橄欖菜、絲瓜等。
必須指出的是,糖尿病的恢複是很緩慢的,飲食療法,必須持之以恒,針對病情進行選食。
藥物治療
經嚴格的飲食治療2~3周後,尚不能控製病情,應予考慮選用口服降糖藥物治療,各種口服降糖藥對糖尿病均有效。其中降糖靈與降糖片適用於肥胖病人,中年糖尿病病人可先用降糖靈,因其不易出現低血糖。若用節製飲食、口服降糖藥物,病情仍不能控製時,須用胰島素治療。對那些起病急、症狀多、體重下降明顯的病人也可考慮應用胰島素。
運動治療
運動是治療糖尿病的一種重要手段,因運動可以促進細胞對糖的利用,使肥胖者減輕體重,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抗病能力,使病情穩定,減少心血管的並發症。鍛煉的方法以步行為最好。步行運動的時間可以在清晨,當天剛破曉的時候,在田野、空氣新鮮的地方作步行運動是最好的;也可以在傍晚、飯前、飯後、班前、班後進行,每日1次或數次,總共有10裏左右的路程。若患者合並肝、腎功能障礙,心髒功能不全時,應暫停療法。
針炎療法
主穴為胰俞、肺俞、脾俞、腎俞、三陰交、照海、少商、膈俞、胃俞、中脘、關元,施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鍾,每日1次。尿糖陽性者,取足三裏、三陰交、關元;有視網膜病者,取承泣、四白、三陰交。足三裏、內庭。
推拿療法亦有效,尿糖陽性時,捏脊柱兩側,揉背部俞穴、捏撚腳趾。合並高血壓腦病,按督脈、揉捏背部膀胱經、左右分推法;有視網膜病者,按、推、摩上丹田,點按雙眼內眥部,輕揉上、下眼瞼。
此外,精神因素在本病的預防和治療中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與內熱關係密切,但內熱的產生,很重要的是由於情誌失調、肝氣內鬱、生熱化燥而成。因此,無論預防和治療本病,都要重視精神調護,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
高血壓病的防治
高血壓病的早期症狀有,頭昏、頭痛、睡眠差、煩躁、健忘、耳鳴,頗似神經官能症。隨著病情發展,血壓明顯而持久的升高,若禍及心髒,便成為高血壓心髒病;若影響腎髒,輕者尿可有少量蛋白、紅白血球,重者腎功能減退,甚至發生尿毒症。此外,腦動脈亦可因持續高血壓而引起腦血管痙攣,長期痙攣缺血致腦動脈硬化,久之出現腦血栓形成及腦出血。應警惕的是,有1/3的高血壓病人可以沒有症狀,僅在體檢時或發生腦血管意外時才被發現。
調情誌,無刺激
預防高血壓病,要調情誌,免刺激,因為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與高血壓病的發生有密切關係。若精神長期緊張和過度疲勞可使大腦皮層功能紊亂,刺激血管運動中樞,使小動脈張力提高、導致血壓升高。反複加強刺激就可導致高血壓病。
勞逸結合
預防高血壓病,要注意勞逸適宜。經常從事放鬆、節律較慢、運動量較小的活動,可以收到較好的降低血壓和改善臨床症狀的效果。如作較長時間的步行後,能引起舒張壓明顯的下降,起到促進睡眠、消除疲勞和精神緊張的作用。散步時間一般為15分鍾至1小時,每天1~2次,中等速度。另外,太極拳對防治高血壓病有顯著作用。勞逸結合的另一點是要起居有常,應按時睡覺,按時起床,堅持早睡早起。中年人一般不要開夜車,“開夜車”是人們犧牲睡眠時間的同義語,其危害在於撥亂了生物鍾,幹擾了許多生理生化過程的節律,特別是調節係統和免疫係統的機能發生紊亂。
居室內溫度要適宜
居室內的溫度不要太冷,因為寒冷可使皮膚、肌肉、血管受刺激後收縮,很容易使血壓升高。
飲食有節,節酒飲茶
預防高血壓還要注意飲食有節,節酒飲茶。因為飲酒過多可以削弱心髒的收縮力,增強內髒血管的收縮,從而引起血壓升高。而茶葉中的單寧起維生素E的功能,能增強微血管的韌性,對防治高血壓有益。飲食上要多吃蔬菜、植物油,適當補充蛋白質。蛋清、魚類、瘦豬肉、豆腐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應適量食之,但不宜太多,以避免肥胖。植物油可以促進膽固醇氧化生成膽酸,增加類膽固醇排出量,從而降低血中膽固醇,且可加強微血管的彈性,對預防高血壓有一定作用。此外,還要淡食少鹽,因為食鹽過多,則血壓上升;若限製食鹽的攝入量,則血壓即下降。
良好的工作環境
要注意選擇良好的工作環境。因為惡劣的居處環境對人的心理狀態有著明顯的影響,往往給人帶來煩惱與不快,對防治高血壓是不利的。如大於85分貝的噪音,能使血管緊張收縮,引起血壓驟升。因此,要盡量減少或避免噪音對人體的損害。
當發現有高血壓病時,不要急於用降壓藥物,可先用一些鎮靜藥,如安定5毫克,每日2次;眠爾通02克,每日3次。用鎮靜藥後血壓仍不能下降者,可選用一些降壓藥物,但必須根據病情由醫生決定,切不可自己隨便服用降壓藥物。因降壓藥物多為長期用藥。要選用作用溫和、持久、副作用少的降壓藥物,如降壓靈、利血平、複方降壓片等,而且用藥量要從小量開始,然後用維持量長期服用。
對長期高血壓的病人,血壓不能降得太快太低,以免引起意外。中醫治療高血壓病的方法十分豐富,除中藥外,還有許多非藥物治療法,如針灸、氣功等。實踐證明,非藥物治療高血壓,不但具有顯著的降低血壓、改善臨床症狀的作用,而且較藥物治療經濟、簡單易行,是值得采用和推廣的好方法。
神經衰弱的防治
神經衰弱是人體精神活動能力的減弱,屬於神經官能症中的一種。它是由於大腦神經活動長期持續性過度緊張,導致大腦的興奮和抑製功能失調而產生的,臨床上以易於興奮和易於疲勞或衰竭為特點,通常以情緒不佳、睡眠障礙、軀體不適感為主要症狀,本病發病率較高,尤以中年知識分子更為多見。
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強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經常的焦慮和長期的情緒緊張。上述不同的情緒或刺激均可引起長期的內心衝突,造成精神負擔過重,使神經係統持久地處於緊張狀態,一旦超過了它所能耐受的限度就可導致本病發生。
預防方法
調節神誌預防神經衰弱產生的關鍵措施是要善於調節神誌。人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對外界客觀刺激精神上的反映。但當情緒不良或反常時,要提倡“理智”,注重“修養”,掌握自己,控製情緒。如果不控製情緒,任其放縱,不但周圍人受不了,對自己的身體也極為有害,小則身體患病,大則危害生命。所以,對不良情緒必須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調節和排解,使其恢複正常。
在七情中,怒是曆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它是情誌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此外,對於任何重大的變故都需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不可超過限度。古代養生家多主張對外界環境、事情多采取“安和”態度,所謂“安”,即對外界各種事物的刺激應順其自然的適應;所謂“和”,即對外界事物的反應也要順之而去。這是一種“外輕內順”的調養精神的方法。一個人真正做到在情緒上對外界事物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情緒平和,就不會“七情”過極引起疾病了。
合理地用腦保護腦功能的辦法是不要無限製地使用腦力。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工作之後,應間隔一段時間的休息,或改換一下活動方式。對於一晝夜24小時,人們應該有一個合理的安排,既要把主要時間用於學習、工作,又應分配必需的時間進行休息,以增進健康。當學習疲勞時,可以調節一下環境,如聽一聽悅耳的音樂,或美妙動聽的鳥語、溪間流水,欣賞一下綠草花香。這些環境和聲音會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奮、恢複疲勞,使腦功能提高,而刺耳的聲音、交通的噪聲、機器的轟鳴,則會造成煩躁不安,精力分散,使腦效率降低。
陶冶情操,立誌養德這是因為,神經衰弱的發生、發展,既取決於致病因素的性質、強度和持續時間,又取決於個體對某些精神刺激的態度和情感反應的強烈程度,也就是說,與個體素質密切相關。凡是性格脆弱、膽小怕事、自卑、敏感、多疑、胸襟狹窄、好生悶氣、主觀任性、急躁好勝的人,均易得神經衰弱。因此,預防神經衰弱,一定要立誌養德。所謂立誌,就是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及道德情操,對生活充滿信心,充滿希望,充滿樂趣。這是每個人的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
治療方法
本病由於病因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其治療方法也較多:首先,對神經衰弱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了解它是一個功能性疾病,腦子裏沒有器質性病變。這樣才能打消焦慮情緒,把惡性循環打斷。
在治療方法上,醫生要用言語和行動取得病人的信任。熱情幫助病人端正對疾病的態度。對有明顯焦慮的病人,可應用多慮平、安定、芬那露等藥片口服,中成藥丹桅消遙散、消遙丸亦有療效。入睡困難者,可選用作用較快的安眠酮、速可眠、水合氯醛;如睡得不深,夢多者,可選用慢而持久的鎮靜藥,如魯米那。中成藥柏子養心丹、安神補心丸等。針灸療法可取神門、內關、三陰交等穴。病人平時要注意生活規律性、合理安排作息製度,做到有勞有逸,使大腦的興奮和抑製過程穩定下來。最好經常適當參加體育活動,使四肢得到鍛煉,腦細胞相對休息。反過來,體質增強了,又會增強腦細胞的功能。
祖國醫學認為神經衰弱以陰虛陽亢者最為多見,一般平時宜食涼潤、潛降之食品,如蔬菜、水果、海產品,不宜食溫熱、辛辣、刺激的食物及濃茶、咖啡等飲料。除病久陽虛者外,一般不宜進食紅參、鹿茸等溫熱性的滋補品。
低血壓的防治
按有關規定,一般成年人的血壓低於90/60毫米汞柱就算是低血壓了。低血壓的人也會有頭痛、頭暈、失眠、健忘、怕冷、心慌、乏力等體質虛弱的表現。人體引起低血壓的因素是多方麵的:
原發性低血壓
常見於纖細瘦弱的女性,一般表現為頭暈乏力等,還易並發神經官能症、胃下垂、腎下垂、美尼爾氏症和更年期綜合症。由於這種人的體質差,心髒功能較弱,心搏出血量少,以致收縮壓降低,但大多不低於80毫米汞柱。對於這類病人的治療,加強體質鍛煉很重要,尤以慢跑療效最佳。其次,要適當增加營養,多吃一些豬肝、牛奶、綠葉蔬菜等富含維生素和鐵的食品。
繼發性低血壓
是由於某些疾病引起的一種症狀,如肺結核、消化障礙、出血等。在治療上,要針對原有的疾病進行治療。隨著疾病的好轉,低血壓就會相應地得到改善。
暫時性低血壓
常見於蹲著或臥床突然起立時,由於體位的改變,而出現眼前發黑等急性貧血現象。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服用某些鎮靜藥,如安定藥、降壓藥等。一般不需特殊治療,隻要在改變體位時動作不要過快即可。
尿道綜合症的防治
尿路感染是細菌侵入尿路而引起的一種常見病,多發於已婚的青、中年女性,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但臨床上常發現某些中、老年婦女也有尿頻、尿急甚至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狀,且反複發作,而按尿路感染服藥治療效果並不好。實際上,這類病人並不是尿路感染,醫學上稱之為“尿道綜合症”,或稱無菌性膀胱炎。
引起尿道綜合症的原因很複雜,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經常用肥皂或消毒溶液洗下身;對化纖內褲過敏;因性生活動作粗暴而損傷尿道口粘膜;飲水不足,濃縮的尿液對尿道發生刺激;因陰道炎、宮頸炎引起白帶增多而刺激尿道口;絕經後婦女由於性腺功能減退、雌激素分泌減少,使尿道粘膜萎縮、變薄,易於受損傷;另外也可能是病毒、支原體、黴菌侵入尿道而引起。
尿道綜合症的患者應首先去除和根治病因,有些老年婦女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服些小劑量的雌激素來治療。
肥胖症的防治
人到中年是知識廣博、閱曆豐富、思想成熟而穩定、在各個領域發揮作用的黃金時期。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物質生活的普遍提高,中年人大腹便便者已屢見不鮮。這種脂肪在體內過多堆積導致的腰粗膀圓、體重明顯上升的現象,就是肥胖。
判斷一個人是否發胖的方法很多,下麵介紹一種簡便計算公式:
正常體重範圍(千克)=身高(厘米)-100
標準體重(千克)=正常體重範圍×9%
大於正常體重範圍就是肥胖。
例如:一個人身高173米,那麼他的正常體重範圍應是73千克,理想體重即是標準體重應是的657千克。注意此公式對於經常運動、肌肉相當發達的人例外。一般超過標準體重10%稱為過重,超過20%以上稱為肥胖或肥胖症。
中年人發胖的原因
肥胖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單純性肥胖,中年時期發胖的人多屬此類;另一類是病理性肥胖,是由代謝缺陷和疾病引起的。
單純性肥胖又分為體質性肥胖和過食性肥胖。體質性肥胖是脂肪細胞數目較多造成的。近年來研究發現,有胎兒期第30周至出生後1年之內,人的脂肪細胞有一極為活躍的增殖期,在此期間如營養過剩可使脂肪細胞數目增多。以後脂肪細胞數目雖不增多,但可以肥大增重,減肥時又可以縮小。另外,體質性肥胖也與遺傳有關。有統計資料表明,父母均胖的子女肥胖率高達87%,父母有一方胖的,子女肥胖率為50%,而體重正常的父母,子女僅有10%發展為胖人,這種性質的肥胖在青少年身上表現得少一些,因為青少年愛活動,運動量也大,加上生長發育之需,食物大多以產生熱量和供應生長之需耗費掉了。但到中年以後,代謝變慢,加上活動減少,具備這種體質的人就胖起來了。
過食性肥胖,顧名思義,是吃的過多造成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開始注意營養的改善,隨之而來的則是營養過剩,身體又消耗不了,就胖起來。這其中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首先是飲食習慣不良,愛吃甜食,喜歡喝酒和可口可樂等高熱量飲料,很多食物都采用油煎炸,為飽口福而非由於饑餓,坐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吃零食,這些習慣加上好靜不好動,使中年人越來越富態;其次,社會環境和價值觀也起很大作用。如一個地方盛行請客吃飯,把胖當成身體好的標誌,人們把吃放在生活中最重要的地位,以自我為中心等等,也成為致胖的誘因。精神壓力,是絕大多數中年人都要麵對的,工作緊張,負擔過重、意外打擊和親友傷亡、喪偶、離異、工作不如意等,此時此刻,有人往往以盲目進食、喝酒來解除精神緊張、煩悶、厭煩和無聊,而不是以參加其他有益、有趣的社會活動、業餘運動來轉移注意力,這就使得自身更加了一層憂慮——體胖。
引起病理性肥胖的疾病可有甲狀腺功能減退、皮質醇增多、腦垂體病變、腦損傷、胰島瘤、糖尿病等。而比較根本的原因是這些胖人的代謝與體重正常者有明顯差別。如胖人血中促甲狀腺激素濃度下降基礎代謝低於正常人。在同樣的飲食條件下,胖人進食後其食物特殊動力作用比瘦人低,合成代謝卻較正常人亢進,如此等都可使人長胖。如果存在著遺傳缺陷,酯酶失常、生化過程紊亂,即使不存在熱量過多問題,也能發胖。另外,胖人的物質代謝與內分泌功能也與常人不同。如胖人空腹遊離脂肪酸濃度升高,甘油三酯、膽固醇含量增加,導致脂肪代謝紊亂,生長激素分泌量下降,減少了胖人體脂的動員;胰島素水平偏高,誘發低血糖,增加饑餓感,多吃又致胖,形成惡性循環;腎上腺皮質機能亢進,尿17羥皮質邕醇的排出增加,形成典型的向心性肥胖。大腦中的下丘腦有食欲中樞(產生饑餓感)和飽食中樞(產生飽腹感)。當下丘腦發生病變或損傷,使其控製食欲的作用失常,人就會食欲亢進,多食而致胖。
中年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期,此時人的卵巢或睾丸功能旺盛,性激素保持相當的水平,它直接影響人體蛋白質和脂肪代謝,此時活動量減少,是很容易發胖的。另外,男性50~60歲,女性45~55歲這段時期,是更年期。此時雖然卵巢或睾丸功能減退,但是指揮卵巢、睾丸“工作”的大腦垂體,反而大量地分泌促性腺激素,從而打亂了體內性激素的平衡,同樣會影響脂肪代謝,造成一時性代謝紊亂,而導致肥胖。
肥胖對健康的危害
人們常說:“心寬體胖”。但中年人體胖後心就不寬了。
首先,臃腫的體態、笨拙的行動,影響了外形。怕熱、多汗、易疲乏、行動起來氣喘心悸為胖人所煩惱。
但是,重要的倒不是肥胖本身和這些表麵的不便,而是肥胖發展下去的疾病。
我們知道,正常人體有少量脂肪,以保溫及作儲備,如果脂肪過多,就會加重身體各器官的工作,引起許多疾病,甚至縮短壽命。
長期過食的人,血糖水平持續升高,易致糖尿病。過量的脂肪積存在腹部,要壓迫膈肌妨礙呼吸,尤其是彎腰時,腹壓大大增加,膈肌難以下降,不但造成吸氣困難,同時給主動脈血液下行增加了阻力,脂肪的過多積壓還使血漿中脂肪濃度增加,血漿粘滯性加大,不但給心髒造成過大負擔,更不好的是侵害血管的彈性纖維,並且在血管內膜形成斑塊,使血管徑縮小,管壁變硬,血壓增高,在心髒部位可以使冠狀動脈狹窄,造成冠心病。血管內膜的斑塊,如果有破潰,渣粒隨血運行,一旦流到心髒,就會造成心肌梗死;流到腦動脈就造成腦血管栓塞。過多的脂肪沉積在肝髒形成脂肪肝。血中膽固醇濃度升高,可致高脂血症、膽結石。腹部脂肪過多,引起腹內壓升高,影響下肢靜脈血回流,以致淺靜脈內壓力升高,易得下肢靜脈曲張。同時,腹內壓過度增高易發生臍疝。由於腸係膜處脂肪過多使腸蠕動功能受影響,易引起便秘。
據統計:肥胖者冠心病發病率較正常者高2~5倍,糖尿病發病率高6~9倍,高血壓發病率高3~6倍。其它還可引起高脂血症、痛風、膽結石、脂肪肝發病率增加。
肥胖還導致總體死亡率增加,壽命縮短,據統計資料:超過正常體重8~10千克,其中將有20%~25%人縮短壽命。超過正常體重20千克,其中將有50%人縮短壽命;若超過正常體重的20~30千克,其壽命有減少約4年的可能。
有研究和實踐證明,胖人高血壓患者,隻要減輕體重的10%,就能有效地減低血壓。
減肥重點
據稱:美國約有14%男性、24%女性患肥胖症,即現今美國有6500萬~8000萬人為了減輕體重而奮鬥。啤酒大國聯邦德國,其成年人中的30%~50%體重超過了標準值的20%。
男性多大腹,因為脂肪多聚集在他們的腹腔,而女性則往往集中在臀部和大腿。脂肪分布的這兩種形式男女都有。
羅丁指出:“婦女懷孕次數增多,腹部脂肪也相應增多。”而有些專家認為,生育婦女的腰圍增大是由於皮膚和肌肉的拉伸造成的。近年的研究認為,部分原因可能是腹部脂肪聚集造成的。
有的婦女腹部脂肪增多可能主要與遺傳有關;有的婦女在懷孕時特別明顯。這或許還與哺乳有關,羅丁認為:“由於哺乳要消耗貯存的脂肪,不哺乳婦女的腹部更易聚集脂肪。”
減肥首先要弄清自己是否肥胖,胖的程度。其次可根據自己的不良感覺去醫院檢查,如果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可先治療原發病。目前美國發現了一種重要物質——脂肪素,這是惟一一種由脂肪細胞製造而且可以直接進入血循環的蛋白質。它的發現將有助於肥胖症的鑒別診斷。遺傳性和病理性肥胖者脂肪素水平較低,而正常人和過食性肥胖者脂肪素水平則較高。但這還未在國內應用。
如果是體質性肥胖,則應把重點放在適當加大運動量和挑選減肥食品和低熱量食品上。
中年時期發生肥胖的人大多是過食性肥胖,這樣減肥的要點就是加大運動量和減少進食量。
多運動是消耗剩餘的熱量和貯存脂肪的最佳方法。可選擇強度中等、時間長(大於半小時)的運動,如散步、慢跑、體操、騎自行車。
遊泳,保證1周3次,每次1小時以上,不僅有利於身體的苗條,還可增強心、肺功能,增強骨骼和肌肉的功能,減少長期腦力勞動的緊張壓力,使身體更健康。
其次,節食也是關鍵的一步。它包括減少進食的數量,挑選適當的食物和合理用餐時間。節食時應保證營養均衡和必要的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可選擇瘦肉、雞肉、魚蝦類、雞蛋、脫脂奶、蔬菜、稻穀類等低熱量食物。容易得到的減肥食物有:白蘿卜、韭菜、黃瓜、冬瓜、荷葉蓮子等,多食可防胖減肥。為了保持長久的進食,可注意減肥食物的色、香、味,用蒜頭、黃花菜、香菇等低熱食物調配。顛倒一下吃飯的順序,先喝茶、吃水果、冷盤等,然後再吃主餐,也可減少熱量的吸收,防止肥胖。少食多餐是行之有效的防胖減肥方法。
最理想的控製體重方法是運動和節食並用,協調配合。
能夠減肥的藥膳
茯苓餅茯苓200克,麵粉100克。
茯苓研成粉末,與麵粉混合,水調作餅,烙熟。經常食用。
功能:利水化濕,健脾益氣。
茯苓含膳食纖維很多,據測定,每100克茯苓膳食纖維可達809克。膳食纖維可與膽汁酸結合,增加糞便中膽鹽的排出,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此外,膳食纖維入胃後,會產生很強的飽腹感,進食減少,從而具有減肥效果。
配方中,茯苓健脾化濕;麵粉健脾養胃。全方性質平和,利而不峻,補而不過,適宜久服。
魔芋豆腐魔芋粉100克,大蒜、米粉、米醋、食鹽、香油各適量。
取魔芋粉入鍋,加水,邊煮邊攪,點適量石灰水,待魔芋充分吸水膨脹後,調入米粉,攪拌均勻,收汁而成。冷卻後呈灰白色,形似豆腐,質地細膩滑嫩。臨用時切成片,或細絲,入開水鍋焯一下,撈出裝盤,拌上少許大蒜、食鹽、米醋、香油等調料,即可佐餐食用。
功能:化痰行淤,降脂減肥。
魔芋為天南星科植物的地下球塊莖,又稱鬼頭。原植物有毒,但在加工時已放入石灰水並加熱,毒性已去,可放心食用。魔芋味辛,性溫,化痰去積,行淤消腫,古代主要用於痰嗽、積滯、跌打損傷一類病證。
經檢測,魔芋粉中含有50%~60%葡萄甘露聚糖、2%~4%蛋白質、20%澱粉,以及果膠、果糖、蔗糖等物質。葡萄甘露聚糖屬可溶性膳食纖維,具有吸水性強、粘度大、膨脹率高的特性,進入胃中,吸水膨脹,產生飽腹感,從而減少進食而具減肥效果。它還具有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對於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魔芋是一種難得的保健食物。
涼拌豆芽綠豆芽500克,米醋、生薑、食鹽各適量。
綠豆芽摘洗幹淨,入開水鍋內焯一下,撈出裝盤,加米醋、食鹽、生薑末拌勻,即可佐餐食用。
功能:利水濕,化淤濁,消痰積。
綠豆芽為綠豆經水浸泡發出的嫩芽,又名豆芽菜。與黃豆芽相比,其豆瓣小,芽嫩,比較容易消化,產量也高。食用100克維生素C含量可達6~16毫克,在蔬菜淡季的冬天,是補充維生素較為理想的品種。
綠豆芽甘寒,其性疏利,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米醋、生薑與之相配,可佐製綠豆芽之寒性,並可發揮活血散淤,消食化積或溫肺化痰的作用。各種食料相配,而成利水濕、化淤濁、消痰積之方。經常佐餐食用,有利於保持身體健美。
鮮拌三皮西瓜皮200克,黃瓜皮200克,冬瓜皮200克。
將西瓜皮刮去蠟質外皮,冬瓜皮刮去絨毛外皮,與黃瓜皮一起,在開水鍋內體一下,待冷切成條狀,置盤中,用少許鹽、味精拌勻,佐餐食用。
功能:清熱,利濕,減肥。
西瓜皮、冬瓜皮和黃瓜皮皆味甘,性寒涼,有清熱利濕,暢通三焦的作用。三皮相配,共奏利濕減肥之效,肥胖者宜經常食用。
也可於盛夏季節收集西瓜皮,削去內層柔軟部分,洗淨,曬幹,而成西瓜翠衣,煎湯,代茶飲,對小便不利,頭麵、四肢浮腫者,功效尤著。
白煮鯉魚鯉魚1條,橘皮30克,調味料適量。
將鯉魚刮鱗、去除腸髒後,用清水衝洗幹淨,放入鍋內,加橘皮、蔥薑、黃酒、食鹽及適量清水,煮沸後撇去浮沫,加蓋繼續燉煮至魚肉熟爛,湯汁呈乳白色即成。佐餐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