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氣憤怒火氣大,既傷心情又傷身
生氣憤怒是一種不良情緒,是消極的心境,它會使人悶悶不樂,低沉陰鬱,進而阻礙情感交流,導致內疚與沮喪。有關醫學資料認為,憤怒會導致高血壓、潰瘍、失眠等。同病毒一樣,憤怒是一種心理病毒,會使人重病纏身,一蹶不振。總之,生氣憤怒是傷身的一大禍根。
生一次氣,全身都受傷
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不順的事情會時有發生。麵對種種不順心的事情時,總會有人沒完沒了地抱怨,一直耿耿於懷而不能釋懷。但是抱怨也好,不能釋懷也罷,最終對身體沒有一點點的好處。因為,人一旦為這些事情惱羞成怒,就容易產生憤怒情緒,而把憤怒壓在心頭必然有損身體的健康。生氣是百病之源,從中醫角度來看,生氣至少有以下10大害處:
1傷腦
氣憤之極,可使大腦思維突破常規活動,往往做出魯莽或過激舉動,反常行為又形成對大腦中樞的惡劣刺激,氣血上衝,還會導致腦出血。
2傷神
生氣時由於心情不能平靜,難以入睡,致使神誌恍惚,無精打采。
3傷膚
經常生悶氣會讓你顏麵憔悴、雙眼浮腫、皺紋多生。
4傷內分泌
生悶氣可致甲狀腺功能亢進。
5傷心
氣憤時心跳加快,出現心慌、胸悶的異常表現,甚至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
6傷肺
肺是人體的呼吸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於肺。”就是說通過肺的呼吸作用,實現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以維持生命體的活動,而生氣時,會加快吸氣的頻率,縮短呼氣的時常,肺泡不停地擴張,根本無法收縮,使肺得不到休息,肺氣失宣。生氣時的人呼吸急促,可致氣逆、肺脹、氣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7傷肝
人處於氣憤愁悶狀態時,可致肝氣不暢、肝膽不和、肝部疼痛。
8傷腎
經常生氣的人,可使腎氣不暢,易致閉尿或尿失禁。
9傷胃
氣懣之時,不思飲食,久之必致胃腸消化功能紊亂。
10傷乳房
也稱之為乳癖,中醫認為多因情誌內傷,肝鬱痰凝,痰瘀互結乳房所致,也因衝任失調,氣滯痰凝所致。
愛生悶氣,肝髒最容易受傷
常見這樣一種人,性格內向,有事喜歡憋在心裏,生氣也是悶頭不語。這種情況對身體尤其是對肝髒是有百害而無益的。
愛生悶氣的人容易肝氣不疏,還會連累脾胃,導致人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和腹瀉,在吃飯時與別人發生爭吵也會出現這種症狀。大怒傷肝,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衝,出現麵紅目赤、頭痛、頭暈的症狀,經常發火的人容易失眠、工作效率低、記憶力變差。
肝氣鬱結還可能導致抑鬱情緒或內分泌紊亂,比如出現月經不調、皮膚長痘長斑等。從西醫的角度來看,人生氣時,體內會分泌一種叫“兒茶酚胺”的物質,作用於中樞神經係統,使血糖升高、脂肪酸分解加強,血液和肝細胞內的毒素相應增加,堆積於肝,從而損傷肝髒。
肝在誌為怒
提起怒,人們都不會陌生。怒是人在情緒激動時的一種變化,是人對外界刺激的情誌反應之一。由肝之精氣所化,故說肝在誌為怒。
人在應當生氣時而輕微發怒,屬正常的情誌活動,可發泄心中的鬱悶,使肝氣疏泄正常,氣血調暢,不會致病。但是突然的大怒或經常發怒,過度憤怒,則易損傷肝髒。
怒誌人人皆有,但大怒或鬱怒不解,對於機體是一種不良的刺激。大怒暴怒,可導致肝氣升發太過,表現為煩躁易怒,激動亢奮,稱為大怒傷肝;鬱怒不解,則易致肝氣鬱結,表現為心情抑鬱,悶悶不樂,稱為“鬱怒傷肝”。怒由肝之精氣所生,若肝之精血不足,不能涵養怒誌,或肝陰不足,肝陽偏亢,則稍有刺激,就會發怒。《雜病源流犀燭》中也指出:“治怒為難,惟平肝可以治怒,此為醫家治怒之法也。”臨床辨證屬鬱怒者,當以疏肝解鬱為治;屬大怒者,當以平肝降逆為治。
所謂“怒則氣上”,氣上也稱氣逆,包括氣機上逆和橫逆兩個方麵。由於肝主疏泄,主陽氣升發,調節人體的氣機和血的運行。當人體受到不良刺激發怒時,過度憤怒,引起肝失疏泄,就可導致肝的氣機逆亂,陽氣升發太過,血隨氣逆,可見麵紅目赤、呼吸急促、或間而嘔血,甚至昏倒。經常暴怒,則損傷人的陰血,出現頭昏、目赤、舌紅等症。反之,肝的陽氣亢盛或陰血不足,陽氣升發太過,則稍有刺激,即易發怒而使肝氣橫逆,影響脾胃,可見腹脹、泄瀉、惡心或吞酸、嘔吐等症。
憤怒會讓人生“火氣”
憂鬱、憤怒、思慮過度都會使身體機能失去平衡狀態而生“火氣”,讓人上火。臨床常見的“上火”類型有:
1心火
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幹等;實火表現為反複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口幹、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2肺火
主要表現為幹咳少痰、痰中帶血、咽疼音啞、潮熱盜汗等。
3胃火
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幹口苦、大便幹硬、舌苔黃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