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所多的自然是山。
嶽家溝村後的這座山名叫崮山。看上去,它比附近的那些山,似乎也沒啥特別之處。但在方圓這一帶,就數它最為著名。
這其中的原因,一是應了那句古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相傳當年神農氏曾在此山遍采草藥,山頂上至今尚有一塊大石,名為“鞭藥石”,據說那就是因當年神農氏在上麵曬藥而得名的。
原因之二:據傳,此山頂上昔日曾有七級寶塔一座,晴天朗日東可眺海。而且此山當年還曾是寺、廟、庵皆備,僧、道、尼俱全。因而魯地有句諺語,叫作“泰山神多,崮山廟全”。
不難想象,當年那時候,就這麼巴掌大的一座山,那眾多的孤男寡女偏偏都往這一個地方來紮堆湊熱鬧,這可是有點掄著菜刀上街——沒事找事的節奏了。久而久之,不出事才叫見鬼呢!
至於原因,說來也簡單;別看他們表麵上都是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六根清淨之人,但他們的六根到底清淨不清淨,誰能說得準?
畢竟講到根上,他們也都是血肉之軀,心如止水的境界,那根本就不是尋常之輩所能企及的!孤燈黃卷下,晨鍾暮鼓中,肉胎凡人的寂寞空虛之感自然也就難免在心頭滋生、蔓延。天長日久、一來二去的,有的和尚道士跟尼姑之間,備不住便會出現凡心亂動之舉,一個把持不住,清規戒律便被拋至九霄雲外,頗傷大雅之事也就不幸發生了、、、、、、
這也讓後來的鄉間多了兩句辱罵出家人的俏皮話:
尼姑庵裏不養孩,
和尚道士哪裏來。
從誌書的記載來看,昔日此山確是一香火旺地,隻可惜在清朝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這裏發生了大地震,此山的廟宇神舍悉數崩塌無存,自此香火漸漸息絕,風光不再。
說起這山有些名氣,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原因,那就是當年在這山上,不光寺、廟、庵皆備,在山的南麵坡的半山腰處,竟還有一座連泰山上都沒有的“月老亭”,這在釋、道山林堪稱一絕。
據誌載,此月老亭是六角飛簷,雕梁畫棟,青瓦紅柱。正麵額書“月下愛聖”。柱有楹聯曰:
慈筆正點鴛鴦譜;
情線係定連理枝。
同樣令人歎息的是,這座月老亭也毀在了清康熙七年的那場大地震,如今已是蹤跡難覓。唯有那有關它的美麗愛情故事,還在山下鄉民中口口相傳著。
傳說固然是美麗的,但傳說畢竟就是個傳說。時序到了現代,那些美麗的傳說,越來越顯得隻配用來講了哄孩子玩!因為在這傳說愛聖駐足過的山坡上,不僅誰人也沒碰上過月老顯靈,甚至此間還發生過一樁可悲可歎的自縊命案!
悲劇發生於一九七四年的初秋。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在這崮山北去三裏有一村,村裏有一戶彭姓人家,家中共育有三女一子——小女兒叫穗,兒子叫根。別看山裏人日子過得窮,可深山育俊鳥,柴屋出佳麗,三個女兒那是一個比一個出落得漂亮,水靈靈的惹人喜愛。
但遺憾的是,情況到了兒子這裏居然就急轉直下,似乎是品種變異了一般,兒子不光相貌醜得可以,還容易連話都說不利索;像素常平日裏不急不躁的,他的嘴巴倒也還勉強湊合著能用,可要是一遇到點急事就不行了,肯定就會結結巴巴掉鏈子。
話說他小的時候,有一次給隊裏放牛,不知咋的,他竟讓一頭小牛犢掉到了一口大井裏。當時,他一見事情不好,拔腿就跑去喊父親。一當找到父親,氣喘籲籲、心急火燎的他,一時之間就結巴得說不成話,隻會憋脹得臉兒紫紅,滿頭冒急汗,嘴裏反複地說著兩個字“小牛、、、、、、小牛、、、、、、”——這讓他的父親雲裏霧裏的,一下子也摸不清頭腦,急得連連拍打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