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做人不能鋒芒太露,強出風頭會讓你處處樹敵(1 / 3)

第一章做人不能鋒芒太露,強出風頭會讓你處處樹敵

/ 00/

鋒芒太露,容易沒飯吃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做“鋒芒畢露”,鋒芒本意是刀劍的尖端,後人將之比作一個人的聰明才幹。鋒芒原本是好事,是事業成功的基礎,然而凡事都有利和弊,如果一個人鋒芒太露,自恃有才而狂妄自大、目中無人,那結果就不盡如人意了。

古人一直告誡我們要大智若愚。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文章做到好處,無有他奇,隻是恰好。”才智的使用也是如此。當智則智,當愚則愚,愚也是一種智。必要時,甚至裝一裝“低能兒”,做一做“糊塗人”,都是明智之舉。明朝劉基雲:“智而能愚,則天下之智莫加焉。”意思是說,智者能帶幾分愚,就是天下的大智慧。

可惜很多人都不懂得大智若愚的道理,他們認為自己聰明過人,有才氣、能力強,故而沾沾自喜,看誰都是豆腐渣,唯有自己是朵花。這種人最容易沒飯吃,甚至會為此丟掉性命。

三國時期的禰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建安初年,二十出頭的禰衡初到許昌。有人勸他結交陳群、司馬朗。禰衡說:“我,怎能跟殺豬的、賣酒的在一起?”有人又勸其參拜荀彧、趙稚長,他回答道:“荀某白長一副好相貌,如果吊喪,可借他的麵孔用一下;趙某是酒囊飯袋,隻好叫他看廚房了。”這位才子唯獨與少府孔融、主簿楊修意氣相投,對人說:“孔文舉是我大兒,楊德祖是我小兒,其餘碌碌之輩,不值一提。”由此可見他何等狂傲。

獻帝初年間,大將軍曹操有召見之意。禰衡看不起曹操,抱病不往,還口出不遜之言。曹操求才心切,為了收買人心,還是給他封了個擊鼓小吏的官。一天,曹操大會賓客,命禰衡穿戴鼓吏衣帽當眾擊鼓為樂,禰衡竟在大庭廣眾之中脫光衣服,赤身露體,使賓主討了個沒趣。曹操恨禰衡入骨,但又不願因殺他而壞了自己的名聲。

曹操心想像禰衡這樣狂妄的人,遲早會惹來殺身之禍,便把禰衡送給荊州的劉表。禰衡替劉表掌管文書,頗為賣力,但不久便因倔傲無禮而得罪眾人。劉表也聰明,把他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裏去。禰衡為黃祖掌管書記,起初幹得也不錯。後來黃祖在戰船上設宴,禰衡說話無禮受到黃祖嗬斥,禰衡竟頂嘴罵道:“死老頭,你少囉唆!”黃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殺了。其時,禰衡僅26歲。

禰衡本有一技之長,受人尊重,但他卻沒能因這一技之長受惠於世,反而恃一點文墨才氣便輕看天下,最終衝撞權勢人物被殺。這就是鋒芒太露的下場。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切忌隻知伸不知屈,隻知進不知退,隻知自我顯示不知韜光養晦。

楊修是曹營的主簿,他是三國時期有名的才子和思維敏捷的官員。

曹操曾造花園一所,造成後曹操去觀看時,不置褒貶,隻取筆在門上寫一“活”字。眾人不解其意,又不敢問。楊修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於是翻修。曹操再看後很高興,但當得知是楊修看破自己的意思時,雖然口中誇讚,但“心甚忌之”。

又有一日,有人送來酥餅一盒,曹操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楊修入內看見,竟毫不客氣地取出與眾人分食。曹操問為何這樣?楊修答:“你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嘛,我們豈敢違背你的命令?”曹操笑了,但心裏卻十分厭惡。

曹操怕遭人暗殺,常吩咐手下人說,自己好做殺人的夢,凡他睡著時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覺,把被蹬落在地,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給他蓋上,曹操躍起拔劍殺了近侍。大家告訴他實情,他痛哭一場,命厚葬之。因此,眾人都以為曹操的確是夢中殺人,隻有楊修一語道破天機,說曹操隻是偽裝。

不久,劉備親自攻打漢中,驚動了許昌。曹操率領40萬大軍迎戰。曹劉兩軍在漢水一帶對峙。曹操屯兵日久,進退兩難。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號令。正逢廚師端來雞湯,見碗底有雞肋,有感於懷,隨口說:“雞肋!雞肋!”人們便把這作號令傳了出去。

楊修即叫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回家。夏侯惇大驚,請楊修至帳中細問。楊修解釋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夏侯惇也很信服,營中諸將紛紛打點行李。曹操知道後,以造謠惑眾、擾亂軍心罪把楊修斬了。

楊修是絕頂聰明的人,才華橫溢,其才蓋主,但恃才放曠,無所顧忌,不懂得韜光養晦。殊不知,帝王將相是不喜歡別人勝過自己的,最怕部下功高蓋主。而楊修偏碰上曹操這個生性多疑的“奸雄”,能不碰壁嗎?所以,如果一個人總是喜歡顯露自己的才幹,那麼他必然會遭受很多的挫折,這是做人太單純的表現。

真正聰明的人都會掌握“度”。明代大政治家呂坤以他自己豐富的閱曆和對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在《呻吟語》中說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話:“精明也要十分,隻須藏在渾厚裏作用,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也。”譯成今天的話就是:精明還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渾厚”中悄悄地運用。古往今來,得禍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精明的人,沒有因渾厚而得禍的。現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極點,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

一個才智出眾的人,應該是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深藏若虛。若自以為了不起,過分炫耀自己,表麵上看來像是聰明,其實卻有點兒近乎無知,這樣的人又如何不失敗呢?

處處自命不凡,隻會招致別人的嫉妒

在這個世界上往往有兩種強勢的人,一種是站在高處,等著別人來仰視自己的人;一種是時刻處在低位,隱藏實力、明哲保身的人。站在高處的人總有一天會被人拉下來,身處低位的人卻總是遊刃有餘,能夠長久地生存下去。同樣都是強者,但是不同的姿態往往決定了不同的命運,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在於每個人都具有嫉妒心。

俗語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一棵樹如果高於其他樹木,那麼就容易被風吹折;泥土堆高於河岸,就必定被水衝刷;一個人如果表現過於出眾,那麼必定會被人打壓和排擠。做人如果自命不凡、行事高調,那麼往往很容易遭到別人的攻擊,而且越是這樣的人越是容易成為別人攻擊的目標和對象。

薛道衡是隋唐時期著名的才子,他13歲時便能很流利地背出《左傳》,被人稱為天才,所以很早就官拜國史侍郎。隋煬帝登基後,聽聞薛道衡的天才名聲,非常迫切地想一睹其文采之風,於是下詔召他進宮麵聖,想故意考驗一下對方,於是命他現場作文一篇。薛道衡平時自視甚高,滿心以為皇帝對自己的才學非常讚賞,於是揮筆就寫下《高祖頌》,結果隋煬帝看完之後卻表現了一些不滿,對眾人說:“這隻是文辭漂亮而已。”

其實薛道衡犯了兩個錯誤:第一,不應該在新皇帝麵前過分讚揚隋高祖的功績和能力;第二,不應該在喜歡表現自己的隋煬帝麵前鋒芒畢露。薛道衡不知人情世故,一味高調表現自我,這給隋煬帝造成了很不好的印象。

有一次,隋煬帝和大臣聊天,無意間誇口說自己才高八鬥,學富五車,至於天下的那些什麼文人誌士,都不過是一些無病呻吟的小人物而已。大臣們聽了連連點頭,不過之後他們便利用皇帝的自大心理大做文章。幾個人在皇帝麵前進讒言,說薛道衡仗著有幾分才氣,常常不聽訓示,更是藐視所有的讀書人,認為沒人比得上他,甚至不把皇上放在眼裏。隋煬帝聽到這番言語後非常生氣,聯想起上回的《高祖頌》,他怒火中燒,於是草草下令將薛道衡處以絞刑。

其實薛道衡並沒有犯下什麼滔天大罪,他最大的錯誤就是平日太過自負,太喜歡表現自己,這種姿態刺激和威脅到了別人,以至於得罪了隋煬帝和大臣們,最終招來了殺身之禍。所以做人還是應該保持低調,無論自己是否真有真才實學,都要懂得隱藏自己的鋒芒,都要懂得降低姿態,要用低姿態來同別人打交道。如果把自己放在高位之上,那麼隻會招來嫉妒,被人狠狠排擠。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需要依靠良好的自我表現來吸引他人眼球的年代,這是一個需要搏命上位謀求發展機會的年代,所以每個人都希望高調地展示自我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但事實上一個人的價值和能力並不是依靠外在的鋒芒來展示的。山不顯露自己的高度,不影響它的高聳雲端;海不炫耀自己的深度,不影響它的容納百川;大地不彰顯自己的厚度,但是誰都不能取代它作為萬物之主的地位。

歐洲的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小實驗,他們將兩隻猴子關在一起,然後每次給其中一隻猴子吃黃瓜,然後喂另一隻猴子吃香蕉。吃香蕉的猴子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結果導致吃黃瓜的猴子產生了很強的嫉妒心理,每次都攻擊那隻吃香蕉的猴子。而當兩隻猴子都吃黃瓜時,彼此也就相安無事了,這就是動物之間的嫉妒心理。而人作為靈長類動物,作為萬物中最智慧的物種,嫉妒心實際上往往要重得多。人類在名利權勢的爭鬥中,實際上更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更忍受不了他人的高姿態。

自命不凡實際上是一種虛榮心或者心理膨脹效應下的產物,我們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渴望自己的價值被展示出來,所以會選擇用自命不凡的方法來壓倒別人,選擇用居高臨下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可是,每個人都會有虛榮心,每個人都會有自我保護意識,你的自命不凡實際上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你的高調容易讓人覺得卑微,正因為如此,大家會想辦法打擊你的氣勢,以獲得新的人際平衡。

正因為如此,每個人都應該沉住氣,應該努力讓自己變得更低調一些,高調的表現往往隻是圖一時之快,隻是為了滿足一時的虛榮心,但是對於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是沒有任何幫助和好處的。一個人隻有表現得越低調,你的能力才越經得起考驗,比如豐實的稻穗往往低垂,它在低俯間具有充實的美;低俯的草,則往往更能經受風霜的考驗,這就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俗話說:“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這個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每個人都想著如何能夠出人頭地,都想著技壓一籌,成為人上之人,所以不免要高調行事,不免要高調做人。可是,越高調反而越容易成為他人攻擊的對象,越強勢越容易被人排擠。東晉道教學者葛洪說:“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那些總是擺出一副高姿態的人往往會被大家嫉妒和排斥。

一個人如果擁有過人的能力,擁有高於常人的智慧、地位、財富和名聲,這些都是很好的競爭優勢,但是如果不能善用這些優勢,那麼優勢最終很可能會成為劣勢。所以做人還是應該低調一些,要懂得隱藏自己的鋒芒,要懂得保持低姿態,哪怕你站得比別人要高,也要盡量站在和別人一樣的位置上來看待問題,隻有這樣才會讓其他人放下防備之心,才能夠為自己贏得更多的生存空間。

別做那隻被槍瞄準的出頭鳥

孔子曾經對人的心態做過一番非常深刻的表述:“不患貧而患不均。”意思就是說人們通常都不是很擔心自己是不是真的貧窮,他們最害怕見到的就是分配不均衡,如果有人比自己富,有人比自己多,有人比自己更好,有人比自己更有才華,他們的內心就會失衡,就會不滿。

正因為“不患貧而患不均”這種極端思想的存在,一個處於強勢的人總是容易遭到別人的打壓和排擠,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總是容易受到圍攻,因為你的存在已經打破了集體生活圈中既定的生態平衡,你的存在會讓所有人感受到威脅和不安。

也許很多人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誌向,都有遠大的目標,都想要做成別人做不成的事情,都想要成為最優秀、最成功的那一類人。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往往相互防備、相互猜疑,他們不希望有人先自己一步成功,不希望有人比自己更成功,所以一定會想辦法扼殺那些最有能力的人,而且大家都會將那些出類拔萃且喜歡出風頭的人當成最大的對手。正因為如此,賢能的人總是更容易受到外來的攻擊,一旦他們出現了困難,也更容易引起別人幸災樂禍的心理。

比如曾經因為“烏台詩案”而入獄的大文豪蘇軾,在當時,很多人昧著良心攻擊他,甚至想方設法羞辱他,因為蘇軾實在太過於出色了,沒有人願意看到這樣的人活在自己身邊,所以當時的蘇軾入獄幾乎成了很多文人、小人的人生盛宴。最後當蘇軾出獄時,也終於看透了社會,也參透了人生,終於領悟了偉人式的悲劇和悲哀。

事實上像蘇東坡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畢竟這種“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的思想已經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了。孫臏和龐涓就是很好的例子,作為同門師兄弟,兩個人原本應該互相愛護、互相扶持,應該成為最要好的兄弟,可是龐涓為人心胸狹窄,他非常嫉妒孫臏的學識和智慧均在自己之上,擔心他會成為自己謀取功名的絆腳石。雖然自己比孫臏更早出山,而且龐涓也的確在魏王麵前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可是當孫臏決定下山而且深受魏王器重時,龐涓再也坐不住了。而孫臏對這一切根本不知情,仍然想著建功立業,發揮出自己的絕世才華,所以不斷在魏王麵前展示自己,而這終於引起龐涓的不滿,最終動了殺機。

/ 0/

後來,龐涓為了保護自己的地位和功名,便設計陷害孫臏,將他打入死牢之中,不僅如此,他還惡毒地讓人挖掉了孫臏的膝蓋骨,致使他變成殘廢。到了這一步,龐涓仍然不死心,決定將這個心腹大患徹底消除,於是決定殺掉對方,幸好孫臏識破陰謀,在牢獄之中裝瘋才逃過一劫。

龐涓的惡毒之心的確是同門相殘的禍首,但是直接的導火線其實在於孫臏,因為孫臏不通人情世故,處處在魏王麵前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種出風頭的行為實際上很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嫉妒,正因為如此,誰越冒尖,誰就越容易成為別人攻擊的對象。所以當孫臏被陷害後,整個魏國竟然沒有一個人願意出來為他求情,這也證明了大家平時就對孫臏這隻出頭鳥心有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