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獄,是指舊時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一種冤獄,統治者從知識分子的著作中尋章摘句,羅織罪名,迫害文人,清除異己。
曆代都有文人因文字致禍的案例,如北宋文學家蘇軾曾被彈劾,所作詩文“包藏禍心,謗訕時政,大逆不道”,因而被捕入獄將近五個月,史稱“烏台詩案”。
到了明清時期,文字獄愈演愈烈,層出不窮。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草莽,當了皇帝後很忌諱人家提起他的過去,簡直到了疑神疑鬼的地步。有個叫林元亮的人上表時,寫有“作則垂憲”這句話,這本來是稱頌皇帝的慣用語,可朱元璋偏說是在罵他“做賊”(“作則”的諧音),一怒之下就把林元亮殺了。
清雍正年間,翰林院庶吉士徐駿在奏章裏把“陛下”的“陛”字錯寫成“狴”,這可惹惱了雍正,他當即革了徐駿的職。後來又有人告發,說徐駿的詩集裏有“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的詩句。雍正大怒,“清風不識字”,這分明是罵我們滿清人沒有文化嘛。“明月有情、清風無意”,這是“懷念亡明,詆毀大清”呀,這還了得!最後雍正以“大不敬”罪判處徐駿斬立決。
清代詩人沈德潛勤奮好學,滿腹詩書,他非常熱衷功名,卻屢試不第,直到六十七歲那年才考中進士。乾隆皇帝為了顯示自己惜才敬老,對沈德潛禮遇有加。沈德潛有個朋友叫徐述夔,徐述夔後來因“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的詩句惹上了文字獄。乾隆下令嚴查徐述夔的案子,結果查出沈德潛曾為徐述夔寫過“傳記”。乾隆大為光火,可此時沈德潛已經故去多年,為了泄憤乾隆就命人把沈德潛的墳墓給鏟平了。
成書於康熙年間的《康熙字典》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官修字典,也是漢字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可你知道嗎,在它的背後也隱藏著文字獄的血雨腥風呢。
民國時期的《康熙字典》1710年,康熙皇帝命學者張玉書和陳廷敬主持編纂一個大部頭字典,先由張玉書擔任總纂官,第二年張玉書病逝後,陳廷敬繼任總纂官。為編纂這部字典,三十幾名學者付出了很多心血,前後曆時六年,《康熙字典》才正式出版,遺憾的是年逾七十的陳廷敬沒有看到樣書就辭世了。《康熙字典》依據明朝的《字彙》、《正字通》兩書加以增訂,全書采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以十二地支標識分為十二集,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總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是我國收錄字數最多的一部字典。
《康熙字典》問世後,地位很受尊崇,被清政府引為十分神聖的經典。乾隆年間,江西有個舉人叫王錫侯,他學問深厚,精通訓詁,對《康熙字典》頗有研究。他發現《康熙字典》收字雖多,卻存在某些不足,就花費十七年精力獨自整理編輯了另一本字典,名為《字貫》。在朋友的幫助下,《字貫》出版了。不久,有人向江西巡撫海成告發,說《字貫》的序言中有指摘《康熙字典》的句子,說《康熙字典》有“穿貫之難”,這是詆毀先皇、大逆不道的行為。海成將此事上奏朝廷,請求革去王錫侯的舉人功名。此案在查辦過程中,有人又向乾隆皇帝舉報,說王錫侯在《字貫》裏毫不避忌,竟然直書康熙、雍正、乾隆的名諱。乾隆龍顏大怒,認為王錫侯大逆不道,罪不容誅。乾隆下了一道諭旨,將王錫侯問斬,並且株連九族。不僅王錫侯一家遭此大難,江西巡撫海成因上奏時僅建議革去王錫侯“舉人”功名,乾隆認為他量刑太輕是有意替罪人開脫,因而也被判為斬監候、秋後處決。原江西布政使周克開、按察史馮廷丞隻因看過《字貫》一書,卻沒能發現悖逆之處而遭到革職,此案最終上上下下牽連近百人。
知識小鏈接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並且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詞壇,蘇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蘇軾還擅長書畫,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蘇軾的詩詞內容廣泛,風格多樣,氣勢豪邁,筆力縱橫,具有浪漫主義色彩。他的代表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