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起源(1 / 2)

漢字的起源

文字的產生,標誌著人類從原始社會步入文明時代。漢字作為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至少在五千年前既已點燃了中華民族文明的曙光,也是中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有力明證和活的化石。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和演變,這一古老的文字不僅沒有被湮滅或中斷,時至今日仍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並且依然煥發出動人魅力和勃勃生機。

曆代學者致力於對漢字的尋根溯源,意圖解開漢字產生的謎團,近代考古發現亦將漢字的曆史不斷推向更早的時期,然而,關於漢字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

結繩說

上古時候,原始先民出於傳遞和記錄信息的需要,發明了結繩記事的方法,即把長短、粗細、顏色不同的繩子打上若幹結,區別繩結的間距和形式表達不同的信息,用來記錄重要的數字、日期、事件和約定等。雖然繩結所能承載的信息容量有限,但在當時的生產條件和活動結繩記事範圍內,這不失為一種輔助記憶的有效手段。即便到了近現代,在我國南方某些少數民族中仍存有結繩記事的習俗:如與人約期會麵,便逐日解開一結,所有繩結均解開的日子就是會麵之期。

文字的基本功能也是傳遞和記錄信息,在這一點上結繩記事似乎與文字有著某種內在聯係。《易經》中有這樣的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有些學者據此推斷文字起源於結繩記事。另一些學者則認為,結繩記事隻是一種表意形式,並不與有聲語言發生直接的聯係,而文字是必然兼具表意和讀音兩種功能的,可以把結繩記事看成文字產生前的一個孕育階段,但它本身不能演變成文字。結繩說目前還沒有找到確定的證據,但從考古發掘來看,與結繩記事相伴或隨後產生的某些象形圖案或符號對文字的形成可能有一定的影響,在漢字中留下了繩形的痕跡,例如“十、廿、卅”等。

契刻說

契刻也是原始先民所采用的輔助記憶的一種方法,它的主要用途是記錄數目。古時候人們在訂立契約時,將約定的數目用某種線條符號刻契刻也是原始先民所采用的輔助記憶的一種方法在竹片或木片上,就叫做“契”。從考古發掘出土的少數契刻符號來看,它們還不能算是文字,但這種刻畫形式很可能在文字的形成過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八卦說

八卦是我國古代占卜的工具,相傳為伏羲氏所造。它是一套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代表陽,“--”代表陰,三個這樣的符號按不同順序排列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風澤;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來象征和解釋各種自然規律和人事現象。

八卦有一種觀點認為,八卦符號的縱橫變化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漢字。但多數學者不認同這種說法,他們認為漢字與八卦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符號係統。當然,不能排除漢字構形與八卦在文化方麵的某些聯係,從甲骨文看,原始的八卦符號與數字符號有著相同的來源,漢字中跟原始占筮術有關的一些文字也采用了原始的記數符號,如“教”字的甲骨文寫法包含兩個“五”字,“學”字的甲骨文像兩隻手在擺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