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意誌修煉:嚼得了菜根才做得成大事(1 / 2)

2意誌修煉:嚼得了菜根才做得成大事

“誠樸雄偉,勵學敦行”,這是南京大學的校訓。意思是,要以天下為己任,勇於擔當,敢於吃苦,便沒有什麼是做不成的。在這個生活條件相對優越的社會,還有很多年輕人沒經曆過吃菜根的苦難,他們逐漸習慣了太平盛世的安逸生活,所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作為一個高校的校訓,會讓很多人有所警醒。一個人隻有有正視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幾千年來的古訓,早已在每一個人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為治學,有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股;為報國恨,有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為修巨作,有司馬遷忍受宮刑痛苦等等。苦難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張進入成功殿堂的通行證,俗話說:“自古英才多磨難。”我們不僅要吃得起苦,還要甘於吃苦。

毛澤東曾說過:“安貧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這裏的“嚼菜根”,指的就是艱苦奮鬥的精神。我們都認為溫州人會做生意,但幾乎所有的浙商都認為“隻要肯吃苦,滿地都是金子”。所以說,要想成大事,就要學習他們這種嚼菜根的精神,養成一種吃苦的習慣。因為生活道路上不會總是坦途,成功者最忌遇到挫折便萎靡不振,有了困難就裹足不前。要想做成大事,就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苦難本就是生活中的一筆財富,菜根也是生活百味中的一劑調味料,這些痛苦和不快反而能磨煉我們的意誌,帶領我們走向成功的道路。

能嚼菜根,能吃苦不僅是一種勇氣,更是一堂人生的必修課。相反,若一個人不懂得吃苦,隻懂得享受榮華富貴,必然要走下墮落的深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這就是古賢聖人的清苦生活,他們既會吃苦,也懂得吃苦,所以菜根成了一種美味,苦難便成了一種享受,一種向上的力量。苦可以說是磨礪意誌的最好途徑,是成大事的必要條件。嚼得了菜根的人,就能以永不言敗的姿態去麵對眼前的一切,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去克服一道道難關,以兼濟天下的胸懷麵向前方與未來。

當然,而今的社會,不需要我們像佛陀那樣六年苦行,也不必像達摩那樣九年麵壁,我們不需要做一個“苦行僧”,但一定要有吃苦的意識,並隨時做好吃苦的準備。

成力開了一家製鞋的小廠,創業初期條件艱苦,他每天一大清早就外出推銷或采購,中午便趕回工廠和工人吃頓簡單的午餐。成力也是從一個打工仔開始創業的,所以為了調動所有人員的積極性,他不僅跟工人們同甘共苦,還時刻為工人著想。

創業之初,成力時時刻刻都事必躬親,他既是老板,同時又是操作工、技師、設計師、推銷員、采購員、會計師、出納員……什麼事都是成力一手操持,哪怕到了晚上,他仍有做不完的事。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早上又要早起去廠裏指導工作,很是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