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顛覆,有危機感就有勝算1(1 / 3)

第一章顛覆,有危機感就有勝算1

1.“互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

“互聯網+”通俗來說,就是互聯網融合傳統商業並將其改造成具備互聯網屬性的新商業模式的一個過程。“互聯網+”模式,從全麵應用到第三產業,形成了諸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新業態,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產業滲透。

在這種思路下,互聯網企業也加緊布局。從“今天你搶紅包了嗎”“今天你淘寶了嗎”到“今天你購了嗎”,這些網絡調侃語的背後,正顯示了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滲透,而這種影響幾乎在每一個產業都能看到。

同時,在大佬們看來,互聯網和傳統產業之間的關係,已經走過了那種純粹衝擊或顛覆的時代。百度CEO李彥宏說:“下一波發展浪潮更多的是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的結合。”他表示,整個服務業都和互聯網有非常強的結合點,O2O就是傑出的交易模式。所謂O2O就是從線上到線下,通過互聯網和技術的方式,提升線下資源的利用效率,進而刺激消費。而消費是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最健康的驅動力。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也表示,互聯網具有打破經濟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專業化分工和提升勞動生產率的特點,為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機遇。

就在2016年3月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向“兩會”提交了五份建議,率先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落地的建議。馬化騰說:“目前互聯網作為信息能源的基礎設施地位明顯,像水和電一樣融入人民生活,融入各行各業。”

在馬化騰看來,“互聯網+”是這個時代一個重要的機會和使命。“+”首先代表一種突破自我的附加值;其次“+”代表相互連接,騰訊的使命就是成為互聯網連接器;最後“+”代表攜手合力。如今,“互聯網+”很多行業的發展模式已經很成熟了,騰訊不會總想著自己起飛,而是想成為一個穩固的助推器,讓合作夥伴也能順勢一飛衝天,共生共贏。

未來,如果一個企業不能通過“互聯網+”實現與個體用戶的“細胞級連接”,就如同一個生命體的神經末端麻木,肢體脫節,必將麵臨生存挑戰。馬化騰認為,把個體消費者與生產者、服務提供者,實時動態地連接起來,這是一種新的“細胞級”連接方式,讓創業者發現了大量的新機會。

如今,“互聯網+”生態設計幾乎涵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毫不誇張地說,在“互聯網+”時代,隻有你想不到,沒有互“聯網+”做不到的。

聽說過怎樣解決“起床沒有動力,總是賴床誤事”的APP嗎?星巴克鬧鍾是一個經常被提到的例子,在設定的起床時間鬧鍾響起後,用戶隻需按提示點擊起床按鈕,就可得到一顆星,如果能夠在一小時內走進任一家星巴克店裏,就能買到一杯打折咖啡。對於賴床的星巴克族來說,一杯香濃的打折咖啡,是不是也足夠“誘惑”你開啟完美一天呢?這是個有意思的思路,將企業的線上和線下活動銜接起來。對於星巴克來說,它承擔著品牌推廣與產品營銷的雙重重任。

再比如說,寶潔旗下的紙製品品牌,做了一個尋找衛生間的應用——Restroom Finder,這也很符合品牌的發展方向,並且對用戶來說非常實用。最有趣的是,用戶還可以對衛生間的實用舒適感做出評價。

用“互聯網+”的方式去“連接一切”,在整個互聯網世界已經興起了。各個企業都抓住了“互聯網+”帶來的機會,來不斷地發展壯大著自己。但讓人眼花繚亂的發展背後,還潛伏著很多問題。

就拿騰訊的內容產業來說,內容產業最核心的東西就是版權。在“互聯網+”時代,所有的行業都必將借助互聯網實現更新迭代,互聯網永遠都是以內容為核心的載體,但是內容的版權危機四伏,一度是令用戶棘手的問題,比如微信公眾號的版權問題曾經一度引起軒然大波,騰訊因此呼籲知識產權的建立。

企業在麵對“互聯網+”時代帶來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一定要保持危機感。如今,中國互聯網已經從PC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逐步過渡到移動智能時代。所有企業都麵臨著隨時被新技術、新趨勢顛覆的危險,無論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從業者都應該有危機感,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把企業自身的發展和“互聯網+”結合得更加完美,才能使企業成為行業的領路人。

2.移動互聯網不隻是延伸,而是顛覆

移動互聯技術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截至2015年年底,相關數據表明,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設備活躍數達到8.99億。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類移動互聯網應用的需求也逐漸被開發。從最基礎的信息查詢、娛樂溝通,到商務交易、網絡金融,再到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移動互聯網塑造了全新的社會生活形態,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移動網民的日常生活。未來,移動互聯網應用將更加貼近生活。

2015年,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馬化騰在接受采訪時說:“移動互聯網將‘人’與‘公共服務’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全麵連接,對於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提升均等服務水平、實現信息普惠全民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同時,馬化騰還表示,移動互聯網遠遠不隻是一個延伸,甚至是一個顛覆。過去的PC互聯網都已經不太算互聯網了,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甚至以後每個設備都能夠連上網絡之後,人和設備之間、設備和設備之間的通信全部都能連接在一起。

再者,從移動互聯網的使用時間來看,現代人除了睡覺,每天幾乎有16個小時跟它在一起,比PC端多出十倍以上的使用時間。這裏的空間無比巨大。在移動互聯網裏的連接和延伸將會從點到麵,不斷放大。對於移動互聯網的可延伸的巨大發展空間,馬化騰也表示:“雖然移動互聯網終端的商業模式除了手遊、O2O、移動電商、移動廣告等看得比較清楚之外,還有很多等待我們去探索。”

其實騰訊早在2013年,就宣布升級移動互聯網戰略,旗下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將更加聚焦於移動互聯網基礎平台,承擔起移動互聯網的底層安全責任,以便更好地擁抱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探索和孵化更多新業務。

移動互聯網大潮撲麵而來,騰訊公司這次的移動互聯網戰略升級正合時宜。經過調整,騰訊的移動互聯網戰略開始“用兩條腿走路”,一是加快現在PC端產品的轉型,二是創造新的移動互聯網產品。

在這樣的發展戰略下,2015年騰訊旗下戰略級產品應用寶推出“應用+”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應用+”戰略相當於脫去了APP的外衣,讓用戶最關心、最需要的內容和服務直接呈現在應用寶的平台上。“應用+”接入了秀美甲、途牛旅遊、大眾點評等各行業的O2O應用,讓用戶無須下載APP,就能在應用寶中獲取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的各種移動生活服務和內容。而對開發者而言,可用更直接、便捷的方式連接用戶,將應用的內容與服務更高效分發給用戶。同時應用寶“微下載”功能也助力互聯網+餐飲、旅遊、影視等各個領域O2O應用,更有助於將自身的內容與服務更快觸達用戶。

騰訊開放平台、移動應用平台副總經理周濤認為,“應用+”代表兩重含義:第一層是Plus,即升級的意思。APP與用戶的連接和分發方式正在從傳統的APP觸達變成內容、服務觸達,完全可以擺脫APP客戶端這種信息承載形式。第二層是連接。未來每一個提供服務和內容的供應商,都將能夠通過平台生態隨時連接網絡進而連接用戶,每個人甚至物都能成為服務、內容分發的發起者或服務、內容分發的節點,真正的萬物的隨身互聯由此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