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知止,有舍才有得
1.虧損業務,當斷則斷
俗話說:“小心駛得萬年船。”行動小心謹慎的人很少吃虧。如果一個人被一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為當前的利潤迷失了方向,那麼注定會在將來吃虧。在一些一時看不出前景的項目上,李嘉誠一直堅持不冒險,求穩健。
李嘉誠說:“虧損的事業在競爭一開始就處於劣勢,當斷則斷,能賣就賣,寧可少賺不可虧蝕。”不做虧本生意,是李嘉誠對失敗事業的態度。生意有很多,他情願去開拓新的領域,開始一單新的生意,而沒耐心去挽救一樁虧損的生意。
在CT2項目上,我們又一次看到李嘉誠的穩健作風,以及對前景不明朗項目的處理風格。
1992年,和黃在英國試推出CT2,市場反應冷落,客戶不到一萬,不及預期的五分之一。最令李嘉誠擔憂的是和黃要投資60億港元,建立電信網絡,另加上一二十億的輔助投資,總投資額近百億。對這種未被市場認可的高科技項目,李嘉誠不似投資地產那麼有把握,故堅決斬纜止血。從1992年起,和黃關閉在台灣、孟加拉的CT2業務,退出澳洲等3個流動電話網絡的競投。
李嘉誠認為收縮不夠,主張賣盤,全線撤退。馬世民不肯認輸,跟老板李嘉誠頂撞起來。他認為CT2發展前途遠大,現在匆忙下結論,為時過早。但作風一貫穩健的李嘉誠不會投下這近百億元,去冒險等市場做出最後結論。
馬世民的觀念和做法富於開拓性,當然也有風險。也許日後會賺大錢,但也可能會敗得很慘。李嘉誠是現實的,地產是能短期見效,且十拿九穩的投資。故希望有投資便有回報的李嘉誠的大部分資金均在地產上。拿近百億元去下賭,實在不是李嘉誠的做事風格。
這時的李嘉誠,寧可少賺,但絕不虧本。虧本的生意做不得,因為如果一味冒險做下去,極有可能陷入不能拔出的境地,那麼將會使以前的心血付諸東流。
一項生意如果出現失敗的苗頭,當斷則斷,別盲目地去做待宰羔羊。李嘉誠情願去開拓新的領域,接手一單新生意,也沒有耐心去挽救一樁終會虧損的買賣。這並非是他目光短淺,沒有拚搏的勇氣,在他看來,與其花費大精力去扭轉局麵,不如選取一項前景更好些的項目,重新開始,因為改善局麵就意味著再投入,而再付出與最後的收益不可能成正比,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買賣做不做都沒有太大的意義。
李嘉誠認為投資加拿大赫斯基虧損,1992年8月,和黃公布1992年上半年業績時,李嘉誠痛定思痛,毅然宣布為巨額投資做出14.2億元撇賬,令和黃盈利倒退。這表現了李嘉誠當斷就斷,絕不拖延的經營作風。
在經營上做決策時,需要有所退讓,有些人就是因為舍不下既得的利益,所以遲遲不能做決定,以至錯過了許多讓自己取得更大發展的機會。許多大商人能力並不比一般人強,起點也不比一般人高,機遇也不比一般人好,他們之所以能做大,無非是能夠舍棄那些前景不大的生意,退讓一步轉而尋求更大的機會而已。
英特爾公司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存儲器製造商,它的主要業務和利潤均來源於電腦存儲器。後來,日本的存儲器開始在市場中占先。他們最重要的武器是驚人的低價格。英特爾曆來以技術領先於市場,打價格戰並非其長處,所以,它的業務連續六個季度下降。
如何擺脫困境?英特爾公司總裁格魯夫和董事長摩爾都在痛苦地思索著這個問題。有一天,他倆進行了一次決定英特爾命運的交談。
格魯夫問摩爾:“如果我們下了台,另選一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采取什麼行動?”
摩爾猶豫了一下,答道:“他會放棄存儲器的生意。”
格魯夫目不轉睛地望著摩爾,說:“你我為什麼不走出這扇門,然後自己動手?”
是啊,為什麼不放棄?摩爾很快與格魯夫達成共識:放棄存儲器,重新開拓芯片市場。
這是一個重大的改變,它被格魯夫稱為“戰略轉折點”。
甩掉包袱、輕裝上陣的英特爾公司重新煥發了活力。到1995年,英特爾累計生產了16億個芯片,一舉占領了世界80%的PC市場,取得了絕對霸權。
後來,格魯夫在他的《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一書中寫道:“企業繁榮之中孕育著毀滅自身的種子,你越是成功,垂涎三尺的人就越多,他們一塊塊地竊取你的生意,直至最後你一無所有。我認為,作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常常提防他人的襲擊,並把這種防範意識傳播給手下的工作人員。”
是投資就有風險,當一個項目出現虧損時,要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及時中止。拖延下去,就是在冒險,有可能損失會越來越大。這就要求經營者當斷就斷,並尋找新的商機,適時進行經營戰略轉移。
2.生意更上一層樓時,不能貪得無厭
李嘉誠的經營理念中,有“知止”兩個字。他說:“經營企業,‘知止’兩個字最重要。我從12歲開始就投身社會,到22歲創業時就已經過了10年非常艱苦的日子,到今天我已工作60多年了。在香港我看過有些人成功得容易,但是掉下去也非常快,是什麼原因呢?‘知止’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很多企業之所以失敗,至少一半都是因為貪婪。”
李嘉誠說:“作為企業,在生意順利的時候,如果連續擴張後要切忌加大投入,絕對不能過分貪婪。當生意更上一層樓的時候,絕不可有貪心,更不能貪得無厭。”
對每一名經營者來說,能夠把生意做大,是夢寐以求的事情。這不僅能夠帶來更多的利潤,還標誌著自己事業的最大成功。但是,李嘉誠卻對此保持著一種警惕。
從塑料花轉型地產,再到多元化的經營戰略,李嘉誠推動著自己的公司一步步發展壯大。可以說,沒有做大做強的欲望是不行的。但是,這種欲望,應該是向上的動力,而不是盲目的貪婪。
事實上,當生意做大的時候,李嘉誠感受到的不僅是欣喜,更有一份警惕。他時刻克製著自己的貪心,用“理性”的態度保證了決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避免了企業在發展中翻船。
李嘉誠經常提醒大家:“大前年賺錢了,前年賺到了,去年也賺錢了,如果今年還能賺到,那就太好了。可是,這個世界沒有那麼順利的事,賺了三年以後,第四年是不是還會賺呢?所以經商時應該有賺了三年就退回一年份的想法才好。”
在李嘉誠看來,如果有了這個決心,現在就不用驚慌,就算排出一年份,還會剩下兩年份。有了這種想法,就不會有苦惱,因此也就不會慌張,因為不慌張,所以能輕鬆地處理事物,這時候也會出現智慧,說不定在第四年還會有賺錢的事。這實際上符合現代經濟中有關波動的規律,是一種經商的大智慧。
俗話說,“事不過三”,如果有三年的好景氣,一般人往往會拚命地擴大經營,以致造成投資戰線過長,攤子鋪得過大,往往在後來經營中埋下經營的危機。賺到了錢,就想賺更多的錢,這種想法使人不斷地走向更加急功近利的處境,往往會做更大的投資,但是企業的容量就像一隻水桶,水已經滿了,卻還要往裏添水,最後全都溢出來了。
在現代商業世界裏,每天都有各類公司開張,同時也有許多公司關門倒閉。而那些被淘汰出局的公司,相當一部分是犯了“拔苗助長”、盲目擴張的商家之大忌。也就是說,這些公司的領導人在生意做大的時候,太貪心了,失去了理智,最後敗走麥城。
美國大型零售企業凱馬特曾經聲名顯赫,1981年,凱馬特的店鋪總數超過了2000家,網點覆蓋了美國50個州。就當時的經濟狀況而言,凱馬特足夠大了,但是這時,它的管理層開始失去理智,錯誤地認為做大就是做強,隻有不斷地做大才能保持自己獨有的強勢地位。
1984年,它收購了家裝連鎖店Builder Square。1989年,它收購了PACE會員製倉儲超市。1990年,它收購了擁有10家店鋪的體育用品連鎖超市Sports Authority和辦公文儀零售商Office Max。1992年,它又進軍歐洲,收購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的13家店鋪,以及Borders圖書連鎖超市企業。1994年,它在墨西哥和新加坡建立合資零售企業。到了1997年,凱馬特還傾力推出了所謂“大凱馬特”(Big Kmart)店模式,比傳統的凱馬特店更大,商品更多。
但是,折扣商店和其他商店的顧客群體不同,服務方式也不同,凱馬特的競爭優勢無法延伸到這些領域。結果,這些耗費大量資金和精力辛辛苦苦收購來的企業,最後都虧損,不得不忍痛“割肉”,一一悉數賣掉。並且,“大凱馬特”店模式也令人大失所望,最終於2001年棄之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