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有一種智慧叫低調
1.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李嘉誠說:“保持低調,才能避免樹大招風,才能避免成為別人進攻的靶子。如果你不過分顯示自己,就不會招惹別人的敵意,別人也就無法捕捉你的虛實。”永遠牢記做人的本分,是人生常勝、基業長青的法寶。一個不過分張揚、自我表現的人,會顯得與眾不同;一個不自以為是的人,會贏得別人的尊重;一個不自負的人,會不斷進步。做人低調才有底蘊、有內涵,做生意也能一如既往地把生意做好,這就是可貴的本分意識。因為本分,才不會超越界限,不會做出破壞規矩的事情,生意才能長長久久。
成功後的李嘉誠依然保持著謙遜的態度,擁有顯赫的地位卻沒有頤指氣使、不可一世,依然保持著低調、平和的心態,不論對什麼人,總是態度和善。
與長江實業有著密切業務聯係的香港廣告界著名人士林燕妮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情。
在以前,香港的廣告市場是買方市場,基本上都是廣告商主動尋找客戶,尋求合作,而客戶根本就不用擔心會找不到好的廣告公司。所以,很多企業總是盛氣淩人,根本就不把廣告商放在眼裏。
有一次,林燕妮到長江實業的總部洽談生意。令她詫異的是,李嘉誠想得特別周到,派服務員在地下電梯門口等待,把林燕妮等人接到了樓上。恰好那天下雨了,林燕妮被雨水淋濕了,李嘉誠看到這種情形,連忙幫著她脫下外衣,並親手掛在旁邊的衣架上,根本沒有什麼大老板的做派。
事實上,李嘉誠一直以來都非常平易近人,不管是與他共事的員工還是與他合作過的客戶從未有人見過他發脾氣。這與他平和的做人心態有很大的關係。這是幫助他在生意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古語有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個人取得成功,或者身在高處,難免遭人忌妒。隻有行事低調,才能避免樹大招風。如果你不過分顯示自己,就不會遭到別人的敵視。這樣生意才能長久地做下去。
有道是:“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低調做人不僅是一種境界,一種風範,更是一種思想,一種哲學。一個人尤其在身處高位時,更應該懂得低調做人的道理,你站在眾人之前,並不是所有人都是衷心地祝福你的,有些人就想在你掉下來時看你的笑話,不要以為自己手中有錢、有權就覺得不可一世,可以為所欲為了,很多人就是因為有權有錢以後才輸得最慘。不管名有多顯,位有多高,錢有多豐,麵對紛繁複雜的社會,低調做人才是極好的處世之道。
李嘉誠為人謙虛謹慎,毫無風頭意識,盡可能保持低調,他特別忌諱樹大招風。他曾經有感而發,“在看過蘇東坡的故事後,就知道什麼叫無辜傷害了。蘇東坡沒有野心,但就是被人陷害了,他弟弟說得對:‘我哥哥錯在出名,錯在出高調。’這個真是很無奈的過失”。
2013年,李嘉誠在接受媒體專訪時,首次公開講述了長子李澤钜被綁架一事。作為李家長子的李澤钜,曾於18年前被綽號“大富豪”的張子強綁架,並勒索20億港元。
李嘉誠說,當時,綁匪張子強單槍匹馬地到李家,聲稱長子李澤钜已被他綁架,需要李家支付20億港元贖人。李嘉誠當時非常鎮定,馬上同意了綁匪的這一要求,但表示“現金隻有10億,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銀行給你提取。”麵對鎮定從容的李嘉誠,綁匪張子強感到非常意外,並詢問他為何如此冷靜。李嘉誠回答道:“因為這次是我錯了,我們在香港知名度這麼高,但是一點防備都沒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5點多自己開車去新界,在路上,幾部車就可以把我圍下來,而我竟然一點防備都沒有,我要仔細檢討一下。”
李家提供巨額贖金之後,李澤钜被釋放,第二天便如什麼都沒發生一樣,照樣去公司上班。
這段往事雖然一直在坊間流傳,但從未見之報端。李嘉誠想他一生行事低調謹慎,還是難免樹大招風,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他為了避免再次被這些亡命之徒侵擾,甚至都沒報警,直接付給了綁匪10.38億港元換回了李澤钜的性命。十幾年這段往事一直在香港傳媒界壓著,不讓公之於世。就是因為怕樹大招風遭人嫉恨報複。
1993年8月,李澤楷沒有接受父親的安排,擔任和黃公司總裁,而是要自立門戶,李嘉誠顯得很寬縱:“年輕人到底有自己的理想,和黃管理層有人手,我不會強迫他做。”他送給兒子一句話,就是“樹大招風,保持低調”,也是為了告誡兒子在做人方麵最忌諱的就是因“樹大招風”而引來的無謂的麻煩。
這些年來,李嘉誠除了在做公益事業方麵以外,一直保持著低調的狀態。在他的生活中沒有地位高低的概念,待人誠懇,不擺架子,沒有讓人產生“隔離感”。在消費上,他並不驕奢淫逸、大肆揮霍,這種低調、謙遜的作風,讓他遠離了驕傲自大和無知,這也是他把生意做長做久的重要原因。
2.做好事也不張揚
李嘉誠投身於公益事業,在教育、醫療、文化方麵的公益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卻從未有一項捐獻是冠以自己的名字的。
一次在談及捐贈情況時,李嘉誠說:“一個人生活其實很簡單,需要的錢不是很多的,曾有人問我一共捐出了多少錢,我說我一向沒統計過,大抵有幾十億,也可能沒人信。”之所以沒人信他,不是說他沒有那麼多錢,或者他不肯捐出那麼多錢,而是他做好事從不張揚,即使是慈善這種造福社會、造福民眾的壯舉,他都是在私下裏默默地去做,相比其他慈善家的高調行善,這位華人首富卻顯得很低調,即使李嘉誠基金會成立以來已經捐出了80億港元的善款。
“我的錢來自社會,也應該用於社會。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錢,我賺錢不是隻為了自己,為了公司,為了股東,也為了替社會多做些公益事業,把多餘的錢分給那些殘疾及貧困的人。”李嘉誠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李嘉誠曾深有感觸地說:“成功之後,利用多餘資金做內心想做的善事,方寸間自有天地。”他一生有許多好“作品”,但最滿意的“傑作”不是他國際化的“經濟王國”,而是他於1980年成立的李嘉誠基金會,他將基金會稱作是自己的“第三個兒子”,李嘉誠曾多次強調指出,基金會是100%做慈善,幫助有需要的人,隻是一直不喜歡將基金會用慈善兩個字。他認為自己隻是一個生意人,而現在憑借自己的能力反饋社會也是理所當然,並覺得自己就是在做慈善。李嘉誠還表示,無論其家族成員或是董事,都不能從基金會拿取一分一毫,基金會是百分百做捐獻的。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誠從來不炫耀自己捐了多少錢,做了多少好事,他隻把這當成一種分內的事情。
李嘉誠專職負責捐贈事宜的私人秘書梁茜琪女士曾深有感觸地說:“李先生的捐款與別人完全不一樣,他的不一樣在於別人在捐出款項以後,所考慮和關心的僅僅是其善舉為不為社會所知;而李先生考慮的是捐出款項之後問題是否解決了,他的捐贈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李嘉誠的魅力在於他的低調不張揚,這種大氣沉穩是很多人所不具備的。
浮在湖麵上的天鵝,看上去在輕快自然地滑動,但水麵之下,它卻在拚命地劃水。它不炫耀自己的努力,所以才那麼美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誌”,我們做人也是一樣,過分張揚隻會招來嫉恨與麻煩,沒有誰會因為你的張揚而喜歡上你,而那些因此而靠近你的人,往往都是居心叵測,覺得現在的你有可利用的價值,等到你一無是處的時候,他就會對你棄之如敝履。低調做人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即使是做好事也沒必要張揚,很多時候低調一些,哪怕是做了好事也不用過多地宣揚,這不僅僅是成熟的標誌,也是對自己的保護。
“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開了一個不大的店,賺的錢不多。我為別人做點事,自己感覺開心就好。”在惠陽鎮隆經商的林雲甫一直低調做慈善,資助教育、慰問老人、扶助困難家庭……到底做了多少事,付出了多少錢物,林雲甫說自己也想不起來了。幾十年創業路上披荊斬棘,今年68歲的林雲甫依然精神抖擻。創業經曆既給了林雲甫挫折的辛酸,也給了他成功的幸福,同時也令他對困難者多了份理解與同情。林雲甫開始有了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從幫助別人中得到幸福感。
鎮裏有一個李姓老人,曾在林雲甫的缸瓦廠做工。1986年,老人因病無錢醫治,林雲甫送去數千元。此後,林雲甫又承擔起了老人的生活費,每月都會給上幾百元。老人住房破損了,林雲甫就幫助修好。林雲甫就這樣20多年如一日地照顧老人,直到去年10月老人去世。
為鎮隆鎮老年活動中心捐錢捐物;為敬老院置辦凳子、風扇、彩電並資助現金;逢年過節,帶上禮品向一些孤寡老人噓寒問暖;有時看到報紙上報道了一些困難家庭,或者重大變故家庭,他就會直接上門去資助一點,5000元、10000元都曾出過。每年到了“六一”兒童節,林雲甫都會資助鎮隆的10所小學。
《東江時報》邊界行記者說:“林雲甫20多年資助一位老人家的事,以前真沒聽說。隻是聽到有人講起過林雲甫經常做好事,但從不張揚。”林雲甫說:“我也不是多有錢的人,隻是遇到合適的,我就盡力幫一下。這些事情以前都沒跟別人說過,我覺得自己心裏感覺踏實,感覺幸福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