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團隊打天下,製度定江山6(1 / 3)

下篇團隊打天下,製度定江山6

208養成“當日事當日畢”的好習慣

懶惰是人的劣根性,當我們麵對著堆積如山的工作時,往往會不由自主地退縮。不少企業管理者,在長期高強度的工作下學會了拖延。表麵看起來,拖延似乎能減輕人們的工作壓力,實際卻並非如此。過度拖延,不僅會嚴重影響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會成為員工們的“負麵偶像”,進而形成集體性“拖延”,這對企業運營和發展所造成的影響是毀滅性的。

寧可讓“人等事”,也絕對不要讓“事等人”,作為管理者,要想給員工做出好的表率,就要做到“事不過夜”,準時完成今天的工作。這一點做到很容易,但堅持卻很難,因此管理者必須具有超人的毅力和韌勁。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曾說:“現在到我們這裏來參觀的人,每年要有幾十萬,有的人回去之後,就按海爾的方式來做,有的人給我們反饋過來信息,說學海爾真好,馬上見效。然後過了三個月他又打電話過來說,我們現在不做了。為什麼?太累!天天這麼累,受不了。這是一個現象。”

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看似很簡單的事情,卻很少有企業能夠堅持住,但海爾集團卻做到了,正是這種清晰明確的管理製度,讓海爾從一家麵臨淘汰的家電工廠,成長為全中國最有價值的家電品牌。

早在1989年,海爾便開始將“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納入製度,並要求全體職員都必須做到:每天的工作每天都必須完成,而且每天的工作品質都要有一點兒提高。借助該製度,海爾成功實現了全方位控製清理每個人每天的每件事,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虧損147萬人民幣瀕臨破產的小廠,到全年營業額突破1000億人民幣的行業龍頭,海爾的全體員工始終都堅持著日事日畢,在長期的堅持下,製度也逐漸變成了習慣,而這正是海爾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正如一位經濟學家所說:“想要偷學海爾的製度不難,難在持之以恒”。如果管理者自身都難以堅持到底,又有什麼資格讓全體員工養成這種工作的好習慣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哪位管理者能夠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堅持每日規劃、每日執行、每日檢核,他必能帶領員工實現企業發展的目標與願景。

209問題是病,決策才是我們的醫生

決策,是一個企業是否能夠持續發展的關鍵步驟,也是一個企業領導人成功的關鍵因素。正確的決策,可以使一個企業走向成功,錯誤的決策可以使一個企業走向失敗。所以說,企業不怕遇到問題,就怕做出錯的決策。決策是最好的醫生,可以迅速地治療企業的病症。

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總裁李·艾柯卡說過:“如果我必須以一個詞來形容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那就是決策果斷。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困難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做出正確的決策才是化險為夷的關鍵。”

瑞士雀巢公司,是瑞士建廠最悠久的企業之一,現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加工廠。但是,就是如此大的企業,曾經也瀕臨破產的邊緣。

20世紀末,由於新食品公司的不斷出現,食品行業的競爭非常激烈。但是,雀巢公司卻沒有對這種狀況做出適當的反應,以至於雀巢公司的領軍產品——速溶咖啡的銷量降低了3%。當該公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采取行動的時候,良機已經錯失了,原來的市場份額已無法占回。

雀巢公司之所以失利,就因為沒能及時針對問題做出決策,不能迅速適應變化了的市場。新的領導人毛歇爾上任後,立刻針對問題做出一係列的創新,大幅度削減堆積如山的書麵報告,裁剪冗員,控製產品成本,提高舊產品質量,研發新產品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雀巢公司終於開始複蘇,恢複生機,提高了銷量。毛歇爾做出的決策,是針對企業病症的關鍵良藥,因此,上佳的決策力,才是治愈企業的良醫。

一個企業領導人,要想針對問題適時做出決策,首先就得要掌握大量的信息。掌握信息才能夠分析市場,做出正確的判斷,以至於及時做出決策,不影響決策機遇。

再次,切忌決策環節過多。如果決策環節過多,從一個決策的做出,到執行的步驟就會耗費很長時間,這樣,市場很可能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解決問題的時機就這樣被延誤了。

如果一個企業的領導人優柔寡斷、猶豫不決,辦事瞻前顧後,就很容易錯過解決的最佳時間,把本來可以解決的問題惡化,變得無藥可救。

因此,一個企業當中,決策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個企業起死回生的重要一步。隻有在適當的時候做出決策,才會帶領企業走出困境,走向新的輝煌。

210完成從“老板第一”到“製度第一”的過渡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有經驗的管理者,往往善於使用製度。但從現實條件來看,很多小企業沒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製度和辦法,他們通常靠口頭約定或老板帶員工、老員工帶新員工的方法來告訴大家: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

然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這種粗放式管理的弊端也就顯露了出來,這時候就必須要完成從“老板第一”到“製度第一”的過渡,隻有用製度管人管事,才能更好地克服企業發展所帶來的管理問題。

一般來說,每家企業的經營性質不同,人員構成也不同,因此其製度也會存在較大的差異,在製定規則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自身的實際情況,並適應時代環境的變化,隻有多方麵考慮,才能製定出更為合理的企業製度。

日本東芝以電子產品而聞名全球,眾所周知,電子產品的生產對製造環境的要求相對較高,對於某些特定產品而言,必須要做到“無塵”,甚至是“無菌”,隻有這樣,才能少出廢品,提高產品合格率。東芝的生產車間由少到多,生產人員也逐步增加,原本的粗放式管理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管理需求,因此,必須製定規範詳細的製度,來保證多家工廠生產行為的一致性。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管理層很快完成了管理製度的轉型,東芝結合自身的生產環境以及對產品的生產要求,製定了一係列從頭到腳的淨化標準,內容主要包括:女工禁止擦粉、男工胡須必須刮幹淨;進入工作車間必須按要求更換工作服和工作鞋;工作過程中,禁止說話,以防止唾液對無塵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此外,不允許咳嗽、打噴嚏,以免引起空氣振動,進而揚起塵埃。為了把製度落到實處,管理層還製定了相應的獎懲措施,如不遵守相關製度,輕則批評檢討,重則會給予經濟上的處分。

隨著企業規模發展壯大,員工人數也會隨之增長,人少則“老板第一”,人多則必須要靠製度。東芝及時地完成了從“人治”到“法製”的轉變,從而保證了企業發展各個階段的簡化有效,這正是其成功的秘訣之一。

初創的小企業一般都是以老板意誌為主導的粗放式管理,不管是人還是事,一概都是老板一個人說了算。實際上,這種管理辦法隻適用於小企業,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老板的個人精力明顯不夠用,這時,管理辦法也必須與時俱進,停留在以人管人的基礎上隻會限製企業的發展。實質上,管人管事靠製度說話才是提高管理效率、促進企業不斷發展的秘訣。

211時常做一下員工滿意度調查

員工滿意度調查,聽起來並不陌生,但是真正肯去做的人卻鳳毛麟角。《財富》雜誌曾經對世界範圍內不同規模的公司進行了一番調查,結論是隻有16%的公司會認真貫徹這一行動並使之製度化,而且公司規模越大,這項工作做得越是到位。

這個結果其實並不難以理解。小型公司一般人員流動性較高,對員工的保留度相對較差,而大公司的人員組成相對於小公司來說更加穩定。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公司更加樂意做員工滿意度調查就不難理解了。

但是這種看法同時也是一種誤區。管理學上有一種“馬太效應”,意思是你已經得到的,會得到更多,而你失去的將會失去得更多。員工滿意度高會降低企業人員流動率,增強企業凝聚力。滿意的員工對企業產生歸屬感,形成對企業的心理依賴,不會輕易離開,因而員工滿意度高的企業人員流動率是比較低的,凝聚力很強,每個人都有強烈的歸屬感。

孫總一直以來都對自己的企業文化非常滿意,他覺得自己的管理還是相當人性化的,各種製度訂得也非常有彈性,從各個部門經理那裏反饋來的信息,也讓孫總越來越堅定自己的觀點。

但是每次他去辦公室的時候,總是覺得員工士氣不是很高漲,大部分都是一臉疲憊。孫總很疑惑,但是當他把員工叫出來詢問時,每次得到的回答卻是:各方麵都很滿意。孫總知道一定是發生了什麼。

於是孫總私下去了一家谘詢公司,試圖找到解決的辦法。結果得到的答案卻異常簡單:做個調查問卷。孫總覺得這根本就是敷衍,自己親自問過的,難道還不如一紙問卷有效?但是這畢竟也算一個方法。

於是,孫總委托谘詢公司製作了一份簡單的調查問卷,給員工們發了下去,結果出人意料,員工對公司現行的政策滿意度極低。孫總覺得很詫異,趕緊去谘詢公司製定了一份詳細的問卷,這次結果更令孫總吃驚:有的員工覺得某主管太死板,有的覺得彈性工作時間看似很不錯,但是實施起來效果很差,有的抱怨該有的福利沒發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