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子英雄兒好漢——勵精圖治締造盛世1
唐太宗李世民和清世宗雍正,他們締造了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兩個盛世,一個是貞觀之治,另一個是康乾盛世。但是,客觀來講,兩位接班人都有為後人詬病的地方,李世民算得上千古明君,但玄武門兵變還是為自己的曆史留下許多有爭議的東西,所謂殺兄、屠弟、逼父不管怎麼講,都是不光彩的事情;至於雍正皇帝,他的勤勉與敬業以及對康乾盛世所起的巨大作用,已經不需要我們做更多的贅言,但傳說中的“謀父”、“逼母”、“弑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好諛”、“任佞”等十項大罪的確影響了他的聲譽。但他們都是中國曆史上很有作為的一代名君,是所有的創業者渴慕已久的接班人,曆史常常有令人無奈的遺憾,讓我們揭開曆史的篇章,看看盛世之君君臨天下的真相。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千古名君
玄武門事件中,李世民占了先發製人之利,大大彌補了其兵力不足的弱點。李建成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危機感,對政治鬥爭的殘酷性認識不足,太過掉以輕心了。身為長子,繼承皇位是名正言順的,又得到父親的全力支持,所以,他過分自信,看不到對方的優勢,也看不到自己的弱點。他曾得意地對元吉評說秦王:“留之長安,則一匹夫耳,取之易矣”,但他恰恰死在李世民的弓箭之下。說明他比之李世民是太缺乏軍事頭腦了。但是,做皇帝首要的乃是政治家的才能,而非軍事家的本事,更不必說李建成手下也網羅了魏征、王珪等人才,這些人後來都為李世民所重用而成貞觀年間一代名臣,可見,李建成也是擅長招賢納俊的。唐太宗李世民繼承皇位可以說名至所歸,但“貞觀之治”與他的“虛心納諫”並沒有多大關係,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玄武門兵變對李世民帶來的壓力和自己“濟世安民”的理想,這其實是一種動力,也是他虛懷若穀、善於納諫的主要原因。
繼位背景:
古語雲:“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智宮就是有山有水的意思。
作為一名開國之君,他首先是一位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是不會溺於享樂而忘記自己的使命,李淵就是這樣的人。
建立仁智宮,他考慮最多的還是軍事問題。唐初,國家初定,內有徐圓朗、劉黑闥等義軍割據,外有突厥不斷入侵,北部強悍的突厥也常常率軍南下,不時侵擾關中,京城長安動蕩不安,新生的大唐帝國仍然處於危機之中。
李淵決定在京城附近的幾個咽喉要道,興建軍事要塞,這就是頒州的仁壽宮、終南山的太極宮以及最著名的宜州仁智宮。
我們的故事就發生在宜州仁智宮。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五月的一天,仁智宮剛建成一個月,李淵帶著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兩個皇子,風塵仆仆地來到仁智宮,留守長安京城的是大唐太子李建成。帝王的優雅與從容,仍然難以掩飾他臉上的憂戚疲倦之色,太子李建成與次子李世民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讓他極為擔心。四子元吉是太子建成最有力的支持者,但李世民的才幹及一幫如狼似虎的心腹班底絕對不含糊。
為了鞏固自己的太子之位,李建成曾在東宮內私蓄超出法定編製外的武士,組成所謂“長林軍”,被李淵發現了,下旨斥責,並勒令將“長林軍”解散。與此同時,李世民也私蓄了個人的武裝力量。玄武門事件前夕,尉遲敬德勸李世民下定決心發動政變時曾說:“大王素所畜養勇士八百餘人……”
至於地方上的武力集結,李世民也並不落後於李建成。
現在,讓我們把鏡頭聚焦到獨守京城的李建成,此刻,心中有些竊喜,他並不想殺掉自己的父皇和自己的同胞兄弟,但是,他要奪回屬於自己的東西,是啊,這本來就是他自己的,秦王的實力太可怕了,我不幹,他也會幹的,他不幹,他的部下也會這樣幹的,一想到這裏,他就鬱悶,目前倒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如果楊文幹在慶州起兵,與長安互相接應,那麼大事必成。
他想到了自己的心腹,一個培養了幾年的幹才——慶州都督楊文幹。
楊文幹,人如其名,他不僅僅是文才出眾,更重要的是他不僅能幹,而且敢幹。
李建成的命令隻有八個字:暗招勇士,送往京城。
他已經儲備了許多上好的兵甲,這是起兵的本錢,兩個人足以擔當押送兵甲的任務,一個是郎將爾朱煥,另一個是校尉喬公山。
他們位卑言輕,但絕不能被忽視。許多事關成敗的大事往往決定於一些微不足道的人物,李建成早已想到這些,他相信自己的眼光,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爾朱煥和喬公山果然很講義氣,他們很爽快地答應了,不但信誓旦旦,而且很有信心。
人生總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李建成也有,他意想不到的事情是爾朱煥和喬公山竟然沒有到慶州,他們改道上了玉華山。
多年以後,李建成怎麼都想不通,他非常器重的兩個人怎麼會這樣呢?隻有一個人想到了,他就是秦王李世民,其實,他才是爾朱煥和喬公山真正的主人。這一切都是他安排好的。
李淵很快知道了一切,他不相信自己的太子會如此急不可待。但爾朱煥和喬公山畢竟是太子的部下,這時候杜鳳舉急急忙忙地趕來,他向李淵稟報此事。
李淵誰也不相信,但絕對信任杜鳳舉,因為杜鳳舉才是他暗伏在京城的眼線。
他極為震驚,他不相信自己的太子會如此急不可待。
他是皇儲啊,是這個皇位當然的繼承人。
一定是楊文幹這個王八蛋自己幹的。
他焦急地在皇宮四處逡巡。
思慮良久,他決定派司農卿宇文穎飛騎傳召楊文幹,他要了解真相。
這是個很危險的差事,楊文幹真的起兵,他活命的機會微乎其微,但宇文穎一點也不害怕。
為了國家,他不敢怠慢,他依然飛騎而出。
李淵很欣慰,為這樣舍生忘死的部屬。
誰都知道,元吉是李建成的得力助手,但很少有人知道,宇文穎也是李元吉最好的朋友。
最好的朋友往往是最大的敵人,但也隻有最好的朋友才會在危難之際,舍命相救,宇文穎就是這樣的人。
元吉知道了李淵的決定,他大驚失色,反令宇文穎飛告楊文幹,先下手為強,晚下手遭殃。楊文幹別無選擇,他很聽話,率領大軍攻陷寧州,驅掠吏民,還自據百家堡。
宇文穎走後,李淵又急發手詔,命令太子李建成速來仁智宮麵君。
此刻,仁智宮早已戒備森嚴,太子一見手詔,嚇得渾身顫抖。他不知道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爾朱煥和喬公山這兩個該死的王八蛋,怎會如此背信棄義,他憤恨,他暴躁,所有的人都相信,如果這兩個人在他跟前,太子一定會把他們碎屍萬段,撕成碎片。
當此緊急關頭,隻有太子舍人徐師謨很激動,他說,我們雖無作亂之心,但已陷於嫌疑之地,隻有據城起兵奮起一搏,才有出路;詹事主簿趙弘智非常冷靜,他告訴太子,此刻起兵,無疑自尋死路,你能抵擋大唐的百萬雄兵嗎?楊文幹盡管很能幹,但怎麼能和秦王天策府的文臣武將相比?他力勸太子速赴仁智宮謝罪求恕,隻有這樣做,才能證明他心懷坦蕩,絕對沒有謀反之心。
李建成彷徨無主,他在激烈的鬥爭。
最終,他聽從趙弘智的忠告。
長安到仁智宮不過60華裏,他將隨從的大部分將士,留在三原境內的毛鴻賓堡,隻帶了十多騎人馬,惶惶不安地向玉華山馳去。
他的心忐忑不安,他已經想好該怎樣取得父親的原諒。
進入仁智宮後,看到怒氣勃發的父皇,建成頹然跌倒。史書記載,他什麼都不說,隻叩頭大哭,悲憤得以頭撞柱,幾欲以死明誌,其內心之委屈,可見一斑,痛不欲生。
李淵依然狂怒不能自禁,他根本聽不進李建成的解釋,將太子扣押在軍帳,派殿中監陳福嚴加看管,隻供給他粗食麥飯充饑。
楊文幹據守的慶、寧二州距玉華山不遠,暗兵猝發,將發生難以想象的不測,當天晚上,李淵帶領宿衛將士南行幾十裏,潛避在鳳凰山外。隨後,又有東宮官屬將卒相繼趕來護駕,以30人為一隊,分守在帝帳四周。
第二天,李淵命令武衛將軍錢九隴和靈州都督億師道合剿楊文幹;隨後,招次子李世民入宮商議。李世民還是那麼從容,他小心翼翼地安慰父王:“文幹豎子,敢為狂逆,計府僚已應擒戮;若不爾,正應遣一將討之耳。”
李世民閃爍其詞,但其答對曖昧無窮,李淵既然召他問策,按照慣例,就是在暗示要他親自率兵平叛,以李世民的機敏睿智不會不知道其中的含義,但今日竟然沒有主動請纓,反而說出“正應遣一將討之耳”的話,豈不怪哉?
李淵當然明白其中的含義,他若有所思地望著自己的兒子,李世民低頭不語。李淵聽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這是公然在討價還價,他義憤填膺,但無可奈何,雙方出現了尷尬的沉默。良久,李淵才淒然回答:“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事關太子,恐怕響應的人多。你還要親自去一趟,平叛成功,朕立你為太子。但是,你記住,朕不能仿效隋文帝殺子的做法,但可將建成封為蜀王。蜀兵脆弱,將來建成若能聽從你,你就應當原諒他;如果不能聽從你,討伐也很容易。”(不然,文幹事連建成,恐應之者眾。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誅其子,當封建成為蜀王。蜀兵脆弱,它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
李世民釋然,他夙願已償,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第二天,李世民大軍平叛,大軍壓境,楊文幹被部屬殺;而派去宣召楊文幹的宇文穎被指稱勾結楊文幹起兵,亦被俘殺。二人都是如出一轍,不及送回京師審問就已被殺,如此巧合,不由得令人疑心是否出於李世民要殺人滅口。
君無戲言,但李淵食言了。非但如此,李淵不僅沒有封賞其平叛之功,還將事件歸罪於東宮、秦王府的下屬,將東宮的王圭、韋挺流放,秦王府的杜淹也沒有幸免,按正史所載,諾改立李世民,甚至也絕無理由說秦王府下屬有罪而將杜淹流入。
事情如此蹊蹺,那是因為李淵識破了李世民的天衣無縫密謀,那麼,什麼是李世民的陰謀呢?不管李建成是否有心作亂,都難釋嫌疑,一切正中李世民下懷,他領兵前往鎮壓,乘亂將之誅殺,那是名正言順,不僅不存在“手刃親兄”的詬責,反而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英明如斯的他,沒有察覺肘腋之患,李元吉及一些傾向於太子的妃嬪乘機為李建成求情。更重要的是被李世民一直認為自己人的封德彝,臨陣背叛,不但沒有堅定李淵的廢立之心,反而“固諫”李淵,“舊唐書”所載,封德彝甚至遊說李淵,說李世民恃著自己有大功勞,不甘屈居太子之下,李淵如果決心不改立他為太子,就應該乘早將之收拾,竟是勸李淵下決心誅殺李世民了。
李建成很快就釋放回長安,居守之職也恢複原樣。李世民偷雞不著,反蝕了一把米,杜淹可能不算什麼,最重要的是他失去了父皇信任。曾經轟動一時的“楊文幹事件”就這樣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