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北漢絕唱:黃粱一夢皆成空(1 / 3)

第十四章北漢絕唱:黃粱一夢皆成空

北漢(951年~979年)是十國中唯一一個屬於北方版圖的國家,也是十國中最後一個建國,最後一個亡國的政權。北漢夾在兩個強大的政權中間,活得小心翼翼。在憑國力說話的亂世,北漢注定難有作為,隻能看人臉色行事。即便如此,北漢還是先後經曆四主,共存在了二十九年。

太原稱帝,背靠遼國戰後周

北漢(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國”時期位於山西北部的一個政權,為十國的其中一國,為劉旻所建。

劉旻(895年~954年),原名劉崇,後改為劉旻,後漢並州晉陽人,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旻家世貧寒,少時不學無術,是一個市井無賴。他嗜酒嗜賭如命,窮愁潦倒,無以生計,遂投軍為兵卒。後晉天福六年(941年),其兄劉知遠為北京(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時,遂推薦他做了河東步軍都指揮。後晉天福十二年(947年),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後赴開封建都。為了安全起見,讓兄弟劉旻守太原。繼位後拜劉旻為河東節度使,加同平章事,也就是以宰相銜領大鎮節度。

後漢乾祐元年(948年),劉知遠突然去世,隱帝劉承佑即位,後漢大權落入樞密使郭威之手。劉旻與郭威一向不和,便問判官鄭珙如何做?鄭珙獻計說:“朝廷肯定要出事,晉陽兵強馬壯,地形險固,十州賦稅,足以自給。你是宗室,現在不作準備,將來一定會受製於郭威。”從此,劉旻概不上交賦稅,並且開始搜羅人才,招兵買馬,準備起事。

後漢乾祐三年(950年),郭威率兵突襲後漢都城開封,城破之日,隱帝被弑。郭威原本想借此稱帝,但是他很快發現隱帝雖死,後漢大臣們卻並沒有擁戴自己。他害怕劉旻出兵晉陽討伐自己,遂假意與太後商量,立劉旻的兒子劉贇為帝,並立即派宰相馮道迎接劉旻之子於徐州。當時,人們對郭威的心思看得非常清楚——他想暫且穩住劉旻,不希望他借口起兵。

但是,劉旻無知昏暈,以為自己的兒子真的能當皇帝,遂停止出兵,並派人前往開封。郭威見到劉旻的使者,得知劉旻果然未出兵,便欺騙劉旻的使者說:“我出身低賤,脖子上還黥了飛雀,自古哪有雕青天子,請你家將軍不要懷疑我。”劉旻聽後毫不生疑。

太原少尹李驤勸諫說道:“郭威出兵弑帝,決不會甘心屈居人下,甘為人臣,更不會立劉氏後代當皇帝。”並誠告劉旻,“我們現在立即出兵,下太行、控孟律,陳兵於汴,觀時局變化。這樣或許公子尚能坐得帝位,到那時再罷兵也不為晚。”李驤之計,其實很高明,但糊塗的劉旻卻不予采納,反而大罵他:“你這腐儒,竟敢離間我父子。”遂命令左右把李驤拉出去殺掉,並派人把此事告訴郭威,以示坦誠。豈知未過數月,郭威即殺掉劉旻之子,稱帝開封,建立後周,劉旻至此方大夢初醒,深悔沒有聽信李驤之言。然而,良機已失,兒子已死,悔又何用?遂據晉陽為都,稱帝太原,建立北漢。

劉旻雖然也當了皇帝,自稱漢帝,曆史上叫做北漢,但原本屬於後漢的疆土,絕大部分都在人家後周太祖郭威手中掌控著,自己僅有以太原為中心的山西省的一部分,沒有辦法跟郭威較量。於是他便學起了後晉高祖石敬瑭,希望借助遼國的力量和郭威抗衡。

北漢乾祐七年(954年)正月,好消息傳到太原:郭威病死,皇養子晉王柴榮嗣位,

史稱後周世宗。劉旻以為報仇時機已到,乞得遼國騎兵一萬,自帶漢兵輕騎三萬,攻伐潞州向後周宣戰。初戰告捷,兵臨潞州城下。三個月之後,戰況卻急轉直下,前鋒勇將張元徽兵敗被殺,北漢軍頓時大亂。劉旻慌不擇路率十餘騎進歸太原。柴榮則乘勝追擊,直趨晉陽城下。後來後周兵雖撤走,但是裹脅遷走北漢臣民十餘萬於河南,使北漢政權的兵源和糧源發生很大的困難。第二年十一月,劉旻憂病而死,時年60歲。

北漢開國皇帝劉旻,剛愎自用,昏聵無能,既無率兵之能力,更無稱帝之德才;而且,乞求遼國為援,與遼國約為父子之國,稱遼為叔,大損國人顏麵。他所建立的北漢,也是偏於晉中一隅,終究難與兵廣將強,人才濟濟的後周匹敵。

舍命陪酒,客死他鄉鄭宰相

五代時,後晉、後漢以及北漢幾乎都是在遼國扶持下建立的政權,所以,這幾個政權想方設法地討好遼國統治者。據史料記載,在遼國人的宴會上,他們不僅自己嗜酒如命,而且還逼迫客人狂喝亂灌,被灌酒醉死的外交官不止一個。

《資治通鑒》卷二百九十記載,951年,後漢滅亡,節度使劉旻在晉陽建立了北漢政權。為了能與後周抗衡,他極力與遼國人套近乎,不斷地向遼國派出使者請求結盟、庇護。遼國統治者一邊接受北漢的援助請求,一邊還與後周“眉來眼去”,還派人去祝賀郭威成功上位,即位大周皇帝。對於遼國首鼠兩端的做法,後周與北漢都知道,但是誰也沒辦法,誰叫遼國實力強呢。

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四月,遼穆宗耶律述律派人告訴劉旻說:“大周的皇帝郭威派特使來遼國訪問,答應隻要遼國同意和周朝建交,此後每年周朝贈送遼國十萬緡的巨款。”劉旻當然清楚,這是遼國人在亮底線,在抬籌碼。既然要依靠遼國與後周朝對抗,出的價碼當然不能低於後周朝的十萬緡了。於是,北漢主劉旻使鄭珙以厚賂謝遼國,自稱“侄皇帝致書於叔天授皇帝”,請行冊“禮”。僅此不難看出,北漢對於遼國有多麼的獻媚。

“特使”鄭珙是北漢皇帝的心腹大臣,職務是禮部侍郎、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級別的人物。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此次出差有去無回。正史記載:“辛未,北漢禮部侍郎、同平章事鄭珙卒於遼國。”實際情況是,鄭珙暴斃身亡,死時肚腸腐爛。堂堂宰相出訪,卻暴死在鄰國,即使在殺戮成性的亂世,也是重大的外交事件。鄭珙到底是怎麼死的,是病死?還是被毒藥暗害?都不是,是被灌死的。

天下人都知遼國人好喝酒。當時的遼國君主耶律述律一年四季離不開酒,高興喝酒,不高興也喝酒,遊獵要喝酒,休息也要喝酒,而且還喜歡找一大幫人一起喝,經常喝一個通宵。隻要有酒喝,什麼政事也不管,喝完就倒頭大睡,常常是一睡睡到中午,為此得了個“睡王”的雅號。當時,上行下效,遼國上上下下都“以能喝酒為榮,以不善飲為恥”,酒文化相當濃厚。

鄭珙到了遼國,又是送錢又是拍馬,當然是遼國的貴客了,遼國皇帝一高興,便擺好酒宴熱情招待。鄭珙知道遼國習俗,即不喝酒就是不給遼國人麵子,再說,自己是帶著使命來的,有求於人家,不喝酒會失禮,於是隻好逼著自己喝。鄭珙身材魁梧,在北漢也算“酒名赫赫”,但是遼國一口半瓶子,鄭珙那點酒量根本不值一提。在宴會上,遼國大臣們爭相邀請聚會喝酒,鄭珙一個也得罪不起,來者不拒,也不敢拒。於是,喝了皇帝的喝大臣的,喝了大臣的再陪皇帝喝,真正是“舍命陪君子”。

結果,宴會還沒結束,鄭珙就喝倒了。第二天,鄭珙肚腸腐爛而死,“輿屍而複命”——也算是“因公殉職”。即使如此舍命陪酒,北漢還是沒有改變亡國的命運,最終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被宋太宗趙光義從曆史上抹去。

對決中原,舊仇未報添新恨

劉鈞(926年~968年8月23日),原名劉承鈞,沙陀族人,北漢世祖劉旻次子,北漢第二任君主,在位14年。劉旻去世後,劉鈞被遼國冊封為帝之後繼位,不改年號,改名劉鈞;遼帝下詔時,都稱呼他“兒皇帝”。在位期間,他勤政愛民,禮敬士大夫,任用郭無為為相,並減少南侵,因此境內還算安定。

繼位後,劉鈞經過幾年經營,讓北漢有了一些家底。北漢乾祐十年(957年)正月,他下詔改漢乾祐十年為漢天會元年,並大赦天下,用衛融為中書侍郎,段常為樞密使,蔚進主掌親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