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喪鍾敲響,李唐王朝終歸西2(1 / 3)

第十二章喪鍾敲響,李唐王朝終歸西2

初伐強藩,見欺茂貞

唐僖宗李儇執政時期,中央禁軍已經被徹底摧毀了。所以到了唐昭宗李曄執政時期,藩鎮的勢力已經極度猖獗,幾乎到了失控的局麵。麵對這種情況,李曄意識到朝廷孱弱是因為沒有一支足夠強大,可以用來震懾藩鎮的軍隊,所以才導致藩鎮各自擁兵,不把朝廷放在眼裏。因此,他即位之後,就開始招兵買馬、擴充禁軍,召集了十萬兵馬,想要通過武力來收回李唐河山。

在禁軍初步組建好之後,李曄便開始集中兵力對抗藩鎮。他下詔剝奪了陳敬瑄的官爵,任命韋昭度擔任行營招討使,讓他率兵出征,讓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東川節度使顧彥朗協助韋昭度,同時新設了永平軍,讓王建擔任節度使和指揮使。

討伐西川的戰鬥開始了,但是這次戰鬥進行得並不順利,楊守亮和顧彥朗各自有一方領地需要鎮守,所以抽不出太多的兵力,負責領兵的韋昭度又是個文人,不懂得調度兵馬、安排戰局,再加上禁軍剛剛組建,沒有進行過係統的訓練,所以人數雖多,卻不堪大戰。在這種情形下,王建成為討伐西川之役的主力軍,但是王建已經得到了朝廷的封地和獎賞,所以並不急著和陳敬瑄速戰速決,他一邊擴充自己的兵力,一邊四處遊說、收買人心,他將這些人收攏在自己的麾下,兵力和聲勢大大增長了。經過幾年的征戰,除了成都,整個西川基本上都被王建掌控了。當朝廷召回征討西川的軍隊時,王建的羽翼已經豐滿,所以沒有跟隨韋昭度回長安,而是選擇留在了西川,自立門戶。

除了西川之役,同時進行的還有河東之役。朱溫、李匡威、赫連鐸聯手打敗了當時的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李克用出身沙陀貴族,他曾經幫助唐朝消滅了黃巢的起義軍,為興複唐室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曾經帶兵攻打過長安,逼迫唐僖宗李儇再度流亡他地,唐昭宗李曄也為此飽受顛沛之苦,而且當時對朝廷威脅最大的幾股藩鎮勢力中,李克用的軍隊最為強大。李克用的兵馬不僅數量多,而且士兵都訓練有素,兵強馬壯,實力不可小覷。

李曄即位後一直想要削弱強藩勢力,首先就將李克用列為了攻打的對象,但是當時的中央禁軍不僅人數不多,也缺乏訓練,根本無法與李克用的軍隊相抗衡,隻能借助其他藩鎮的力量。所以這次戰鬥的勝利,令李曄十分欣喜。

第一次戰鬥結束後,朱溫、李匡威、赫連鐸三人上書李曄,表示希望繼續攻打李克用,李克用不除終是大患。李曄接到奏章後很高興,李克用是他的一塊大心病,如果真的能把他徹底鏟除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但是李曄也有一些擔心,畢竟李克用在黃巢起義中為李唐王室立下了赫赫戰功,這次趁著李克用大敗而歸再次去討伐,有點趁人之危的感覺,更重要的是,這次能否再像上次一樣打敗李克用還是個未知數,一旦李克用勝利了,那李曄將會落入非常不利的境地。李曄一時難以決斷,就召開了殿前會議,讓三省和禦史台的四品以上官員一起商討這件事,沒想到除了個別大臣同意之外,絕大部分的大臣都反對再次攻打李克用。但是勝利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李曄最終還是決定再次討伐李克用。他任命宰相張浚為行營都招討,又任命了幾個節度使為招討使,組成了一個討伐聯軍。

李克用聽說了這件事,他覺得張浚所率領的中央禁軍是烏合之眾,根本不足掛齒,朱溫雖然實力比較強,但是由於敵人眾多,無法全力進攻,也不會構成重大的威脅,隻有李匡威和赫連鐸所率領的軍隊才值得留意。李克用派了少數人馬去對付張浚和朱溫,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抵禦李匡威和赫連鐸。張浚好大喜功,他生怕被同去的幾個節度使搶去功勞,於是不顧自己率領的中央禁軍實力微弱,莽撞向前,遇到了號稱河東第一猛將的李存孝。李存孝帶的軍隊不多,但是麵對比自己數量多十倍的禁軍卻絲毫沒有驚慌,他設下了一個圈套,誘使張浚的前鋒中了埋伏,於是輕而易舉地活捉了張浚的前鋒官。張浚軍的失利,大大挫傷了聯軍的士氣,朱溫的軍隊也接連打了幾個敗仗,李匡威和赫連鐸雖然一開始還算順利,但是李克用率領的主力部隊趕到後,他們就難以抵擋了,狼狽逃走,損失了一萬多的兵馬,李匡威的兒子和赫連鐸的女婿成了李克用的俘虜。打敗了李匡威和赫連鐸之後,李克用率領大軍擊潰了張浚的軍隊,河東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中央禁軍在這一戰中損失殆盡,唐昭宗李曄麵對這樣的結果十分懊悔,自己即位後為了削藩所做的所有努力全都付之東流了。西川之役雖然消滅了田令孜,但是卻失去了西川,讓王建在那裏建立了自己的獨立王國。朱溫在戰役中坐收漁翁之利,幫助李曄打仗提高了聲望,李克用被削弱也解除了一定的威脅,朱溫得以集中精力去消滅周圍的其他勢力,從此實力一天天壯大起來,成為了中原的霸主。

這兩次戰役的失敗使李曄的威望損失殆盡,攻打李克用的失敗使藩鎮對朝廷更為藐視,其中最為可怕的對手就是李茂貞。李茂貞是隴西郡王,勢力很大,甚至有當皇帝的野心。朝中一些大臣認為他太過狂傲,便對他加以指責,李茂貞都會立刻反擊。還有一些大臣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和李茂貞聯合對抗其他大臣,這使得李茂貞更為驕橫,根本不把唐昭宗李曄放在眼裏。

李茂貞曾在給唐昭宗李曄的信中嘲笑了朝廷對藩鎮的軟弱態度:“未審乘輿播越,自此何之!”李曄看了勃然大怒,召來宰相杜讓能一起商議如何懲罰李茂貞,杜讓能說:“陛下,您登基不久,現在國難還沒有平定,李茂貞近在咫尺,我覺得不應該跟他結怨,萬一打不敗他,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了。”李曄很生氣,對杜讓能說:“現在王室的威望越來越低了,自從打了幾次敗仗,將士們都萬分憤痛,朕不能因為失敗就任人侮辱,你隻管為朕調兵輸餉,朕自會委托諸王用兵,就算失敗了也與你沒有關係,你不必多慮。”

於是戰爭打響了,但是朝廷的軍隊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李茂貞領兵來到長安興師問罪。宰相杜讓能站出來,用性命為唐昭宗李曄頂罪,讓他逃過了一劫,但是自此大臣們和李曄更為疏遠了。

李茂貞在殺死了宰相杜讓能之後,更加肆無忌憚,指使宦官殺死了另一個宰相崔紹緯,再次移師長安,唐昭宗李曄被迫逃往河東去尋求李克用的庇護,但是走到半路卻被李茂貞的盟友華州刺史韓建追上,韓建恐嚇李曄說:“你的車馬一旦渡過河去,就再也回不來了。”李曄在韓建的挾持下抵達華州,被幽禁了將近三年,期間皇室宗親覃王嗣周、延王戒丕、通王滋、沂王禋、彭王惕、丹王允、韶王、陳王、韓王、濟王、睦王等十一人都慘遭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