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00163恭宗趙顯、端宗趙昰、末帝(懷宗)趙昺三位皇帝都是南宋末年即位的幼主,史稱“宋末三帝”。恭宗趙顯是南宋第七位皇帝,趙禥次子。他是全皇後所生,是端宗趙昰的弟弟,懷宗趙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為嘉國公、左衛上將軍等,趙顯死後上尊號孝恭懿聖皇帝,元人上諡號恭皇帝,韓林兒上諡號法宗章文敬武睿孝皇帝。
鹹淳十年(1274年),趙禥因酒色過度而死,四歲的宋恭帝在奸臣賈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年號德祐。由祖母謝道清、母親全太後垂簾聽政,但軍國大權依然在賈似道之手。當時元朝大軍已得中國北半部,在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襄樊城的控製權之後,正渡過長江向南宋首都臨安進發。謝道清一麵在全國通令“勤王”,一麵向元軍乞和。勢如破竹的元軍擊破各地的防線,相繼降服了長江中遊諸州。德祐元年(1275年),賈似道率領的三萬大軍在蕪湖與元軍對戰大敗,不久,謝道清和宋恭帝趙顯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不得不殺死賈似道,不過為時晚矣,宋朝已壽終臨寢,滅亡的形勢已經不可避免了。同年年中,元軍已經占領了江東大半的領土。
景炎元年(1276年)一月,元丞相伯顏率領的元軍兵臨臨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隻好向元軍投降。同年,謝道清抱著五歲的小皇帝趙顯出城向元軍投降。
端宗趙昰是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兩年,卒年九歲,廟號端宗,諡號裕文昭武湣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聖睿文英武勤政皇帝。他是度宗趙禥的庶長子,恭帝的長兄,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
德祐二年(1275年)正月十八,元軍攻克臨安時,五歲的恭帝趙顯和謝道清相繼被俘。趙昰在母親楊淑妃和弟弟趙昺、國舅楊亮節、謝道清的侄兒楊鎮、趙氏皇族人員秀王趙與檡等的陪同下,由謝道清秘密派殿前禁軍護衛,出逃婺州(今浙江金華)。在婺州得陸秀夫帶一部分大臣和朝廷機構來投,但立足不穩,又出逃到溫州,由陸秀夫找到已逃跑到此的陳宜中,彙合帶兵到此的張世傑等,一起保護趙昰等一大班人登船入海到達福州,定行都於福州濂浦平山福地,改年號景炎,行宮為平山閣。
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為躲避元將劉深的追趕,趙昰上船避入廣州灣對開海麵,不幸又突然遇上台風,將年幼體弱的趙昰卷入海浪中。雖被救起,但趙昰因此染病;因元軍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不到10歲的小皇帝屢受顛簸,又驚病交加,不到一個月後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嶼山)。趙昰死後,朝臣陸秀夫等人擁趙昺為皇帝,是為懷宗;同年四月,在岡州即皇帝位,改元祥興。
祥興二年(1279年)三月,宋元在崖山開展決戰,宋軍被元軍擊敗,元軍隨後包圍崖山,左丞相陸秀夫知道君臣都難以脫身了,就連忙跨上自己的座船,仗劍驅使自己的妻子投海自盡。然後,換上朝服,回到大船禮拜皇帝趙昺,哭著說:“陛下,國事至今一敗塗地,陛下理應為國殉身。德祐皇帝(恭帝)當年被擄北上,已經使國家遭受了極大的恥辱,今日陛下萬萬不能再重蹈覆轍!”於是在廣東崖山背著趙昺跳海而死,趙昺時年八歲,是為宋朝最後一位帝王,南宋在崖山的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
張世傑率領水軍餘部突圍而出來到海陵山腳下。不久,有人帶來了陸秀夫背負皇帝趙昺共同殉國的噩耗。張世傑悲痛不已,此時,颶風再來,部下勸他上岸暫避。張世傑俯視著在風浪中飄搖的宋軍殘船,拒絕暫避,絕望地回答:“無濟於事,還是與諸君共甘苦吧。”又說道,“我為趙氏,也算竭力,一君身亡,複立一君,如今又亡。我在崖山沒有殉身,是望元軍退後,再立新君,然而國事發展到如此地步,難道這是天意?”說完墜身入海,盡忠殉國,南宋宣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