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名揚世界的開國雄主1(1 / 3)

第一章名揚世界的開國雄主1

一代君王努爾哈赤,他統一了女真,創建了八旗製度,建立了後金,並襲撫清、克開鐵、占沈遼、下廣寧,開創了清朝近三百年的基業。他締造和指揮的八旗軍,曾是中國一支最富有戰鬥力的軍隊,也是世界上一支最強大的騎兵。他善於組織、長於用兵,常以少勝多、以弱克強。他以“神乎其神”的用兵之術進兵遼東一帶,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可以說,努爾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種子,又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

“十三副鎧甲”含恨起兵

大明末年,國勢日漸衰弱,在遼闊富饒的東北黑土地上,大明的“準勁敵”興起並強大了,它就是女真人的後裔——後金,也就是後來的大清。女真人曾在天慶五年(1115年)建立“大金國”,並於端平元年(1234年)被南宋和蒙古軍聯合攻滅。“大金國”滅亡後,遷居中原的女真人與漢朝融合,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然而,留在東北的各部女真人在散居多年之後,終於被智勇多謀、身經百戰的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起來。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女真各部漢化最深、實力最強的一部——建州女真部裏,一個“鳳眼大耳、麵如冠玉”的小孩在建州左衛的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順利誕生了,這個孩子便是清朝開國第一代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有傳聞說,努爾哈赤是他的母親懷胎13個月才生下來的。當時,他的家庭雖然不那麼富裕,但也算是女真部落的一個貴族之家。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他的先人都非等閑之輩。他的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曾是建州左衛指揮,母親是顯祖宣皇後喜塔臘氏。努爾哈赤是塔克世的長子,有兩個同母弟弟,分別叫舒爾哈齊、雅爾哈齊,還有一個同母妹妹,後來被封為和碩公主。在努爾哈赤10歲時,母親喜塔臘氏因病去世,父親塔克世又立即續娶了哈達那拉氏給他當繼母。哈達那拉氏為王台族女,對努爾哈赤總是尖酸刻薄,從不給他好臉色。再加上他的父親塔克世怕老婆,為了不惹哈達那拉氏生氣,隻好什麼事情都順從哈達那拉氏。就這樣,塔克世雖為人父,卻又不敢大膽地給予父愛,對努爾哈赤兄弟幾個總是冷若冰霜,以至於努爾哈赤在小小年紀時,就開始自立自強、自謀生路。

在努爾哈赤19歲那年,為了不再繼續受繼母的冷眼,他主動提出分家生活,其實就是變相地被繼母趕出了家門。毫無疑問,他分得的家產也很少。就在他窮困潦倒之際,他的第一段婚姻及時地拯救了他。努爾哈赤於萬曆五年(1577年)娶了佟佳氏,稱為元妃,成為他的第一個妻子。萬曆六年(1578年)二月,元妃生下了努爾哈赤的第一個孩子——未來的東果公主;萬曆八年(1580年)她又生了長子褚英;萬曆十一年(1583年),又生了次子代善。

元妃去世後,努爾哈赤又娶了第二任妻子富察氏袞代,稱為繼妃。萬曆十四年(1586年)繼妃生下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後又生第三女莽古濟;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她又生第十子德格類。萬曆十六年(1588年)努爾哈赤又娶了葉赫那拉氏。萬曆二十年(1582年)葉赫那拉氏為努爾哈赤生下第八子皇太極。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葉赫部那拉氏成為大妃。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又娶了烏拉那拉氏阿巴亥,在孟古哲哲死後成為大妃,生有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和第十五子多鐸。當然,這些都隻是努爾哈赤的私生活。

再來說努爾哈赤早期的創業經曆。當時的努爾哈赤為了能夠維持生計,便與弟弟舒爾哈齊等人常常爬山越嶺,出沒在山林中。他們先是采集鬆子、人參、木耳、蘑菇和獵取野禽等,然後再將這些辛苦弄來的山貨送往撫順、寬甸等地出售,換取一些錢當生活費。經過長期艱苦生活的磨煉,曾經年少無知的努爾哈赤變得成熟了許多,並逐漸養成了勤奮、謹慎、機警、多思等優點。尤其是在撫順等馬市交易中,他還經常接觸一些從關內山東、山西、河北、蘇州、杭州等地來的商人,在與他們的交流中,努爾哈赤的見識隨之增多,視野也逐漸開闊起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努爾哈赤都和漢族人打交道、做生意,他也因此受到了影響,習慣了漢族人民的生活習俗、文化生活。就連漢族人喜聞樂讀的《三國演義》《水滸傳》之類的書籍,努爾哈赤也開始閱讀,並慢慢地愛上了這些書籍,從中還學會了不少作戰的謀略。久而久之,他的漢化程度自然更深了,對朝廷內部的情況了解的也更多了,也因此知道了朝廷對女真人壓迫的種種惡行,並逐漸萌發了反抗之意。

在當時的女真地區,大明“鎮遼”總兵李成梁擁有實力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他曾多次率兵攻打建州女真部,殺人無數,令人發指。在“鎮遼”的二十多年裏,他一刻也不曾閑著,將全遼商民之利幾乎都搜刮進了自己的腰包裏。就這還不夠,為了削弱女真人的反抗力量,李成梁於萬曆二年(1574年)開始極力挑動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之間的矛盾,甚至還把海西女真哈達部的酋長王台當做一顆“棋子”,這才逮住了原建州右衛的都督王杲。為什麼要對王杲下手呢?因為李成梁見王杲在遼東不斷擴大自身的實力,擔心王杲日後會有不軌之心,於是率領部下攻取了王杲的寨營,燒殺劫掠,做出了慘絕人寰的暴行。

王杲是何許人也?據說他是努爾哈赤的外祖父,他的名字聽起來像是個漢族人,其實滿語叫阿突罕。王杲這個人十分狂妄,平時總愛喝兩杯,但一喝酒就發酒瘋。不僅如此,他還是個生性殘暴的人,當時明朝有個官員名叫裴承祖,曾經不自量力,竟然親自去王杲的營寨索要被綁架擄掠的明將,結果卻慘遭王杲的毒手,被剖腹致死。最終,心狠手辣的王杲,應了“惡有惡報”那句話,還是栽在了李成梁的手裏。後來,李成梁聽聞王杲還有一個兒子名叫阿台,於是又開始耍心眼,極力拉攏王杲的親戚、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以便徹底消滅阿台,想要斬草除根、以除後患。

可是,努爾哈赤和李成梁究竟是怎麼認識的?據說,少年時代的努爾哈赤,因為受不了哈達那拉氏的虐待,一氣之下便離開了家門,到外地流浪。一次偶然的機會,努爾哈赤遇到了李成梁,並被他收養。後來,努爾哈赤便參加了李家軍,學習了許多李家軍的製度。在李家軍的幾年裏,努爾哈赤的武藝有了不少長進,刀、弓、劍、棍等都能嫻熟運用。每次與敵人交戰,努爾哈赤都表現得異常神勇,很快就能將敵人斬於馬下。正是這幾年的軍旅生涯,成為了努爾哈赤一生最重要的軍訓階段。

萬曆十年(1582年),李成梁還在因為殺害王杲的事情,整天心事重重,總怕有一天王杲的兒子阿台會找上門來。當時,圖倫城主尼堪外蘭與李成梁私下裏有交往。於是,尼堪外蘭主動提出要幫助李成梁進攻阿台,其實也是為了拉近和李成梁的關係。這一次,努爾哈赤和他的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也隨軍前往。因為阿台的妻子是努爾哈赤的堂妹,此行的目的就是勸說他投降。當阿台之戰開始時,覺昌安、塔克世二人急忙趕到阿台所在的古埒城外,並要求尼堪外蘭先停止攻打,給他們一點勸降的時間。進城之後,他倆就開始苦口婆心地勸說阿台,阿台想到自己家人慘死,說什麼也不肯投降,而且決定親自督戰守城。李成梁率領明軍進攻了兩天兩夜,卻遲遲攻不下來。正在進攻不成、退下不能之際,李成梁居然倒打一耙,埋怨尼堪外蘭亂進“讒言”。

尼堪外蘭很不服氣,便夥同官軍欺騙守城軍民說:“太師(指李成梁)有令,誰殺阿台歸降,誰就當古埒城主。”城內那些貪心的人聽到喊聲之後,個個都蠢蠢欲動,瞬間起了歹心,立即殺了阿台,打開城門準備迎降。事後,李成梁借著尼堪外蘭下的假命令,遲遲不肯遵守諾言。但是,他也不能明著違背諾言,於是趁著夜色再次率領明軍進城。當時的覺昌安、塔克世還在城內,也真是運氣不好,身不及披衣,而頭已斷,手不及持刀,而臂已離,雙雙死於明軍的亂刀之下。一夜之間,祖父、父親雙亡,這對年輕的努爾哈赤來說,打擊著實不小,但是努爾哈赤並沒有因此被打倒。相反,他化悲痛為力量,堅強地站了起來,成為部族的首領,肩負起了開創新事業的重任。

當時的努爾哈赤二十出頭,已到了成熟的年齡。他心裏自然跟明鏡似的,知道殺他祖父、父親的就是明兵,他告訴自己,“此乃大仇,不能不報”。但他也深知自己勢單力薄,而明軍勢力過於強大,如果立即與明軍為敵,無疑是雞蛋碰石頭,自取滅亡。所以他打算以文人的手段,召明朝邊吏理論,先替祖父、父親討個公道,日後再做具體的打算。而當時的朝廷也自知理虧,因為覺昌安、塔克世早就歸順了明朝,並且幫助明軍做過不少事情;同時也為了安慰努爾哈赤這顆受傷的小心靈,就給了他許多好處,這些好處包括三十道赦書、三十匹馬。

不僅這些,朝廷又授給努爾哈赤建州左衛都督、都督僉事加龍附將軍的銜名。而努爾哈赤為了掩人耳目,不讓明軍看穿他的真實心思,一麵高高興興接受朝廷的封賞,一麵又對外宣揚他的仇敵是尼堪外蘭,並用“但執此人與我,我即心甘焉”之類的話,轉移朝廷的注意力。而私下裏的他並不安分,一逮著機會,他就去清點父祖遺留下的微薄財產,上上下下,前前後後,搜了又搜,查了再查,隻有十三副鎧甲、三十名部下;又串聯兄弟、叔伯、家丁等一幹人,準備起事複仇。

萬曆十一年(1583年)五月,一切準備就緒,25歲的努爾哈赤借報祖父、父親之仇為名,並以先人遺留下來的13副鎧甲起兵,率領部眾攻克圖倫城。雖然當時的薩爾滸城的諾米納、嘉木湖寨主噶哈善、沾河寨主常書、楊書等人都歸附於努爾哈赤,但是他的兵力依然不滿百,能夠披甲上戰場的人隻有可憐巴巴的30名部下。更可惡的是,到了約定會師那天,薩爾滸城主瓜喇、諾米納兩兄弟竟然玩陰的,關鍵時刻放了努爾哈赤鴿子。即便如此,努爾哈赤也不肯輕易放棄,繼續率領剩餘的幾個部下直奔圖倫城。

而那個一直以來靠口才混飯吃的圖倫城主尼堪外蘭,果然隻是一般的嘴把式。努爾哈赤隻帶領剩餘的一些部下攻城,就已經讓他聞風喪膽。自作聰明的他還玩起了孫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一口氣逃到了鵝爾渾城(今遼寧撫順東)。就這樣,努爾哈赤不費吹灰之力,不損一兵一卒,就贏得了勝利。大敗而逃的尼堪外蘭,居然樂不思蜀,在鵝爾渾過上了安逸的日子。努爾哈赤當然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又發起了第二次進攻。這一回,努爾哈赤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再也不肯輕易放過尼堪外蘭,一見他跑就立刻追上去。尼堪外蘭的一舉一動讓其部下看在眼裏,覺得自己的主子實在太窩囊,於是紛紛決定歸附於努爾哈赤部下。如此一來,努爾哈赤的隊伍又壯大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