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個沒有製度的企業隻是一個貨堆(1 / 3)

第一章一個沒有製度的企業隻是一個貨堆

別讓製度毀了你的團隊Bierang Zhidu Huile Nide Tuandui

你不講製度,員工就會跟你講條件

任何一個企業都應該有自己的一套規矩,而這一套規矩,就是公平合理的企業製度。如果你不講製度,不用製度管人,而是用人情管人,那麼員工就很可能跟你講條件,這樣你就很難服眾了。

中國人最愛講人情,尤其是在員工犯錯的時候,老板很喜歡說“下不為例”。可是,有了下不為例,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作為企業的老板,一定要認識到:在製度合理的前提下,如果你法外開恩,就會為製度的推行埋下地雷。

一般來說,有製度卻不嚴格執行,會造成諸多不良的後果。比如,造成員工職責不清。很多企業都有製度,但是卻不按製度執行,這就很容易造成某項工作好像誰都在負責,但實際上誰都沒有真正負責。於是,兩個部門對一項工作糾纏不休,相互扯皮,使原本有序的工作變得無序,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為了避免員工和你談條件,你一定要把公司的規章製度嚴格推行下去,讓每個員工按照製度去行事,避免造成管理的無序,對員工的積極性造成消極的影響。

個人的智慧、水平是有限的,而且很多人對別人的能力往往又不太認同,都認為自己聰明能幹,所以不太容易服從別人。因此,如果單純的“人管人”、“人治人”,就很容易產生這樣那樣的弊端。下麵我們具體來看一下。

“人治”帶有明顯的隨意性、主觀性,缺乏科學性,員工很難適應;“人治”有很強的專製色彩,缺乏公平性、民主性,很容易導致決策失誤,也容易造成管理者和員工的關係緊張;“人治”是以人為主的,很容易出現“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員工很可能會巴結管理者,不利於“人和”;“人治”往往難過人情關,因為人與人之間,有親疏遠近的關係,一旦發生“獎親罰疏,任人唯親”的事情,管理者就會失去威信,團隊也會失去凝聚力。

所以,人治不靠譜,建立企業製度,凡事以製度為準,才是最靠譜的。看看戰場上,軍紀嚴明、眾誌成城的軍隊,總能打敗紀律渙散的烏合之眾。同樣的道理,企業也需要嚴格的管理製度,有了合理的製度,員工的工作效率才有提高,企業的長遠發展才有保證。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凡事都要講規矩,做人有做人的規矩,做事有做事的規矩,管理企業同樣有管理企業的規矩。如果沒有規矩,那麼企業經營就非常容易變得混亂。如果有規矩不遵行,規矩也會成為一紙空文,對企業管理產生不了任何作用。

很多企業雖然製定了規章製度,但是大家並沒有把製度當成自我規範的守則,沒有自律。尤其是領導者,沒有以身作則,不按製度進行管理考核,直接影響了製度的威嚴,損害了遵守製度的那些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影響了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

規章製度對企業管理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身為企業管理者,一定要想辦法用製度來經營和管理企業。在這一點上,“老幹媽”的創始人陶華碧就做得很好。

陶華碧從小到大沒有讀過一天書,但是當她的“老幹媽”公司越辦越大時,她意識到隻靠自己來管理是不行的,必須製定合理的規章製度,用製度來管理公司。為此,她想到了自己的長子李貴山。

李貴山是一個轉業軍人,做事非常講規矩。進入“老幹媽”管理層後,他第一件事就是處理文件,整章建製。他經常把規章製度讀給陶華碧聽,陶華碧聽到重要處時,經常站起來說:“這條很重要,要製定得更具體一些。”當她聽到不妥之處時,就會立即口述更正,然後再由李貴山修改……如此反複多次,直到滿意,她才會在材料的右上角畫個圓圈。在李貴山的協助下,陶華碧的“老幹媽”公司終於製定了規章製度,而且製度寬嚴並濟,獎懲分明。

規章製度製定之後,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很多管理者認為,規章製度是給普通員工製定的,是用來規範大家的,而把自己置身於規章製度之外。其實,身為管理者,更應該身先士卒,率先垂範,為員工樹立一個遵守規章製度的榜樣,這樣才能帶動大家積極遵守。

合理的規章製度一經製定,就必須嚴格執行。如果有製度,卻不按製度辦事,當員工違反了製度時,管理者不對違反者予以處罰,那麼製度的威嚴就得不到維護,如此一來,企業就沒了規矩。隻有嚴格按製度辦事,製度才是有效的,才能對企業管理起到積極的作用。

人情歸人情,事情歸事情

在某電視台舉行的一檔職場對話節目中,有這樣一段對話:一個單位的幹部說:“我隻是輕微違反了‘六不準’規定,卻受到了嚴厲的處罰,當時我委屈得一晚上沒有睡好覺。”這個幹部的上司接話說:“你不知道吧?我考慮是否應該按製度處罰你,連續三個晚上都沒有睡好覺。”從這位領導的話中,我們可以感覺到製度與人情這對矛盾的激烈博弈,這種博弈在現實中隨處可見。

西安一位36歲的陳女士為了考研,在上班之餘苦心複習一年多,可是在考研那天,她來到考場後,卻發現自己的身份證忘帶了。於是,她急忙給家人打電話,等到她拿到身份證時,開考已經過了半個小時。

監考人員表示,陳女士的這種行為違反了考試的相關規定,是沒有資格考試的。麵對這一“宣判”,陳女士兩次跪在監考人員麵前,隻求被允許進入考場,但最終還是被拒之門外。

此事在網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辯,對此,陳女士告訴記者:“我一定會查詢相關的法律政策,用法律的武器為我討回一個公道。”

對於陳女士的遭遇,我們深感同情,一個中年女性,能夠克服重重困難,保持對知識的渴望,這種積極學習、樂於上進的精神,無論如何都是值得敬佩的。但是,她的行為確實違反了考試製度,是無法“通融”的。

製度不像人情,說些好話、送點禮,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們同情歸同情,但同情不能取代理智。畢竟,人情是人情,事情是事情。在處理違反製度的事情時,秉公執法才是最值得尊敬的。否則,你違反製度了找理由,他違反製度了也找理由,到時候豈不是亂了套,還有什麼規矩可言?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人情是一個極大的困擾因素。對於管理者來說,如果想留住人情,往往會破壞製度,如果遵守製度,就會破壞人情。我們知道,人是感情動物,因此,堅持按製度辦事的管理者,往往被認為不近人情,雖然短期內得不到員工的認可,但從長遠來看,這樣的領導者可以帶企業走向繁榮。

試想,當年要不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怎麼能建立起“軍中無戲言”的組織紀律?蜀軍又怎麼保證戰鬥力?諸葛亮的做法告訴企業管理者們一個深刻的道理:沒有製度,工作是搞不起來的;有製度不執行,工作也是搞不起來的。隻有嚴格按製度辦事,把人情放在一邊,才能把企業管理好。

雖然製度與人情存在一些不可調和的地方,執行製度就不能講人情,講人情就勢必會破壞製度,但是人情並不是製度的對立麵,它可以成為製度額外的輔助措施,即對製度沒有遇到的情況作出特殊的處理,並且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員工違反了製度的規定,按照製度的規定應當處罰,但是在處罰之後,管理者可以與員工好好地溝通一下,說明一下情況,甚至喝上兩杯,這樣員工心裏的陰影就會消除。

讓員工怕你,不如讓他怕製度

在一些企業,很多員工怕老板,尤其是犯錯誤的員工。他們為什麼怕老板呢?因為老板似乎有生殺予奪的大權,決定著他們的前途和命運。員工怕老板是好事嗎?當然不是。為什麼呢?因為員工一旦害怕老板,工作就無法輕鬆展開,尤其在與老板溝通時,就會顯得謹小慎微、唯唯諾諾,這同樣不利於工作。

員工什麼都不怕行不行?當然也不行。如果員工什麼都不怕,那他就會無法無天,做事就沒了規矩。那麼,讓員工怕什麼呢?怕製度!隻有讓他怕製度,而不是怕老板,才能在人性化和製度化之間找到平衡點,才有利於企業的運作。

在西方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熱爐法則”,它指的是當有人違反規章製度時,就像觸碰了一個燒紅的火爐,一定要讓他受到“燙”的處罰。

熱爐法則包含4個懲處法則,分別是預警性原則——通紅的火爐,就像一盞信號燈,提醒大家不要觸碰;必然性原則——隻要你摸上去,必然會被燙傷,所以千萬不要有僥幸心理;即刻性原則——隻要你碰到熱爐,瞬間就會被灼傷;公平性原則——不論是誰觸碰了熱爐,都會被燙傷,熱爐不辨親疏,不分貴賤,一視同仁地對待每個人。

每個企業都應該有自己的規章製度,隻要有人觸犯了,就要受到懲罰。在這些規章製度中,應明確規定員工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了不該做的會受到怎樣的懲罰。隻有做到令行禁止、不徇私情,才能真正實現“熱爐法則”。這要求企業領導者要有“鐵手腕”,維護製度的威嚴,不講任何情麵。

毫無疑問,懲罰並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教育員工的手段。作為管理者,或許在給員工開罰單時,有一種於心不忍的心理,覺得員工來企業工作,賺錢不容易。但是管理者要知道,不是每個員工都能自律,如果員工不遵守公司製度,導致執行力不高,影響企業效益,甚至導致企業破產,公司倒閉了,員工的利益怎麼保障呢?

古人說得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從這個角度來看,管理者對員工嚴格一點,其實是為了員工好。當然,在懲罰員工之後,有必要對員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說服教育。隻有這樣,受罰的員工才會心服口服,才會理解你的做法,並對你產生敬意。

不能被量化的工作,是製度的“短板”所在

並不是任何工作都可以量化,尤其是那些帶有創造性的工作,我們很難用數值來衡量,而這類不能被量化的工作,正是製度的“短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