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你是在做牛做馬,還是做老板?(1 / 3)

第一章你是在做牛做馬,還是做老板?

不可否認,很多管理者是幹實事的一把好手,因為他們坐上管理者的職位之前,大部分是在基層摸爬滾打的,個人能力超強、實戰經驗豐富。他們走上管理崗位後,不習慣隻帶人、不幹事,他們往往會繼續發揚高效幹事的光榮傳統,以向下屬證明自己的能耐。但問題是,他們的時間、精力、能力是有限的,單靠一個人去幹事,卻不懂得帶領團隊幹事,甚至最後幹到死,也無法把企業管理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就是這種人。因此,對管理者而言,會帶人比會幹事更重要。

1.不懂帶人,你就自己忙到死

在我們身邊,不乏夜以繼日加班、身先事卒的領導者,他們一邊用“拚命三郎”的精神工作,一邊抱怨下屬的能力不夠。他們不知道,領導者的定位是什麼,究竟是幹什麼的,也不知道,正是他們的大包大攬,導致了下屬的能力“退化”。

想一想:在過去的一周裏,你有多少時間是在做事,有多少時間是在管人、帶人?所謂做事,是指你自己去執行具體任務,親上執行一線,所謂管人、帶人,是指你做企業戰略規劃、製定企業目標、給員工分派任務,然後追蹤員工執行進程,根據員工的表現加以指點,或給員工做示範,給員工做評估等等。

如果你把一周的5天工作和所花的時間列出來,發現用在管人、帶人上的時間很少,而用在做事上的時間很多,那麼你就要開始改變了。因為真正的領導是管人、帶人的,而不是做具體瑣碎的事情。如果你把過多的時間投入到公司瑣碎的事情上,就意味著你在管人、帶人上花的精力太少,這勢必會影響你帶團隊的效果。

有一位管理專家在培訓課上講過這樣一段話:“中層管理者應該用50%的時間管人、帶人,用50%的時間做事;高層管理者應用80%的時間管人、帶人,用20%的時間做事。如果你喜歡做事,無法說服自己少做事,那麼你永遠無法成為優秀的企業領導者。因為你這種喜歡做事的習慣,注定了你不適合做領導者。”

在惠普公司,定位領導者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管理者是教練而不是老板。因為老板可以發號施令,但教練卻不同,教練水平的高低要看他帶的團隊水平如何,而不是看他個人能力多強、多麼能幹。其實,惠普的這個原則很好地闡釋了真正的領導是管人、帶人的,而不是做事的。

看過足球聯賽、籃球聯賽的人都知道,球隊的整體素質、贏球的場次和最終的排名,才是一個教練水平高低的體現。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一定要完成從自己做事到指導別人做事的轉變。也許一件事,領導者自己做隻需1個小時,但教下屬做卻要花3個小時,但是領導者別無選擇,必須花時間教別人,隻有授人以漁,讓下屬變得更優秀,讓團隊變得更有戰鬥力,領導者才是稱職的教練。

與此同時,領導者還要容忍下屬在某些方麵比自己差,甚至很多地方不如自己。試想一下,如果下屬各方麵都比你強,那他就不應該是你的部下,而應該是你的上司了。如果你有這種心態,那麼你就有足夠的耐心來管理、領導下屬、提升整個團隊的水平了。

事實上,領導者管人、帶人主要表現在這樣兩點:第一,用規章製度管理員工,讓公司在一個有秩序、有紀律的環境下運轉;第二,善於用人,因為領導者是帥,帥就要會用兵,會用人。善於用人的領導者,懂得發現下屬的優點,讓下屬做擅長的事情,因此他們身邊總是人才濟濟,各個下屬都能在某一方麵獨當一麵。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關於劉邦與韓信的一段對話,很好地表明了領導者是帥而非將;是管人、帶人的,而非做事的;是把員工放在正確位置上,讓員工發揮自己特長的,而非把員工放在錯誤位置上,泯滅員工優勢和激情的。

有一次,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你看能帶領多少士兵?”

韓信說:“超不過10萬人。”

劉邦又問:“那你呢?”

韓信說:“多多益善。”

劉邦有些不高興:“你能多多益善,那怎麼還是被我抓了呢?”

韓信說:“你不善領兵卒,卻善於領導將士,這就是我韓信為你所用的原因。”

在這段對話中,韓信提出了關於“帥才”和“將才”的概念。在韓信看來,他是一個將才,擅長帶兵打仗、攻城拔寨,而劉邦是帥才,擅長領導大將,給大將放權,讓大將去戰鬥、去執行任務。事實就是如此,劉邦不僅領導著韓信,還領導著張良與蕭何。這三人在劉邦手下,各自在自己擅長的位置上施展才能,最後幫劉邦奪得天下。

領導者是帥才,管理者是將才,帥才比將才高一個層次,帥才偏重於戰略思維,其學識和涵養有助於提升自己的思維空間和眼界,以保證總攬全局、放眼長遠。而將才是在一定範圍內掌控局勢,帶領下屬完成統帥分派的任務,他們偏重於戰術或方法的研究。

對於領導者而言,你要做的不是按照你的想法去塑造下屬,而是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條件,幫助團隊獲得成功。通過發現下屬的優勢,給下屬安排正確的職位,讓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才是領導者真正要做的事情。

2.巧妙帶人比費盡心思管人更重要

有一位非常負責的管理者,每次分派工作都會從開始到結束,事無巨細,指示得非常清楚。比如,安排下屬布置會議室,他會對下屬小張說:“擺100把椅子。”對下屬小李說:“買10斤茶葉。”對下屬小黃說:“買10箱水果,5箱橘子。”對下屬小鄧說:“會標上的字要用毛筆寫,找誰寫……寫多大……”

也許開始時下屬們尚能接受,但時間一長,大家肯定不會太情願,因為他們會覺得上司就像一個喋喋不休的老太婆,什麼事情都管,管得那麼細,讓他們沒有一點自主權,幹起活來挺沒勁的。尤其是當上司的主意並不高明,他們提出意見上司又不采納時,他們更不願意按照領導的意思去辦,但又迫於無奈,隻好硬著頭皮去執行。試問,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迸發出強烈的積極性、責任感嗎?會把任務執行到位嗎?

管理者們要明白,反感被別人管是人的本性。生活中,我們經常聽見小孩說:“你憑什麼管我?”“我不要你管!”就連小孩都有排斥的情緒,更何況成人呢?而且管人還有諸多危害,對下屬的成長極為不利,對企業效益的提高也不利。

首先,過度管理會打擊下屬的積極性。原本解決問題的辦法有100種,管理者讓員工用某一種,而這種辦法並非最好的,但員工隻能照辦。漸漸地,員工會懶得思考辦法,隻知道按照管理者給出的辦法執行,這樣員工的創造性就慢慢喪失了。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說:“對創造者來說,最好的刺激是自由——有權決定做什麼和怎麼做。”管理者越俎代庖,無異於給下屬的思維上鎖,鎖住了他們的積極性,也鎖住了他們的創造性。

其次,過度管理會導致下屬不自信,不利於鍛煉下屬的實際工作能力。許多管理者繼承了為人父母者的品質,對待下屬就像父母對小孩一樣,生怕員工把事情辦砸了,千叮嚀、萬囑咐。這很容易影響下屬的自信心,不利於下屬提升工作能力。

員工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犯錯、摸索、嚐試的過程,走一些彎路、摔一些跟頭有什麼關係呢?反而會讓下屬變得更堅強、更成熟。如果處處嗬護著下屬,下屬就會變成未經世麵的“弱智兒”。

真正高明的管理者才不會事無巨細地管,他們往往隻告訴員工期望得到什麼結果,而不會告訴員工應該怎樣去做。比如,讓員工推銷一批商品,他們隻會告訴銷售目標、產品的價格、相關的經濟合同等,而不會告訴他們去哪兒推銷,怎麼向客戶推銷。這樣下屬就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開動腦筋想辦法完成任務。所以說,巧妙帶人比費盡心思地管人更重要。

通用集團前CEO傑克·韋爾奇曾經說過:“掐著員工的脖子,你是無法將工作熱情和自信注入他們心中的。你必須鬆手放開他們,給他們贏得勝利的機會,讓他們從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獲得自信。當一個員工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將給他讓路。”

有個年輕人學做西裝,師傅隻簡單地告訴他一遍怎麼做,然後就讓他自己做。當他遇到困難時,他就會請教師傅,但師傅隻是提醒他、引導他、暗示他,而不會直接告訴他怎麼做。師傅說:“你自己想半天甚至一天,實在想不出來我再教你,這樣印象深刻,否則,你問我我就馬上告訴你怎麼做,你明天就會忘掉,到時候還是不會,還要問我。”

這位師傅不愧是一個教練型的領導,他懂得巧妙帶徒弟,激發徒弟的思考意識,而不是原封不動地把方法告訴徒弟。如果你想成為優秀的管理者,那麼你很有必要學習這位師傅的帶人方法。

不可否認的是,“帶人”也是“管人”,但它比管人更高級,涵蓋麵更寬。如果管理者隻是單純地管人,就算你費盡心思、絞盡腦汁,也不可能把人管好,而且你管得越嚴,越適得其反。隻有懂得從管人上升到帶人,才能把企業管好。要想用好人,不妨從下麵幾個方麵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