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都單純善良得像個天使,我們要將孩子的愛心保護起來,不讓歲月將之侵蝕,讓孩子學會去愛,才能夠得到別人的愛。
這是一個發生在大洋彼岸的故事:瑞恩是加拿大一個普通家庭的普通男孩,他6歲的時候學習課文,課本裏講述了非洲的殘酷的生活狀況,孩子們衣不蔽體,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藥品,甚至很多人連幹淨的水都喝不上……瑞恩感到很震驚,他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
瑞恩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媽媽,想要70加元,媽媽鼓勵了他,但是並沒有直接給他錢,他要瑞恩通過自己的勞動賺到70加元。從此之後,瑞恩就開始包攬家務活兒,還幫鄰居剪草坪、撿樹枝,堅持了4個月攢夠了70加元,隨即就交給了相關的國際組織。
工作人員告訴他:“孩子,70加元隻能夠買一個水泵,想挖一口井需要整整2000加元。”瑞恩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在接下來的一年的時間裏,全家人,以及鄰居、朋友都來幫助瑞恩賺錢,最後終於籌集夠了,在烏幹達的安格魯小學附近捐助了一口水井。
瑞恩並沒有停止,他想到的是更多的非洲人民,一口水井還遠遠不夠,讓每一個非洲人都喝上潔淨的水成了瑞恩的夢想。後來他的故事被登上了報紙,2001年3月,一個名為“瑞恩的井”的基金會正式成立。目前這個項目已經籌集了上百萬的善款,為非洲建造了上百口水井,瑞恩的愛心得以傳遞,可以說沒有家人的支持,就沒有今天的瑞恩。
孩童時期正是個性、素質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正是愛心培養的重要時期,所以我們要著重於這方麵的培養。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裏有著原始的真善美的品質,他們往往比成年人更具愛心和善意,但是,善意和愛心的延續需要良好環境的支持,需要來自家庭教育的支持。
有人說:“孩子的愛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它就會枯萎;你打擊它,它就會死去。”這句話道出了對孩子的愛心的嗬護和培養的重要性,我們都應謹慎、小心地保護孩子最初的愛心。應及時鼓勵和肯定孩子的愛心之舉,當看到其他小朋友摔倒時,我們可以啟發自己的孩子說:“如果是你摔倒了,是不是感覺很疼?小弟弟一定也摔疼了,我們快去扶起他。”這樣,孩子的愛心不知不覺就培養起來了。
我們可以通過小動物或者植物來激起孩子的愛心。比如孩子有摘花的壞習慣,我們直接告訴他“不要摘花”收效甚微,倒不如換一種孩子能夠接受的方法,比如跟孩子這樣講:“孩子,花也是有生命的,也是有爸爸媽媽的,你把小花摘了,那花爸爸、花媽媽等不見小花回家吃飯,多著急啊,就像我等不見你一樣。”這樣就能夠激起孩子的愛心。有相關調查表明,幼年飼養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細膩,心地比較善良,所以我們不妨讓孩子養一些金魚、小貓、小狗,或者花花草草,既為孩子的童年增加了樂趣,又培養了孩子的愛心。
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要引導孩子將這種對小動物的愛心轉移到人的身上,在對待其他人的時候也充滿愛心,這樣才能做到“愛人者,人恒愛之”。
丫丫放學回到家的時候,身上淋濕了一大塊,媽媽很驚訝,立即問道:“你不是帶傘了嗎?怎麼還被淋成這個樣子了?”邊問邊幫丫丫換上幹淨的衣服。丫丫解釋說:“我是帶傘了,可放學的時候正下著雨,班上有一個同學沒帶傘,而且我們順路,我就和她同撐一把傘了。不過雨傘有點兒小,不太夠倆人用。”
見媽媽沒說話,丫丫猶豫地說道:“媽媽,衣服都淋濕了,你會不會怪我?”媽媽摸摸丫丫的頭,心疼地說:“我怎麼會怪你呢?你做得很對,同學之間就要互相幫助,你的做法讓我很感動,隻是心疼你別感冒了。”
丫丫聽了心裏美滋滋的。
當孩子做出了一次愛心之舉,我們就要及時地給予鼓勵和表揚,孩子的行為得到了肯定,就會在內心形成一個價值取向,從而自覺地把好的行為延續下去,讓孩子多一分愛心給身邊的人,他所收獲的要遠遠超過這些。
愛心並不僅僅是幫助他人那麼簡單,更多的是展現出孩子的良好的精神麵貌,或者說是一種優良的品質,這種品質遠遠超過分數等其他的標尺,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大愛之心,會讓孩子受益一生,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擁有這樣的品質時,要對其進行嗬護;如果孩子缺少這些品質,就要對孩子進行這方麵的培養,應刻不容緩。
6滿招損,謙受益,教孩子正確對待他人的批評和建議
教育專家孫雲曉認為:“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有人說,沒有批評的教育是“缺鈣”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是危險的教育。如果說批評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愛,那麼讓孩子接受批評則是一種智慧。
嬌嬌是小學5年級的學生,她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因此非常驕傲自大。在學校裏,她處處都表現得非常清高,不太願意和成績不好的同學一起玩,覺得跟他們在一起實在沒有什麼意思,甚至對老師都不大尊重。
嬌嬌最敬佩的人,就是爸爸。爸爸常常會給嬌嬌介紹一些學習方法,講一些關於名人名言的故事。因此,她也常常喜歡和爸爸聊天,甚至會讓爸爸看自己寫的周記。
一天,嬌嬌給爸爸看了一篇她的周記,周記裏麵寫道老師批評她寫作業不夠仔細,嬌嬌覺得老師是故意找麻煩,表達了對老師的不滿。
第二天,嬌嬌發現了爸爸寫給她的紙條:老師批評你,並不是因為看不起你,而是他希望你進步。因為他明知不批評你,你不會怨恨他,批評你則會招來你的怨恨,但是,他依然選擇了批評你,原因就是他希望你進步,希望你謙虛。女兒,古語雲“滿招損,謙受益”,爸爸也希望你能謙虛。
在爸爸的幫助下,嬌嬌逐漸改掉了驕傲的毛病。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裏毀滅了自己。”的確,驕傲是孩子成長的大敵——絆腳石,做家長的要幫孩子擺脫掉自負心理,讓孩子虛心成長。
我們首先要讓孩子看到驕傲的危害,比如當孩子成績下滑的時候,我們要指出:“是因為你驕傲,你不繼續努力,所以成績下滑。”這就是在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懂得驕傲的害處。尤其當孩子考了好成績或者做了一件成功的事情,有些飄飄然地四處炫耀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給孩子“潑潑冷水”,之前提到過要誇孩子認真、努力,而不誇他聰明正是此意,我們要告訴孩子:“你的成功源自你的努力,如果你不更加努力,你很快就會被人超過。”
另外,我們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偉人的故事,側重於偉人們不驕傲,不自滿,虛心向別人學習的故事,比如孔子、牛頓,貝多芬,他們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但是他們卻很謙虛,從不自高自大,不但不鄙視不如他們的人,還虛心向不如他們的人學習。以此告誡孩子,連學識淵博的偉人都懂得謙虛,知識淺薄的他們又有什麼理由自負呢?
孩子如果驕傲自滿就很容易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批評,這樣無益於孩子保持謙虛。很多家長經常抱怨道:“我也沒慣著孩子,他一有什麼錯誤,我就嚴厲批評他,告訴他一定要改正,可是孩子就跟沒聽見一樣,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孩子不謙虛的表現,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批評方法。
張東活潑好動,總是閑不住,最近他迷上了溜溜球,從早到晚都要把玩著。晚上,他又在客廳練動作,而且還是高難度動作。他把溜溜球拋上拋下,爸爸媽媽上了一天的班都在休息,媽媽喊了幾聲:“別玩了,一會兒再砸到什麼東西。”
張東假裝沒聽見,說急了,就“嗯啊”一聲表示知道了。過了一會,就聽“砰”的一聲響,吊燈打碎了,幸好沒砸在張東的身上,媽媽趕緊跑過來,結果腳被玻璃碎片紮破了。爸爸又擔心又生氣,一把將張東拽過來,狠狠地打了幾下,不停地問:“不讓你玩你偏玩,知道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