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最優秀的孩子,就這麼簡單(1 / 3)

1優秀的父母都是最高明的“騙子”

“騙”這個字不太好,生活裏誰也不想受騙,當然也不能去騙別人,那麼為什麼說優秀的父母都是高明的騙子呢?其實“騙”並非欺騙,而是讓父母發現孩子身上的亮點,或者說是給予孩子鼓勵和希望,這是一種教育的智慧。

一位媽媽去學校開家長會,老師建議她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下。她問:“怎麼了?”老師說:“我懷疑你的孩子有多動症,他在凳子上連三分鍾都坐不住。而且,他的成績在班裏是最差的。”

媽媽聽了老師的話雖然很難過,但當兒子問她老師都對她說了什麼時,她笑著說:“老師特別表揚了媽媽一個人,老師說你以前隻在凳子上坐一分鍾,現在能坐三分鍾了,而且你的成績進步最快,別的媽媽可羨慕我了。”孩子聽了非常開心。

從此,孩子似乎一下子長大不少,接下來的一次考試果然進步了好幾名。當然,每次開家長會,媽媽還是會被老師批評,但她從未責備過她的孩子。相反,她每次都告訴他說老師又表揚他了。到了初中,他已經擺脫掉了差生的頭銜,成績穩步前進。一次家長會後,媽媽又“騙”他說:“老師說隻要你再努力一點兒就能考上重點高中。”

後來,這個男孩果然考進了重點中學,媽媽就這樣一路將他“騙”成了2002年江西省的理科高考狀元,他就是任樂。當他拿到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回到家裏“撲通”一聲跪在媽媽麵前說:“媽媽,我知道十幾年來沒有一個老師相信我是個聰明的孩子,隻有媽媽您在一直鼓勵我支持我,沒有您就沒有我的今天。”母子喜極而泣,緊緊擁抱在一起。

心理學家曾經研究得出結論:想讓別人變成什麼樣的人,就以他是什麼樣的人來對待他。這句話換一種方式就可以這樣說:“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騙’他是什麼樣的人”。比如用盡方法告訴孩子他是熱愛學習的,並且平日裏也把他當成是愛學習的孩子對待,那麼孩子就會去嚐試一下愛學習的感覺,在這個過程中,一旦孩子有任何愛學習的表現,我們就立即予以肯定,那麼孩子的積極性就會越來越高,長此以往,孩子給你的驚喜也一定會越來越多。

這種方法不用責罵、不用體罰,就可以將孩子逐步引導成熱愛學習的人,因為孩子會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始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愛學習是他本來就有的狀態。當然,我們要注意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一切情況,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性,我們不能用此方法“綁架”孩子,比如孩子喜歡音樂,卻偏偏告訴孩子:“你是個繪畫天才。”那是不行的。

“騙”是一種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成功與否就在於你能不能恰如其分地“騙”孩子。如果希望你的孩子優秀,那麼就“騙”他說:“你是非常優秀的。”如果希望孩子是做事努力的,那麼就“騙”他說:“你做任何事都很努力,我希望你保持這個優點。”我們遵循這個方法,就意味著先把孩子定位為優秀的、聰明的、有愛心的,等等,說到底是一種對孩子的期許,並鼓勵他相信這種期許,以鼓勵孩子逐漸地往這方麵靠攏。

一個學生語文隻考了13分,媽媽問他為什麼考不好,他說對語文不感興趣,上課沒認真聽。媽媽騙他說:“你不感興趣,沒認真聽都能考13分,說明你太厲害了。如果稍微花一點兒時間的話,一定會考得更好的。”

接下來這個孩子考了20分,媽媽又說他很聰明,稍微用點兒力就進步這麼多,如果努力再多一點兒,那真是不可思議。在媽媽的“騙術”下,他一直不斷努力,成績越來越優秀。

這種“騙”並不是哄騙或者欺騙,“騙”的本質是愛。其實這是一份相信,相信孩子,並讓這種相信的力量感染到孩子,當孩子沮喪無力的時候,當孩子自信缺失的時候,我們可以“騙一騙”,點亮孩子生命裏那團向上的火焰,讓孩子一往直前,毫不畏懼。家長做高明的“騙子”,就會有優秀的孩子。

2為什麼這種“騙”會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騙”的教育方式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給孩子賞識教育。賞識教育是一種非常神奇而又威力驚人的教育方法,賞識教育並不僅僅是簡單地讚美孩子,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欣賞和鼓勵。我們都會在孩子做得好時給予恰當的讚揚,其實當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更需要真誠的讚揚。因為如果批評打擊,可能會讓孩子自暴自棄,而讚揚,則會激發孩子內在的巨大潛能。

周弘被譽為“中國第一位覺醒的父親”、“第一位發現孩子沒有錯的教育家”,他提出“賞識教育”。他的女兒一歲多的時候因發燒而服藥,不幸藥物中毒,導致雙耳全聾,醫生說孩子隻能上聾啞學校了,但是周弘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女兒,奇跡出現了:女兒八歲即可以背出圓周率一百位,小學中學連續跳級,十六歲成為少年聾人大學生,二十歲留學,被美國兩所名牌大學錄取讀博士學位。

周弘說他教育女兒有一招:翹大拇指。他女兒無論幹什麼他都翹大拇指,講到孩子的學習問題,周弘說道:“現在孩子沒有學習興趣,也是我們錯了,我們老是強調“難難難”,孩子充滿畏難感。反過來如果總是“易易易”,教孩子說話這麼難的事,都可以完成,整個事反過來就可以了。”

周弘說希望孩子勤奮就別老說孩子懶惰,他的原話是這樣的:“所有孩子都是想做好孩子的,那我們哪壺開就提哪壺。我的女兒動作慢,所以我老說她動作快,說她她就快,慢慢就快起來了。我的女兒粗心,說她細心她就細心,粗心就是為了細心。我的女兒膽小,說膽大就膽大。我們要善用方法,我們不能進行揭短教育,越難越糟糕。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非常的簡單。”

我們總是習慣使用挑刺的方式要求孩子不斷改進自己,習慣於“揭短教育”,滿眼都是孩子的缺點和毛病,整日數落孩子的不是。雖然每個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我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孩子的感受。打擊會極大地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結果與我們期望的結果背道而馳。

某年春晚的一個小品裏有句流行語:“一句話能成事,一句話也能壞事。”賞識教育顯然是能“成事”的,因為對孩子賞識其實是對孩子信任,這種感受將會傳遞給孩子,讓他鼓起足夠的勇氣來麵對一切,然後越做越好。

有時候,孩子可能會淚眼汪汪地問我們:“我為什麼做不好?”難道我們要責怪孩子太笨嗎?當然不能,不妨“騙一騙”他:“你已經很努力了,但是還差一點點,你完全可以做好的,加油,孩子!再做一遍試試。”這就是賞識教育的作用。

我們要記住孩子有時是很脆弱的,很無助的,他們非常需要父母的支持與信任,一句“你怎麼老是做不好”就會讓孩子感受到語言裏的惡意,對父母的愛產生懷疑,這無疑是對孩子的心靈成長不利的。所以,我們要運用賞識教育讓孩子無時無刻不受到鼓舞,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最強有力的支持,這不僅會讓孩子充滿信心,還會幫助孩子進步。

女孩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裏名列前茅,但是有一次很不小心考了第四名,她惴惴不安地回到家中。沒想到爸爸得知後居然滿意地點點頭:“嗯……告訴爸爸,你跟第一名差多少分?”

女孩回答:“5分。”

“5分,下次一定超過他。”爸爸接著說道,“我女兒這麼聰明,想重回第一名並不難,隻要你更加努力一些,一定沒問題的。”女孩堅定地點點頭,下次考試果然重回第一的位置。

一位詩人說:“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請欣賞它的葉子;如果葉子不美,就請欣賞它的枝幹;如果它的枝幹不美,就請欣賞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不能使你產生情感的衝動,那麼你總該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謳歌!”孩子就像一棵小小的向日葵,他需要朝著光明、美好的方向發展,要時時刻刻向著太陽,而我們的賞識就如同太陽散發出的光芒,能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孩子總有優點,即便是在缺點中也有值得賞識的地方,我們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看到他們的閃光點,引導孩子一步步向著光明前進。

3神奇的暗示:倒數第一的孩子也能出類拔萃

暗示教育,就是通過旁敲側擊的方法來激勵一個孩子,分為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運用積極暗示能夠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對於孩子來說,用“鞭子”驅趕他前進和用“繩子”拽著他前進,都不如給他一股力量,讓他自己奮發向上,這股力量就是積極的暗示。

王金戰,全國優秀教師,他曾經帶過一個55人的班,其中有37人考進清華、北大,10人進入劍橋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名校,並獲全額獎學金,其餘8人考入複旦、南開等大學。王金戰曾經說過:“我的眼裏沒有差生。”

有一年,他當班主任,轉來一個人人見了都搖頭的差生。他把該男生叫到辦公室,沒長篇大論說一些大道理,隻是給了他一些特權:“我容許你每周違反兩次紀律,每天早上你來了之後,能聽懂的課就好好聽,聽不懂的隨時都可以回家自學。”

第一次考試前,男生不想考,王金戰笑著說:“反正你鐵定倒數第一,你還顧慮什麼?”公布成績,男生果然倒數第一,對此他也隻是淡淡地說:“別人千辛萬苦地學了這麼多年,你才學了這麼短時間,這樣的結果很正常。”

後來的幾次考試,男生還是倒數第一,但是與倒數第二的差距開始慢慢縮小。王金戰老師又說:“你現在每次能縮小30分的差距,高三總共要經曆8次大型測驗,照這樣下去,那就不是考大學的問題了,而是考清華、北大的問題了!”

男生一下子熱情高漲,說道:“下次我一定不考倒數第一了!”第二年的高考,男生果真考上了北京大學。

王金戰老師的鼓勵就屬於“旁敲側擊”的暗示,他並沒有講什麼人生、前途之類的話,也沒有加油打氣說“你一定能考上大學”。他隻是通過一步步的暗示,激發出了那個男生的學習熱情和奮鬥精神,讓他主動努力,最後如願以償。

也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暗示真的有那麼神奇的效果嗎?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人去醫院檢查,其中一人得了癌症,但是醫院把兩個人的檢查報告混淆了,沒得癌症的那個人回家就開始鬱鬱寡歡,有癌症的那個人則以為自己沒病,每天快快樂樂的。幾個月後再複查才發現當初的失誤,而複查結果卻令人吃驚,沒有癌症的人真的長出了腫瘤,原本有癌症的人卻痊愈了,由此可見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上麵這個故事是自己給自己心理暗示,而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外部的暗示——父母的暗示,會激勵孩子越變越好。這種方法在生活裏的很多地方都可以應用,比如孩子不愛吃飯,我們可以在飯菜端上來的時候誇張地說上一句:“哇,好香啊!一定很好吃。”孩子可能就吵著要吃飯了。

再比如孩子偶有感冒發燒的小症狀,可以這樣說:“這幾天天氣變化大,你身體這麼壯實,休息一下就好了。”這就是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增強對抗疾病的信心。有個孩子害怕跟陌生人說話,他的媽媽想了一個辦法,每次跟人聊天的時候都要特意提一句:“我家的寶寶特別大方,從來不怕生人,叫叔叔阿姨什麼的可甜了!”多次暗示後,孩子終於擺脫了膽小不敢叫人的心理。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非常古怪,學習成績也不好,也不跟其他孩子多說話。他總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如指南針為什麼總是指向南方?什麼是時間?什麼是空間?同學們都看不起他。他小學畢業時,校長對他的父母說:“您的孩子,將來從事什麼職業都一樣沒出息。”

一次,母親帶著愛因斯坦到郊外玩,這是一次家庭聚餐,親友家的孩子一個個活蹦亂跳,有的爬山,有的釣魚,小愛因斯坦卻默默地坐在河邊,凝視著湖麵。這時,親友們悄悄地走到他母親身邊,不安地問道:“小愛因斯坦為什麼總是一個人對著湖麵發呆?是不是智商上有點欠缺?不如趁早帶他到醫院看看!”愛因斯坦的母親十分自信地對他們說:“我的兒子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不是在發呆,而是在沉思,在想問題,他將來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聽了這句話的愛因斯坦如飲甘霖,母親不僅通過語言鼓勵他去盡自己所能探究、質疑世界,還用實際行動給予支持。愛因斯坦5歲時的一天,母親給了他一個指南針玩。他對針的擺動感到很好奇,對探究事物背後隱藏的世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可以說,愛因斯坦後來取得的成就與母親的賞識教育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