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懷才不遇這件事01(1 / 2)

PART 1世上沒有懷才不遇這件事 第一節

世上沒有懷才不遇這件事

大學時,有位教授曾對我們說:“當你們走上社會,如果有一天四處碰壁,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的話,我想說,這時的你便是無才不遇!因為真才華就像咳嗽一樣,是藏也藏不住的。”

從讀書到工作,一步一步經曆著人生的不同階段,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麵“很有天賦”或者“很有才華”,可有時候也會被某些人或事打擊到冰點,這時我就突然會回想起教授說過的話:“這時的你便是無才不遇!”想著想著,我的心裏竟然會慢慢好受許多。

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情況,如果回過頭看幾年前自己寫的“懷才不遇”的作品時,往往會被嚇一跳:天哪,這麼幼稚的東西,我當時是怎麼寫出來的啊?怎麼當時還自我感覺良好呢?!

我們常常把在小圈子裏獲得的廣泛認同作為自己才華的證明,把自己環顧四周比較後的結果,想當然地設定為自己的真實水平所在,可實際上呢,小圈子裏的廣泛認同可能僅僅因為你的朋友們很愛你,或者不忍心打擊你,或者大家水平都不怎麼樣,所以才造成了自己“出類拔萃”的錯覺。

如果你不知道外麵還有更大的世界,就永遠不會懂得如何正確擺放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總抱著自己的“才華”自怨自艾,怪罪外界沒有給你足夠的認可和機會,你就喪失了繼續攀登和重新審視自己的可能,沉醉於“懷才不遇”這個狹窄又舒適的個人空間裏。

有次,我和另一個作者朋友交流,我倆同年出生,都是“80後”,小時候都曾經報名參加過“新概念”作文大賽,雄心勃勃而去,結果初賽就慘被刷下來了。十多年過去了,當年兩位誌在奪冠卻慘遭淘汰的選手,如今都當了媽,開始在微信上沒完沒了地探討起當時寫東西的種種細節來。

她突然問了一句:“你說當年的比賽評審到底有沒有貓膩呀?”

我以前也為這事耿耿於懷,覺得可能有什麼貓膩在裏頭,結果在與她一番激烈的討論後,我得出的結論是:“估計沒有。”應該就是自己當年寫得不夠好。

一腔熱血去參賽卻失敗,屢屢投稿又被不停退稿,還要在學習間隙打遊擊似的讀小說、搞創作……可這些都並不影響我倆十幾年後都還在孜孜不倦地寫。

她去年寫了一篇不足萬字的小說,一夜之間在網絡上瘋傳,收獲了千萬點擊量,出版公司紛至遝來,影視公司也接踵而來要買IP。

我自己呢,除了開公眾號還出版了好幾本書。可見一個人的寫作生涯,其實不會被大大小小的作文選拔賽評委們所中斷。當然換個角度而言,我們也不能以現在所取得的這些成績而認為當初的自己真的就擁有自己所以為的閃耀才華。或許我們當初都因為寫的文章平淡無奇而落選,但致使我們最終遇到機遇的,除了點滴積累出的經驗技巧外,還有這些年持之以恒的寫作積累——在此基礎之上,也勉強可以認為拱出了幾棵才華的小樹吧。

社會上充斥著各種一夜成名的神話。橫店拍群眾戲的演員火了;龍套演員被大腕兒相中了;默默無聞的午夜故事集被人人傳誦;地下室創業的創始人獲得千萬融資……成功的故事都那麼傳奇和蠱惑人心,又總在模式上如出一轍。

有次見一個出版界的資深總編,說到張嘉佳,對方笑話我:“怎麼可能因為幾條微博就火成那樣,你知道他在此之前積累鋪墊了多久?還有‘火’這件事,其實也是需要些人為技巧,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

還有一次,演員張譯接受采訪,別人問他:“十年的龍套生涯對你有什麼影響?”

他回答:“也焦慮痛苦過,但我沒有別的路可以走啊,我自己就隻擅長幹這個。如果說有什麼影響,大概就是冷眼旁觀,靜靜學習積累,然後一直對自己說:‘千萬別給我機會,隻要給我一個機會,我會比別人以千百倍的力撲上去,牢牢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