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反客為主,變被動為主動(1 / 3)

第十九章 反客為主,變被動為主動

爭論中獲勝的方法就是避開爭論

永遠不要和別人正麵衝突。天底下隻有一種能在爭論中獲勝的方法,就是避免爭論。就像避開眼鏡蛇和鼠疫一樣的避開爭論。

永遠都不要想著在爭論中打倒對方。當你把對方逼得走投無路時,他也會找到一個更好的理由來對付你。你是永遠無法取得真正的勝利的。退一步說,爭出了結果。你輸了,帶來的隻是對自己魯莽行為的悔恨和作死魚般的掙紮,在對方振振有詞的神態中自慚形穢,純粹的自討苦吃。你贏了,你洋洋自得。別人的觀點被你攻擊得千瘡百孔,體無完膚,那又能說明什麼呢?證明了他的觀點一無是處,又能證明你比他優越,你比他知識更廣博嗎?其實,你大錯特錯了,你不顧別人的尊嚴,讓人家當眾出醜,來滿足你的虛榮心,隻會讓其他人瞧不起你。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高官非常喜歡下棋,而且也自詡為下棋高手。甲是其門下一名食客。有一次,甲與高官下棋,一出手便表現出咄咄逼人之勢。高官自知遇上勁敵,不多久,就顯得心神大亂,汗流而下。甲見對方焦急的神情,格外高興,故意留出一個破綻。高官發現了,抓住機會立即進攻,滿以為可以轉敗為勝。誰知甲突然使出殺手鐧,一子落盤,很得意地說道:“你還想不死麼?”高官正殺得性起,突遭此打擊,心中大為惱火,立起身來就走。

據說,這位高官是一位胸懷廣大的人。可是,被甲這麼一“逼”,也覺得顏麵大失,頗為不快。因此對甲始終耿耿於懷。而甲呢,卻是莫名其妙,他始終搞不明白高官為什麼從此不再與他下棋。更讓人感歎的是高官本可使甲飛黃騰達,隻是為了這一點不快,老是不肯提拔他,甲隻好鬱鬱不得誌,以食客終其身。更讓人同情的是:甲終其一生也沒有找到自己不得誌的原因,以至自歎命薄。

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爭強好勝的人。他們總是追求表麵的光彩,喜歡嘩眾取寵,喜歡有人追隨其左右的“麵子”生活。對於他們來說,你傷害了他的“麵子”,他會將之視為“奇恥大辱”,會一直耿耿於懷,並可能隨時找機會進行報複。但他們始終不想想的是:自己的“麵子”如此重要,別人的“麵子”豈不也重要嗎?

有一年,英國退役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訪問中國。一次,他在河南洛陽參觀時,無意中看到劇院正在上演豫劇《穆桂英掛帥》。當他了解該劇的劇情後,連連搖頭,說:“這個戲不好,怎麼能讓女人當元帥?”於是,他和中方陪同人員發生了一個小小的爭論。開始時,中方陪同人員解釋說:“這是中國的民間傳奇,群眾很愛看。”蒙哥馬利立即斷言:“愛看女人當元帥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愛看女人當元帥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中方人員不服氣地說:“我們主張男女平等,男同誌能辦到的事,女同誌也能辦到。中國紅軍裏就有很多女戰士,現在解放軍裏還有位女少將呢!”蒙哥馬利毫不退讓:“我一向對紅軍、解放軍很敬佩,但不知道解放軍裏還有一位女少將。如果真的是這樣,會有損解放軍聲譽的。”中方人員又反駁說:“英國女王也是女的。按照英國的政治體製,女王是英國國家元首和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這會不會有損英國軍隊的聲譽呢?”蒙哥馬利突然語塞,無話可說了。

顯然,蒙哥馬利對這個爭論結局,感到有些難堪,心中的不悅之感是可想而知的。事後當周恩來總理知道這件事時,嚴肅地批評了有關人員,並指出:“他有他的看法,何必去反駁他?”“弄得人家無話可說,你就勝利了嗎?”

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悟出人際交際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則:“不要爭強好勝傷人麵子。”周總理之所以要批評有關的陪同人員,就是因為那位同誌當時疏忽了這一點,在爭論中將自己的意見或看法強加於人,沒有給對方留有充分的餘地,弄得人家無話可說下不了台,有損於來賓的麵子,這是不足取的。

世上有一種人,他總是和別人過意不去,當別人每提一件事時,他都會和人家爭論不休。這種人無論走到哪裏,哪裏的人都會回避著他,不願意和他進行深層次的交往。他好像就是一個愛挑毛病的“語言檢查官”,把別人出的小小的錯誤掛在嘴上,讓別人不好下台這種惡作劇的人在做這種事的時候感到無比的快樂,而帶來的隻是談話者的尷尬和憤怒,沒有人會喜歡這種人的。

有一次,卡耐基參加了一個宴會。宴會上,有人提議一個人講一個笑話活躍氣氛。大家挨個講了起來,笑話令人捧腹,全場人都過得很愉快。最後,輪到卡耐基左邊的一個先生講了。他講了一個幽默故事,然後在結尾的時候引了一句話,意思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那位老先生為了證明這句話,還特意提到這是《聖經》上說的。

卡耐基一聽就知道他錯了。那位老先生立即說道:“什麼?出自莎士比亞的書,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先生,你一定弄錯了,我前幾天才特意翻了《聖經》的那一段,我敢打賭,我說的是正確的,一定是出自《聖經》,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把那一段背出來讓你聽聽。怎麼樣?”

卡耐基正想和他反駁,忽然想起自己的老友——維克多·裏諾在右邊坐著。維克多·裏諾是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對莎土比亞的著作已研究多年,他想他一定會幫他證明自己的話是對的。

卡耐基轉向他說:“維克多,你說說,是不是莎士比亞說的這句話。”

周圍的人也知道維克多對莎士比亞的作品很熟悉,都叫他講個明白。

維克多盯著卡耐基說:“戴爾,是你搞錯了,莎士比亞的著作上沒有這句話,這位先生是正確的,《聖經》上確實有這句話。”隨即卡耐基感到維克多在桌下踢了自己一腳。他大感不解,出於禮貌,他向那位先生道了歉。

回家的路上,滿腹疑問的卡耐基向維克多埋怨:“你明知那本來就是莎士比亞說的,你還幫著他說話,真不夠朋友。還讓我不得不向他道歉,真是顛倒黑白了。”維克多一聽,笑了。“李爾王第二幕第一場上,有這句話。可是我可愛的戴爾,我們隻是參加宴會的客人,而你知道嗎,那個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學者。為什麼我要去證明他是錯的。你以為證明了你是對的,那些人和那位先生會喜歡你,認為你學識淵博嗎?不,決不會。為什麼不保留一下他的顏麵呢?為什麼要讓他下不了台呢?他並不需要你的意見,為什麼去和他抬杠?記住,永遠不要和別人正麵衝突。”

是的,永遠不要和別人正麵衝突。天底下隻有一種能在爭論中獲勝的方法,就是避免爭論。就像避開眼鏡蛇和鼠疫一樣的避開爭論。

爭論帶給別人的絕不是快樂,而是心理上的煩躁。與人爭論受到傷害的不僅僅是別人,也包括自己。而且,十有八九爭論的結果隻會使雙方都比以前更堅信自己是絕對的正確。

永遠都不要想著在爭論中打倒對方。當你把對方逼得走投無路時,他也會找到一個更好的理由來對付你。你是永遠無法取得真正的勝利的。退一步說,爭出了結果。你輸了,帶來的隻是對自己魯莽行為的悔恨和作死魚般的掙紮,在對方振振有詞的神態中自慚形穢,純粹的自討苦吃。你贏了,你洋洋自得。別人的觀點被你攻擊得千瘡百孔,體無完膚,那又能說明什麼呢?證明了他的觀點一無是處,又能證明你比他優越,你比他知識更廣博嗎?其實,你大錯特錯了,你不顧別人的尊嚴,讓人家當眾出醜,來滿足你的虛榮心,隻會讓其他人瞧不起你。

盡量避免正麵衝突,從對方最弱的地方入手

在與人辯論時,要盡量避免正麵衝突,可以采用以實就虛的方法,從對方最弱的地方入手,狠狠地駁斥對方的弱點,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

在遊說他人時,有時候得用點“以實就虛”的招數。當與對方進行交談時,不要急於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而是要每一次都從對方最弱的地方入手,狠狠地駁斥對方的弱點,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

三國時,諸葛亮親自到吳國去遊說,目的就是為了說服吳國一起來對抗曹操。吳國當時的首領是孫權。孫權的部下除了周公瑾和魯肅外,都反對“聯吳抗曹”,主張和曹操講和。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最終說服了吳國出兵助蜀漢、拒曹魏——這就是三國史上著名的曆史事件——“諸葛亮舌戰群儒”。

諸葛亮剛一來到吳國,吳國的謀士張昭就迫不及待地站出來挑釁道:“張昭本是江東沒有才能的人。不過早就聽說,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仲、樂毅,是不是有這樣的話呢?”

諸葛亮不驕不躁地回答道:“當然有,這還是我生平相當小的比喻呢!”

張昭接著說:“近來,聽說劉備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現在急於獲取荊州。但是,荊州被曹魏得去,先生有何高見?”

這個時候,諸葛亮想:如果能夠先說服張昭,事情就會有轉機,因為張昭是吳國第一個有名的謀士。於是,他便不緊不慢地說:“在我看來,取漢中的土地,易如反掌。我主劉備躬行仁義,不忍奪取同宗的土地,所以一直推辭不取。但是劉琮不懂事,聽信奸臣,中了奸臣的計,暗自投降了曹操。這樣,曹魏才更加猖獗了起來。此刻,我主劉備,在江夏屯兵,是別有所圖,非一般等閑之輩所能理解。”

張昭覺得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大笑道:“如果是這樣,先生之言豈不是自相矛盾嗎?先生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扶持齊桓公,稱霸諸侯,號令天下;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也能攻下強大的齊國七十餘城。管仲、樂毅不愧為濟世之才!先生在茅廬中,但知向風月示傲慢,令萬人敬仰。現在,先生既然事從劉備,就應該替生靈除害,剿滅亂賊反臣才對。但事實上是怎樣的呢?劉備在沒有先生相助之前,尚能縱橫天下,割據城池,但是現在得了先生之後,反倒曹兵一出,便棄甲拋戈,望風披靡,失地無數,到現在連安身的地方也沒有了——這怎麼能和管仲、樂毅相比呢?恕我直言,先生不要見怪。”

諸葛亮笑著回答說:“鵬程萬裏,燕雀焉知鴻鵠之誌?例如人要是得了病,應該先讓他進點流食,再服以和藥,這樣才能先讓他的髒腑得到調和,形休漸安;然後才可以讓他治以猛藥,服以肉食,從而一舉鏟除病根,人命方可救治。否則的話,隻想著用猛藥來挽救生命,那隻是妄想,弄不好會弄巧成拙。我主曾經兵敗汝南,寄居在劉表門下,兵不滿千,將也隻有關張趙雲幾個,這正和人害了重病一樣。再加上新野那山僻小縣,人口稀少,糧食缺乏,我主劉備在那裏也不過是權以容身。況且即使是在那種兵甲不完,城廓不固的環境中,那一次博望的火攻,白河的水淹,不都使得曹軍心膽俱裂嗎?管仲、樂毅的用兵,也不過如此罷了。再說劉琮投降,我主劉備事先完全不知。這之前他不忍奪取同宗的地方,正是他大仁大義的表現。寡不敵眾,勝負乃兵家常事。從前漢高祖屢次被項羽打敗,但垓下一戰,總至成功;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一定的計謀的,不是僅靠誇口逞舌可以收效的。”

諸葛亮的這一席話,著實抓住了張昭的弱點,使得對方的錯誤暴露得更加明顯。張昭一下子難以還口。

這時候,另外一個謀士虞耀又站了出來解圍說:“現在,曹公屯兵百萬,大將千員,吞並江夏,即在目前,先生將如何迎戰?”

諸葛亮坦然回答道:“曹操雖然擁兵百萬,但那些兵士都隻不過是袁紹、劉表的烏合之眾,根本不值得害怕。”

虞耀不失時機地冷嘲熱諷:“兵敗地失,現在正想向人求援,這是不害怕的表現嗎?”

“我主劉備以數千仁義之師,又怎能敵百萬殘暴之眾,但現在據守夏口,正在等待機會。相反,如今江東兵精糧足,且地勢有長江的險要,但有人不顧天下的恥笑,正想著讓他的主子屈膝降賊——這樣看來,我主劉備應該算得上是不害怕曹賊吧。”

諸葛亮這一句話,一語中的,抓住對方的弱點所在加以批駁。虞耀根本無從反擊。

這時候,步鴛又站出來想為虞耀解圍:“孔明先生莫非也想學張儀、蘇秦的口舌,來遊說東吳嗎?”

諸葛亮立刻反問道:“哈哈哈哈,先生隻知道張儀、蘇秦是辯士,但你是否知道他們也是豪傑呢?蘇秦佩六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都是竭力幫助別人的,這和那些畏強淩弱的人比較起來,是絕對不一樣的啊!你們現在聽了曹操的大話,便畏怯請降,還看不起張儀、蘇秦,豈不可笑嗎?”

這就是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諸葛亮為什麼能夠駁得對方隻有招架之力,而沒有還手之力呢?這完全是因為使用了以實就虛的招數。

可見,在與人辯論時,要盡量避免正麵衝突,可以采用以實就虛的方法,在無形中擊中對方的要害,讓對方敗下陣來,這確實是一種高明的本事。

表麵似愚而實質為智,才能真正製服對手

聰明不是錯,更不是罪,關鍵是要用好自己的聰明,有時候裝糊塗也不失為聰明的一種表現。這樣,才能為自己的人生錦上添花,而不會讓它成為美麗的泡沫。

糊塗是一種大智慧,它不是昏庸,不是傻冒,不是愚昧;相反,它是一種氣度,一種修養,一種智慧。古人說:“水至清則無魚。”世上有些事情必須是非確鑿,涇渭分明,而有些事情卻不必過分較真,甚至還需裝點糊塗。

懂得糊塗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他們遇事不自作聰明,高談闊論,大發議論,相反他們總會擺出一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清楚的樣子,躲躲閃閃裝糊塗。這樣的人心知肚明,但是什麼人也不會得罪。他們不管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能夠左右逢源,活得很是舒坦,活得逍遙自在,活得遊刃有餘。因此,糊塗不是昏庸,而是為人處世豁達大度,拿得起,放得下。

裝糊塗即大徹大悟型,這種類型的人就是有話不說,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彼知己,前知五百後知八百,事事預料如神,可他就是寧可爛在肚裏也不說,因為世人皆醉我獨醒,多說必有害無益。所以,明白人隻好沉默、裝傻;這樣的人,成功是一種必然,失敗是一種偶然。

所以,要想成就大事業也不妨試試裝糊塗的方法,我們都要經受得起時間考驗;聰明隻能帶來一時的成功,總有機關算盡的時候。當然,聰明不是錯,更不是罪,關鍵是要用好自己的聰明,有時候裝糊塗也不失為聰明的一種表現。這樣,才能為自己的人生錦上添花,而不會讓它成為美麗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