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此之謂警世恒言,於史可鑒。
話說一千五百年前,天下正值大分裂大動亂的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家國淪喪。數百年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死者枕藉,以致盈天下之數不過人口數百萬,較兩漢之鼎盛十不存一。動亂不安的時代中,各路豪傑“你方唱罷我登場”,換皇帝如換衣衫。北朝先後出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家,南朝則有宋、齊、梁、陳四家,俱是國祚不過百年的短命王朝。
傳到了南朝梁時,在位的皇帝名叫蕭衍。他本是個極有作為的英雄,讀書萬卷,智勇雙全。早年間曾率軍奮進,擊破北魏三十萬大軍;又以甲士千人起兵,誅殺前朝的昏君;最後榮登大寶,建國大梁。
開國之初,蕭衍也曾勤政愛民,從善如流,因此百姓在這持續數百年的亂世中得以休養生息,國家漸漸恢複過來。誰料國家才有了些強盛氣象,蕭衍便誌得意滿、不圖進取。他開始篤信佛教,也不理朝政,終日和一幫和尚談經論道,甚至還要出家做和尚。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尚如此,貴族大臣們自然也樂得荒廢政事,整日裏奢靡享樂,花費大量錢財去供養僧人。而佛教也借機大肆擴張,一時間出現了幾萬不事生產的僧人,建了數百座不納賦稅的寺廟。唐代杜牧的詩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說的便是此時盛景。
與此盛景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百姓們承擔著沉重的徭役賦稅,食不果腹,夜不安寢,隻能在極度的饑餓與疲憊中苟延殘喘。下層的百姓人人生活艱困,也助長了野心家們的蠢蠢欲動。歌舞升平之下暗潮湧動,人心思變了。
更可怕的是,江河日下,乾坤失序。人間正氣傾頹,再也壓不住漫天妖氣,各路神魔鬼怪乘機紛紛作祟,為禍人間。
地處嶺南的廣州,此時便發生了一宗駭人聽聞的怪事。
流經廣州城的珠江,彼時稱為鬱水,古來是哺育嶺南文明的濤濤大河。鬱水之畔,聚集眾多村落,造就了這一方南國的魚米之鄉。
但是,往日漁舟唱晚的鬱水,如今半片舢板也難尋蹤影,隻因這裏出了一個專吃人肉的妖怪。
據幸存者稱,這妖怪是一條水缸粗細、十幾丈長的大蛇妖。它通體漆黑,鱗如鐵甲,眼如燈籠,吐息成霧,快如閃電。最喜歡潛在水底,偷偷接近捕魚的漁人,就從水裏猛地一頂,把漁人頂落水中一口吞下。又常常藏在樹叢草堆裏,窺見砍柴的樵夫便突然竄出,把人都給嚇癱之後,用蛇信子一舔,一口口地刮下一堆肉來。
自從這蛇妖出現以來,每日定要吃一個人,至今已有半年之久,葬身蛇腹者百餘。因此傳聞所至,人人談蛇色變,連河岸山林都不敢靠近半步。受害最烈的幾個村子,人們不得不拋棄在江畔住了幾百年的人家,住進防禦堅固的鄔堡裏。白天他們要成群結隊、挾弓帶刀出去耕田,夜裏幾百人聚在一塊,點著大堆篝火,圍著機關柵欄才敢入睡。
這事鬧得人心惶惶,因此時任廣州府中直兵參軍的陳霸先決定為民除害。他懸賞千金,招募各路方士、道士、僧人前去除妖。這樣招募了十幾個當世有名的除妖法師,但卻全部一去不回頭。此後蛇妖更加肆無忌憚,甚至還敢光明正大地闖到鄔堡裏大開殺戒,吃飽喝足才慢慢離開。
陳霸先隻好上奏朝廷,請求皇帝派人支援。
且說皇帝蕭衍接到奏報,心中大吃一驚,他怎麼也想不通自己治下朗朗乾坤、佛法大盛,何以就出了這等妖物?不過他深信“佛法無邊”,因此特地來到京城建康的皇家寺廟——同泰寺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