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謀和張未平之間的恩怨,未必就不是因為關係太近所造成的。
“不,好萊塢不適合我。”張一謀平靜的回答。
張一謀的回答讓李明揚很是錯愕。什麼?還有導演不想去好萊塢?我沒聽錯吧?
張一謀笑一笑,沉穩道:“好萊塢不適合我,我也沒有這個能耐,我是比較典型的一個本土導演,第一我不會英文,第二對國外的東西,我自己沒有感覺,雖然出國很多次,但是基本上超過一個星期,我就待不住了,不是那塊料,所以從來不敢奢望去國外發展。”
李明揚最大的一張底牌落空了。
“當然,我很感謝米高梅對我的邀請。”張一謀善意地道。
李明揚一時無言。
李航見場麵有些冷,忙道:“張老師,說說您這部片子的情況吧。我聽說是根據話劇《大雨》改編的?”
說起電影,張一謀來了興致,“有一天我突然想到改編《大雨》,我覺著這是一個好故事,自己編的故事總覺得弱。我是一個導演,不是一個作家,我的強項是用畫麵講故事,所以要選一個好故事。《大雨》有一個堅實的基礎,故事集中在24小時,戲劇衝突非常強烈,有古希臘悲劇的影子,人物有設計感,作品很有思想,表現了封建文化對女性的折磨,繁漪是一個時代女性命運的縮影。”
李明揚給張一謀倒上茶水,張一謀繼續道:“我們曾經討論過,可以抓《大雨》中任何一個人去改編。很多研究大雨的學者認為我這樣是對的,繁漪的掙紮和扭曲,體現了時代精神,她是在五四文化背景下控訴那些腐朽的東西,如果隻是個家庭故事,就沒有那麼大的份量。所以我們讓她的反抗更複雜些,更視覺化,因為她是心理,不能像話劇那樣用嘴說:“我恨死你了”就明白了,但電影就變成不惜身家性命,也要把你推倒的。”
李明揚道:“您為什麼把故事背景設在古代呢?”
“這也是出於市場的考慮。國際市場接受的華夏電影類型還是太窄。現在是隻有古裝動作這一種類型。我們華夏這麼多好東西,傳奇的、懸疑的、驚悚的、科幻的那麼多好的題材,但國際市場目前隻有古裝動作還好,而且也還是挑挑揀揀,要看班底、看明星、看製作,都還好的才能收回成本。我們自己的市場容量有限,一個三個多億的大片,國內市場要七、八個億才能收回,怎麼可能?所以目前隻能用這種國際市場認可的類型去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這樣才能收回投資,保證華夏電影市場有一個良性的循環。我們用這種類型也還有相當長的年頭,我們隻能先把這口飯吃紮實了,才有其他的可吃。在海外市場這個大飯局上,華夏電影不過是一碟花生米,是小菜、涼菜,還不是頓頓都能上桌。這就是現實。”
李航道:“剛才聽您說到投資三億多,看來又是一部大製作。”
“是的,初步預算是三個多億,用第一流的演員、第一流的製作、第一流的特效,第一流的團隊,做出國際認可的大片。”
“看來您對這部片子期望很高。”李明揚道。
張一謀笑了,道:“每部片子都像是導演的孩子,但要問我哪部片子最好,我的回答肯定是下一部。”
聊了一會兒,張一謀看了看手表道:“等下我和編劇還有個會。李航,李先生,合作的事情我沒有意見,但你們還是找張未平商量,我希望合作能夠成功。”
“叫我阿揚,我也是您的影迷。”李明揚道。
“好的阿揚,再見。”張一謀起身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