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播出時《戰士突擊》收視率很不理想,無論是首輪地麵頻道還是後來衛視重播,該劇收視率與知名度完全不匹配,最初一些電視台對這部劇的題材、敘事形態沒信心,最後,《戰士突擊》的總製片人張又謙憑著在業內多年積累的經驗和信譽,簽下了大部分電視台的播出合同,最低價格是2000元錢一集,但仍有很多地方台堅決不買,或以低於黃金檔劇一半的價格買來後放在非黃金時段播出。在第一輪電視台地麵頻道播出後反饋回的收視率數據驗證了電視台的判斷:不高。真正讓《戰士突擊》形成熱播局麵的是2007年8月1日建軍節,頗有眼光的河南、河北、四川、燕京四家衛視頻道購買後同時上星播出,那時候經由網絡和口口相傳的口碑也跟上來了,緩解了很多壓力。
《戰士突擊》的火熱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網絡的傳播而達到的。先在網絡上有了良好口碑和觀眾群後,再把熱潮反饋回電視,各個電視台對《戰士突擊》又進行了大規模重播,有的台甚至把它剪輯成了40集,廣告費等讓各電視台賺了個盆滿缽溢,而製作方卻不能從中獲得什麼利潤。
但對於先知先覺的李明揚來說,《戰士突擊》等於一座未被開采的金礦,如果運作成功,會給公司帶來巨大的收益。
李明揚需要做的很簡單。按華夏現行體製,電視劇的發行是在沒有全部製作完成就要落實的,賣得越快越早、價錢越高對項目運營都是一種保證。
李明揚不準備投資《戰士突擊》製作,而是要在電視劇的銷售階段進入。要等到各地電視台都不肯買的時候,抓住時機,以超低價格買下《戰士突擊》的播放權,順勢簽下導演和演員的經紀合約。
然後按照《戰士突擊》原來的火爆次序,先是網絡傳播。據調查,《戰士突擊》更容易吸引學曆高、收入高、社會地位高的“三高”人群,此類人群是廣告的目標觀眾,這部分人更習慣於從網絡上看電視。
等到網絡傳播引發一定的熱度後,運作央視首播。據說當年軍中某大佬非常欣賞此劇,還推薦給當年老大看過;而央視電視劇頻道當年拒了此劇的負責人後來挨批了。《戰士突擊》做為宏揚主旋律的一部作品,社會的營養價值和製作水準是公認的。可以把播放《戰士突擊》提高到政治高度,加上網絡傳播的熱度,央視領導一定會給予充分重視並播出,而不會像當年一樣拒之門外。
同時,選擇幾個有比較有影響的地方台進行免費點映,給地方占便宜。免費播放,再加央視播放的效應,地方電視台一定會願意播放。
在此過程中,加大市場營銷的力度,多找讚助商和廣告商。
最後就是捂盤惜售,等著《戰士突擊》徹底炒紅之後,電視台主動上門來買,然後坐辦公室收錢。
當初《戰士突擊》最後銷售額是240萬,李明揚準備300百萬買斷播放權。現在不需要做什麼,隻要注意《戰士突擊》的拍攝進展。等電視劇立項進入實拍階段後,就可以運作了。
對了,不妨讓李航先接觸一下《戰士突擊》的演員們,看看他們現在都是什麼狀態。
想想《戰士突擊》的演員們從默默無聞到一夜成名,不由得讓人感慨人生的奇妙。
王自強因為徐舟的推薦加入《戰士突擊》,張鐸、張國防、陳玉成因為與導演康寶雷合作過電視劇而被選中,段再室是中央實驗話劇院的演員,邢佳洞是國家話劇院的演員。他們當時都還沒有到明星的級別。
但是《戰士突擊》火了之後,一切都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