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並非要講述法國大革命的曆史,因為已有人做得很好了,我不想勞心費神,多此一舉。本書旨在對那場大革命進行研究。

一七八九年,法國人為了與過去徹底切割,走向嶄新的未來,做出了超越其他任何民族的艱苦鬥爭。為了達到目標,他們千方百計地防止把過去的任何東西帶到新的生活中去。他們嚴於律己,要把自己塑造成不同於父輩的全新的自己。他們不遺餘力地使自己麵貌一新。

我時常在想,就大革命本身來看,遠遠沒有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想得那麼成功,也遠遠沒有達到法國人最初的預期。我堅信,也許他們自己也沒意識到,在摧毀舊製度的大革命中,他們的革命情感、習慣和思想其實大都是繼承了舊製度的東西,而且盡管他們不情願,還是用舊製度的瓦礫建設了新社會的大廈。因此,要想準確理解法國大革命及其成就,我們必須將目光暫時離開今天的法國,去關注和考察那個遠去的、塵封曆史的、舊製度下的法國。這也正是本書的初衷,但是事實證明任務之艱巨遠遠超出了想象。

君主製、中世紀和文藝複興的曆史已有大量、全麵、深入的研究。從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這段曆史時期發生的各種事件,還可以知曉當時盛行的法製、習俗以及支撐當時政府和民族的精神。然而,對十八世紀的法國,時至今日沒有人去深入研究過。我們自以為對法國的那段曆史很了解,因為我們熟悉那段曆史光輝的一麵,諳熟那段時期多數的名流,還因為我們讀過那些偉大作家的評論。但是,對於當時人們的處事方式、機構的運作方式、各階層的交流方式、老百姓鮮為人知的處境、情感以及真實的民意和風俗基礎,我們最多有些模糊的認識,而這些認識往往具有誤導性。

我力求把握舊製度的核心內容。其實,舊製度在時間上距離我們很近,隻是在心理上被大革命隔開了。

為此,我不僅讀了十八世紀的名著,還研究了許多不知名的作品,這些作品反映的內容也許更真實,更有啟發,因為這些作品的藝術修飾相對更少。我深入研讀當時的公共文獻,去了解隨著大革命的臨近法國人的觀點與感受。省三級會議以及後來的省議會的記錄為這些方麵提供了大量線索。我充分利用了會議記錄和一七八九年起草的陳情書。這些陳情書的手稿有很多卷,它們是法國舊製度的遺囑,表達了其最高願望,真實反映了其最終意誌。這些都是曆史上獨有的文獻,可我覺得還不夠。

政府結構發展成熟的國家,其思想、欲望、冤情、利益或激情遲早會在政府的詳細審查中暴露出來。通過查閱政府公文,不僅可以準確地了解政府的工作方式,還可以對整個國家有全麵認識。今天,如果一個外國人被許可查閱內政部和各轄區檔案盒裏的秘密信件,會很快了解我們的情況,而且比我們自己還要了解得透徹。讀者可以發現,十八世紀時的法國政府已經高度集權、非常強大和活躍。資料顯示,當時的法國政府經常介入各種事務,或提供幫助,或進行阻止,或授予許可。政府頻頻作出承諾,頻頻采取行動。其影響方式多樣,影響範圍廣泛,不僅包括一般管理事務,還涉及每個家庭、甚至每個個人的命運。而且,政府的運作並不張揚,因此人們不害怕將自己的缺點暴露出來。我花了大量時間去研究巴黎和許多省份保留下來的政府文件。

如我所料,在那裏我發現了活生生的舊製度,其思想、激情、偏見和實踐,原汁原味。那時個人敢於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思想,敢於表達自己隱秘的想法。因此,關於舊製度下的法國,我了解到了當代人所沒有了解到的大量內容,因為我看到了他們從未見到過的證據材料。

隨著研究工作的進行,我一次次驚訝地發現,當時法國的任何特征都會使今天的觀察者為之驚歎。我發現了許多我原本以為是大革命所帶來的革命情感,也發現了大量據稱是大革命遺留下來的習慣。我隨處都可以發現今天的法國社會深深根植於那片舊製度的土壤之中。越接近一七八九年的資料,我越清晰地感知到法國大革命精神的萌芽、誕生和發展狀況。大革命的整個來龍去脈逐漸呈現在我麵前。革命者的氣質和天賦已經被神化,大革命就是大革命。我不僅發現了誘發革命的原因,也發現了開始就孕育了其深遠影響的跡象。大革命經曆了兩個階段,最初似乎要徹底廢除舊製度的一切,後來又想恢複部分被拋棄的東西。舊製度下的許多法律和政治傳統在一七八九年突然消失,結果幾年以後又悄然出現了,好比河水流入地下,結果在不遠處重新出現,水還是那個水,隻是河岸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