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今日,皇上並未埋頭坐在龍案後頭,而是站在東牆下,望著牆上的一幅畫走神。
而這畫中畫的不是旁人,正是先皇後昭惠皇後。
畫中,昭惠皇後身邊一左一右站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
其中稍年幼一些的男孩兒,就是太子崔景沉,而另一邊年紀稍長的女孩,便是即將歸來的大公主寧安公主。
崔景沉還清楚的記得,畫師做這幅畫的時候,正是他母後昭惠皇後去世當年的春天。
當時,他的母後已經病了快大半年。
因為身子孱弱的緣故,人已經許久沒能出屋走走了。
那天是個極為寧靜的午後,父皇來探望母妃,見母妃精神不濟,便說鳳儀宮後頭的木蘭花都開了,邀母後一同去賞看。
但那個時候,母後的身子已經虛弱透了,別說走路,就連自個站起來都困難。
而那時的父皇,在母後麵前,哪有身為帝王的威嚴與涼薄,他抱著母後,一步一步出走寢殿,走到母妃最愛的那棵木蘭樹下。
崔景沉覺得,那個時候的父皇,不是一國之君,隻是一個深愛著妻子的丈夫。
不知是否是已經預感到自己已近彌留,一貫不喜歡旁人畫她的母後竟然主動說,想要將自己的笑貌留在這春天,留在這棵木蘭樹下。
當時,他還有寧安皇姐陪伴在側,還與母後約定說,等到了秋天,他們再在桂花樹下畫上一副這樣的畫,冬天便換在梅花樹下。
沒成想,那幅木蘭花下的畫像,竟成了母後留在這世上最後一副畫像了。
崔景沉記得,這畫是母後懇求父皇,一定要掛在昭陽殿中的。
當時,母後是這樣說的,“妾身命薄,不能陪陛下終老。可即便人不在了,魂也牽掛著陛下,希望能時時看到陛下。妾身知道,臣妾身後,這鳳儀宮必然會移主,但昭陽殿永遠都是陛下的昭陽殿。妾身明白,若在陛下處理政務的地方,懸掛妾身的畫像,會有失體統。但陛下,請您允許妾身任性一回,一輩子唯這一回,隻求您能在妾身死後,將這幅畫像,掛在昭陽殿中,即便是蒙上紗或布,至少叫妾身能時常陪在陛下身邊。”
崔景沉深深明白,人死魂滅的道理,也知她母妃是個聰穎且豁達的女人,對這個皇宮,對他父皇這個丈夫,並沒有那麼深的執念。
母後之所以請求父皇將她的畫像掛在昭陽殿中,並非為求什麼哀榮,更不是為祈求父皇能在她身後,一直對她念念不忘。
否則,母後滿可以挑一副她年輕時,最明豔動人的一張畫像,掛在這昭陽殿中。
她所求的,隻不過是在她身後,父皇每看到這幅畫像,就能想起他與寧安皇姐這兩個孩子。
使得父皇念及兩人往日的夫妻情分,能善待他們姐弟倆。
而母後去世後的這些年來,父皇的確因為念及他與母後的結發情分,一直寵信他和寧安皇姐。
但在四年前,北淵求娶他們大夏公主時,父皇還是忍痛,逼迫寧安皇姐下嫁和親。
寧安皇姐雖然並非母後親生,卻是父皇的長女,崔景沉深知,他父皇心裏是十分疼愛寧安皇姐的。
但與江山社稷相比,一個女兒的生死禍福,也就無足輕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