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以後不可不知的經濟學常識
經濟學前提:經濟人假設
有一位美國婦人在紐約市的多家報紙上刊登了一美元賣寶馬轎車的廣告。人們並不以為然,因為一美元是不可能買到寶馬車的。一周過去了,沒有人購買。剛畢業的小夥子約翰看到這則廣告,滿懷希望地拿著一美元按報紙上的地址找上門去。約翰問:“為什麼這輛車隻賣一美元呢?”婦人說:“因為我的丈夫去世了,他的遺產全都是我的,隻有這一輛寶馬車屬於他的情人。根據他的遺囑,得把這輛車賣掉,所得的款項全部歸他的情婦。所以,一美元即可。”於是約翰高高興興地開著寶馬車回家了。
經濟人假設,也叫“理性經濟人”,是經濟學中最根本的一個假設,整個經濟學大廈就是建立在這個假設基礎上的。
經濟人假設認為,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每個人都受到資源稀缺的約束(如收入的限製、時間的限製、價格的限製等),人的思考和行為都是在既定的約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極大化。如同上文中的約翰,他很樂意用一美元就能購買一輛寶馬車。所謂經濟人假設是指作為個體,無論處於什麼地位,人的本質是一致的,即以追求個人利益,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動機,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並為此可不擇手段。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一段話對理性經濟人有較為清晰的闡述:“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我們自己的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好處。”亞當·斯密的這段論述向我們表明:人和人之間是一種交換的關係,能獲得食物和飲料,是因為商家們要獲取一定的乃至最大的利益。
大衛·李嘉圖提出經濟人的“流氓假設”:社會是由一群群無組織的個人組成的,每個人以一種計算利弊的方式為個人的利益行動;每個人為達到這個目的,盡可能地合乎邏輯地思考和行動。
在經濟學家的眼裏,千差萬別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經濟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限度滿足的理性的人。顯然,經濟人都是自利的,以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作為自己的追求。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麵臨著若幹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於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因此,理性經濟人是自利的,但自利並不完全等於自私。舉個例子說:一個虔誠的教徒受到了感化,充滿了行善的願望,他人得到幸福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也很幸福——他是自利的,但並不自私。
無論個體的行為是成功地為個體帶來正的經濟利益的流入,還是帶來負的經濟利益的損耗,在做出決策時,個體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在社會以及經濟活動中,人人都是理性經濟人。比如說買一件商品,都希望買到的是“物美價廉”的商品,絕不會希望買到“物次價高”的商品,因為在經濟活動中,人會保持最大的自利,也許在結果上買了“物次價高”的商品,但這個不會改變個體是理性經濟人這一事實。
可以說,理性經濟人是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貨幣:狗牙也可以買東西
世界上除了我們所認識的常用貨幣外,還有一些新奇的不為我們所熟悉的貨幣形式。在太平洋某些島嶼和若幹非洲民族中,以一種貝殼貨幣來交稅。再如美拉尼西亞群島的居民普遍養狗,所以就以狗牙作為貨幣,一顆狗牙大概可以買到一百個椰子,而娶一位新娘,必須給她幾百顆狗牙作為禮金!曾有一些貪婪的騙子向美拉尼西亞運入大量的狗牙,以騙取土著居民的各種有用物資,一度造成了“通貨膨脹”。
按照經濟學理論的解釋,任何一種能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準和具有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做貨幣。
有人不禁要質疑上述的論斷:人民幣、美元、歐元才是貨幣,肥皂、洗衣粉之類的商品也能算是貨幣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肥皂、洗衣粉當然不能算做貨幣。要了解貨幣,就必須從貨幣的起源來看。
貨幣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換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般等價物。貨幣就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特殊的商品。貨幣出現後,整個商品世界就分裂成兩極,一極是特殊商品——貨幣,另一極是所有的普通商品。
人們使用貨幣的曆史產生於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隻羊換一把石斧。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製,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被交換雙方都接受的物品,比如一隻羊換一把石斧,一把石斧換一堆鹽,這裏石斧就具備了貨幣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