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稱呼,唐朝稱呼“宰相”為“相公”,稱呼“刺史”為“使君”(字麵意思就是君王的使者,在古代有監控當地官員的職能)。奴仆稱呼男主人為“阿郎”,稱少主人“郎君”,稱主母及姐為“娘子”,稱年少者女性為“娘子”(非侮辱性、調戲性稱呼)。年長者稱少年人“郎”或“郎君”。自稱一般為“某”,指的指出的是這個“某”沒有身份限製,不像清朝那樣草民啊之類的,所有人都能稱自己為“某”,上至丞相,下至老百姓,從稱呼上來看,某種程度上唐朝還是比較開放的。
在我的書裏麵,為了習慣讀者的習慣,以後都以近代史的稱呼寫。
再來身高,古代人的身高不比現代人低,一般來,剛經過大亂的朝代可能稍微低一些,因為物質條件差,營養跟不上,稍微好轉一些,身高也就上來了。
再一個原因就是從古至今,每次戰爭都伴隨著屠殺,像曆史上著名的白起、杭州十日、南京屠殺等等。很多優秀基因慢慢喪失,也是導致現代人比古代人身高矮的一個原因。
在作品裏麵就假定身高相差無幾。
接下來不得不提的是度量。《舊唐書》記載:凡權衡度量之製: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采用十進製。有現代學者測量過,將100粒黑黍橫排,實測4,即1尺=4。
一升米現在重15斤,10升米為一鬥,一鬥重15斤=65千克。
再者就是重量,開元通寶二銖四為一文錢,十文為1兩,1斤=16兩=500g,1兩=10錢=40銖,後代出土品相良好的開元錢,一文重45g,換算下來1兩=45g,一貫錢(1000文)大約450g,約85市斤。(1斤=16兩的度量,藥房有很多用的。)
再購買力,史載貞觀四年,鬥米四五錢。(《新、舊唐書》,《資治通鑒》均有記載。)現在的大米均價塊左右,換算一下貞觀四年一文錢的購買力約為5塊。當然還有咱這邊是有個大致印象,而不是討論學術問題,所以沒有那麼嚴格,能湊合用就行。
&l;div id="ad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