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與田園的交響詩
《金史》也是元末官修的一部記金代曆史事實的紀傳體正史,全書共135卷,計本紀19卷、誌39卷、表4卷、列傳73卷,書後還附有《金國語解》一篇。
《金史》的纂修,我們有必要從為《金史》作過重大貢獻的王鄂說起。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軍隊包圍了金朝廷的最後據點——蔡州,因蔡州的抵抗,元軍惱羞成怒,攻下蔡州後下令屠城。正在這個時候,蒙古軍統帥張柔發現原金朝狀元——王鄂也在被俘者之列,張柔馬上救下了他,從此,王鄂便成了張柔的座上客。他們二人為《金史》的成功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元世祖忽必烈繼位之後,王鄂成了他的得力助手,為元初朝廷上下的文字製作及各項典章製度的創立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王鄂向忽必烈建議,設立史館,並且纂修遼、金二史。
他認為,金遼二代皆有善政,如不及時記錄,便可能逐漸被人遺忘,“寧可亡人之國,不可亡人之史,若史館不立,後世亦不知有今日。”(《元名臣事略》卷12)忽必烈聽從了他的建議,建立了國史館,並命編修遼、金二史。於是王鄂即開始搜集金朝材料,並親自擬定了《金史》的體例並將它委托給王惲。但《金史》的纂修工作並未從此具體展開;後來數朝因為正統義例問題的爭論,《金史》的纂修也與宋、遼二史一樣被耽擱下來了。直至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才正式下詔修遼、金、宋三史。在皇帝的支持下,並由中書右丞相脫脫裁定,解決了正統問題,《金史》才與其他二史一起修纂成功。《金史》是至正四年四月(1344年)始修,次年十月完成的,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三史的都總裁官是脫脫,《金史》的總裁官有鐵睦爾達世、賀惟一(太平)、張起岩、歐陽玄、揭傒斯、李好文、楊宗瑞、王沂。由纂修官沙刺班、王理、伯顏、趙時敏、費著、商企翁等撰寫而成。可見,這個寫作班子是一個多民族的混合班子。
與《宋史》、《遼史》不一樣,《金史》修成以後得到了許多學者的好評。學者們一般認為,《金史》在二十四史中雖談不上是上乘之作,不能與《史記》、《漢書》、《三國誌》等比美。但是,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卻是最好的一部。清代史學家趙翼評論說:
“《金史》敘事最詳略,文筆亦極老潔,迥出宋、元二史之上。”(《廿二史劄記》卷27)《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說:“元人之於此書,經營已久,與宋、遼二史倉促成書者不一樣,所以本書首尾完備、條例整齊、簡約而無疏漏、周贍而不繁蕪,在宋、遼、金三史之中,是最為完善的。”確實,與宋、遼二史相比,其優點是比較突出的。首先,在編纂體例和內容方麵,便有許多超越前史的獨特之處。如《金史》不但記載了金建國以後120年的曆史,而且為了專門敘述金太祖先世的生平事跡,回顧了女真族建國前的曆史,從而保存了女真族早期曆史的珍貴材料,備受今人重視;在各《本紀》的末尾,設立了《世紀補》一篇,專門記述了幾位未曾即位稱帝,而被後代追認的幾位皇帝的事跡,這在體例處理方麵十分得體,為後代修史者所繼承;此外,《金史》在最末尾專立《金國語解》一篇,用漢語標出了表現在官稱、人事、物象、姓氏等等之中的女真語稱謂,是參照釋讀《金史》及研究女真語言文字的重要資料;《金史》還根據具體需要,創立了《交聘表》,以編年體表格的方式記述了金朝與鄰國(如宋、西夏、高麗)的和戰及來往關係,形式新穎,內容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