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爺高見!
可是要用山東的難民?可這糧食從何而來?山東的糧食還是不能自給的。”
自己的話,楊士琦沒有聽的進去,李大成也不計較這個,聽不進去,他楊家也就到他們兩兄弟這一代了,等醫府的人崛起了,兩個階層對抗了,他們隻有被打壓的份兒。
“這話又白問了,咱們建的是什麼?海港!南糧北運,用的又是什麼,輪船!你說糧食何來?
咱們說幹就幹,你給袁世凱去個信兒,讓他在山東發一道政令,各州府的難民,可以到膠州府來!
另外讓李鴻章找幾個會建港的官員來,給參謀參謀,一個月的準備時間,兩到四個月的施工時間,盡量在入夏之前完工!”
一個簡易的碼頭而已,無需多麼的謹慎,老船家口中塔埠頭的水情應該是可信的,隻要不遇上海嘯什麼的,這臨時碼頭是不會出問題的。
楊士琦的事兒是他自己的事兒,他聽不進去,李大成也不多說什麼,幹自己的事兒才最重要,楊士琦的後路前程,與他李大成是沒關係的,這樣的人愛死不死,李大成沒那閑心思去救一個注定跟自己走不到一起的人。
“二爺,這是否倉促了一些?”
李二爺說幹就幹,全然不顧各方的反應,這在楊士琦看來是不應該的,這樣的莽撞貨,在官場還沒混死,隻是現在的時機不對而已!聽了李大成的說法,楊士琦心裏,再一次疏遠了兩人之間的關係。
“倉促什麼?大冬天的你是有吃有喝的,山東的難民也一樣嗎?
再者,太後回鑾很可能要途徑山東,你想讓她老人家瞧瞧山東餓殍遍野的樣子嗎?”
前一句話說了,李大成也知道是白說了,難民的死活,跟楊士琦、袁世凱沒什麼太大的幹係,想要讓他們聽話,老娘們回鑾之事,最好使,這一定大帽子扣下去,保證這些貨轉眼就變三孫子。
“二爺高明,杏城這就去發報!”
聽了楊士琦的說法,李大成不屑的一笑,發報?拿德國鬼子牽製自己,這事兒楊士琦也就敢在暗地裏做,不敢在明麵上說,塔埠頭臨時碼頭,建自然是要建的,但這事兒最初李大成還是為了給德國鬼子下套,直接跟德國鬼子對話,自己這身份不上不下的,通過桂順那裏也有些憋氣,可巧遇上了淤毀的塔埠頭港,建港下套兩不耽誤。
說實話李大成之前還擔憂沒人給自己引薦德國鬼子呢!有了楊士琦在私底下的小動作,正好借力打力。
至於膠澳的德國鬼子敢不敢對自己下殺手,除非他們不打算要膠澳了,在膠澳對自己動手,不管自己是死是活,振威軍都不會跟德國鬼子善罷甘休的,德國鬼子若是下了手沒弄死自己,李大成也不介意將德國遠征軍全部留在膠澳。
盡多打完了之後再談一場而已!有了之前的和約,有了英法美三國的牽製,德國人注定是個吃癟的貨。
李鴻章跟袁世凱那邊很快就傳回了消息,這兩人的眼光是長遠的,再者北洋不止一次的勘察了膠州灣,許多東西李袁兩人耳熟能詳,若不是義和團變亂,膠州灣附近的炮台還在建呢!李鴻章那邊給克虜伯的訂單也下了,二十多門海防炮還沒有交付呢!
膠州灣適合建軍港,雖說不是塔埠頭這位置,但李二神將想要自己個兒花錢先走一步,沒必要攔著的,而且塔埠頭的海港修造之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製德國人在膠州灣的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從兩份電報之中,李大成也能看出一些東西,李鴻章的病情應該是很嚴重了,電報隻有寥寥幾個字,老袁那邊不同,洋洋灑灑一大堆,最令李大成心熱的還是一個人的名字,詹天佑,因為戰亂的緣故,詹天佑在北方負責的鐵路也陷入了停工狀態,為了拉近與桂順桂貝勒的關係,巴結李二神將,老袁也不遺餘力,借著關係將北邊的詹天佑給調到了膠州府。
當然人是不能給李二神將的,老袁在電報裏也說的明白,詹天佑此行隻是讚襄而已,以後北邊要用了,人是哪來的還得回哪去。
好消息有,別人眼中的壞消息也有,德國人在膠澳的買辦,特意來了一趟塔埠頭,說是有要事相商,結果這位買辦來的不是時候,李大成正在睡午覺呢!
“你不夠資格,別耽誤老子睡覺,這段時間忙,有事兒半個月之後讓有資格的人來。”
半夢半醒的李大成一句話打發走了德國人的買辦,膠澳那邊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說是什麼要組織膠州府的大清商家共建膠澳,這話的可信度有多少,李大成不知道,反正他知道一件事兒,德國鬼子把膠澳當做了殖民地,就這麼個態度,即便是合作,也隻能是貌合神離的合作,時機到了、機會有了,該捅刀子還得捅他的刀子。
說忙,李大成還真是有點忙,召集山東的難民,讓剛剛去了南邊的李誠有準備糧食,籌備建港的物料,沒有技術人員之前,這些事兒,李大成隻能自己來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