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悍然出兵東三省,也是個很重要的因素,這不僅觸及了英國人的利益,也讓小日本看不慣,對東三省小日本也是野心勃勃的,日俄之間有了利益衝突,慣於占便宜的小日本也不幹了,英國人不支持,歐美各國也不感冒,小日本騎了牆,沙俄一國想鬧也鬧不出什麼大亂子。
諸方平衡之下,通州的靈堂該怎麼建就怎麼建,談判桌上雙方依舊在扯皮,隻是對於京師附近開始北進的難民,眾人都沒了說法,李大成的試探,不僅給難民求了一條活路,也讓李鴻章摸到了列強諸國的底線,賠款已成定局,剩下的隻是時間問題了。
幾十萬難民,自然不可能一夜之間遷移,涉及到振威軍的去留,涉及到潛伏在京師的義和團,一兩個月的時間還是要的。
直隸難民要走,振威軍也要走,之前在京師鬧過義和團的人也得走,難民不急著走,振威軍要休整一下再走,最先要走的就是義和團的人馬了,和談,很主要的一條,就是誅殺義和團人馬,這一條就足以逼走京師的義和團了。
至於他們到了蒙古、東三省要做什麼,李大成就不管了,蒙古與東三省,最好的選擇還是東三省,直隸、山東的百姓,有相當數量逃荒到了東三省,這個時候去了東三省遇上老毛子,義和團的人想要沉下去怕是沒什麼機會的,到了東三省,還得接茬再戰呐!
逼走義和團的法子更簡單,也不過是幾句謠言而已,和談在即,洋鬼子要求誅滅之前參加過義和團的人,振威軍已經在準備了,隻這一條就足夠了,許多義和團的人,還有好大一部分京師百姓,都自發的加入前往山海關的隊伍之中了。
津沽大戰之後,振威軍的凶名極盛,聽說振威軍要加入絞殺義和團的隊伍之中,許多人都不敢再呆在京師了。
逼走義和團容易,直隸難民跟振威軍的去留,也是個問題,蒙古排外,多數地方也不適合農耕,去那邊的人馬,應當以振威軍為主。
東三省也不會輕易接納幾十萬難民,這些人跟義和團不同,他們到了東三省的生計也是個問題,如今的東三省正在經曆戰亂呢!沒有戰亂的地方,肯定是寸土寸金,想要在安穩的地界紮住腳跟,很難!
朝廷、官府,都不會管這些人的死活,振威軍這邊若是再棄之不顧,多半人還是得餓死,這些人真的沒用嗎?
李大成不這麼認為,既然振威軍去了東三省,自然也是需要糧草的,大幾十萬難民去了東三省,最需要的是什麼?土地!
隻要有了土地,也就有了糧食,有了糧食,振威軍也就有了穩定的後方,振威軍用來屯墾,可惜了!津沽的百姓正合適,李大成的手裏有的是銀子,買下夠幾十萬生活的土地,聽上去有些遙不可及,但執行起來卻很容易。
柳條邊的存在,讓東三省地廣人稀,朝廷的政策也支持屯田墾荒,百多萬兩銀子,就足夠安置這幾十萬人了,當然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
政策扶持的事兒,有桂順出頭,滿蒙各方必然要支持的,這事兒或許不用桂順出頭,李鴻章等人就能把事兒給辦了,畢竟振威軍遠走蒙古跟東三省,對李鴻章的那些姻親是有幫助的,曾國藩一係、李鴻章一係、張之洞一係,有著不清不楚的姻親關係,振威軍在蒙古跟東三省呆不下去,就得回來跟他們搶地盤,北方養不了這麼多的兵員,振威軍回歸,就隻能回歸南方,無非這事兒大家都是受益者,誰出力不是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