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農工商,這共赴國難之事,怎麼能少的了士紳?知會下去出一萬振威軍封鎖津門周邊,津門一應士紳及其家眷,一律不準出境。
強行出去,就讓他們遭遇義和團亂匪!”
軍管那是絕對的權力,有振威軍、武衛軍做後盾,桂順跟李大成放個屁在津門也是震天響的,一句話李大成就斷了許多人的後路,想死還是想活,嘴上得有把門的,不然就與津門共存亡吧!
惡人還需惡人磨,聶羅二人對視了一眼,算是認可了李大成的說法,有了津門的財力、物力,何愁此戰不勝呢?但這個馬屁是不能拍的,當著這麼多司庫官員的麵,兩人保持了緘默。
與李大成想象之中的匱乏不同,天津城內就有大小武庫十餘處,府署、道署、同知署、運司署、都司署、鎮署、縣署、分縣署、左右中三營、河營、城防、修械所、武學等十餘處所在都有自己的武庫,當然城防的最大,有專門的火.藥庫,其餘官署或數十或上百槍械,彈藥的數量也是極為充足的,而且都是正經的後裝步槍,雖說式樣雜亂,但沒有京師府庫之中那樣的前膛老槍。
這還是裕祿分給義和團之後剩下的,此外津門城外還有七處炮台,機器局武庫、武備學堂武庫、小站兵營武庫,最大的還是西沽武庫,這樣的軍火規模,令人膽寒呐!現在的步槍,管他多大的射程,有效射程、殺傷射程無非也就一二百米,一百米之內最為關鍵,別說是後膛了,就是前膛百米之內也是有相當殺傷力的,這些東西若是全部裝備下去,多好?
武衛軍終不是振威軍,他的前身是淮軍精銳,淮軍這股勢力,錯綜複雜、勢大根深,李鴻章還沒死呢!一旦津門的情況被李中堂知道了,他的一句話,怕是比老娘們的旨意都好使,總的來說就是武衛軍不可控、不可靠,槍杆子還是握在自家的手中,睡得才安穩呐!
在大清這地界做買賣,有錢隻是冤大頭,有權還有錢也不一定穩妥,隻有像李鴻章那樣,有錢有權有兵才穩妥一些的,家財才是家財。
津門城中的武庫,李大成隨走隨搬,先把自己的鬼頭刀裝備起來再說,免得武衛軍那邊橫生枝節,將城中的右營劃給了鬼頭刀作為駐地之後,津門城中數量可觀的武器彈藥就改名換姓了。
“二爺,城外的七處炮台,如今有五處在用,那裏的位置對津門城防關鍵,振威軍還是需要紮一部分人在那裏的。”
對於津門城防,聶士成不是最熟悉的,最熟悉津門城防的是在大沽經營近二十年的羅榮光,見了李大成刮地皮的手段之後,他也怕這位二爺把城外的五處炮台給搬空了,沒了城外的掩護,這津門城防就是孤城、死城,勢單力孤不可久持,話不能隻說,就隻能拐彎抹角的說了。
“哦……羅軍門,大沽如何陷落的?”
聽明白了羅榮光話裏的意思,李大成問了這老頭一個很尬尷的問題。
“葉祖珪脫逃在前,火.藥庫被炸在後!”
羅榮光也算倒黴,葉祖珪尥了,按說他也能堅持一段時間的,可好死不死,一發炮彈落到了彈藥庫,手下的兵沒了糧食可以咬咬牙忍著,但大炮沒了子兒,誰也沒轍呐!
“這不是了嗎?咱們現在別的不多就是人多,城外的五處炮台,隻留三成彈藥即可,剩餘的運進城內軍營分開存放,以防被各個擊破。
炮台咱們就不去了,直接去西沽吧!”
武衛軍或者說是大清軍隊上下,該有的東西不缺,但存放卻是有些毛病的,炮台的防禦如何,李大成沒見過不能評說,但津門城中的各處武庫,卻是缺乏防護措施的,除了城防武庫還算入眼之外,其他的說白了弄所房子存上槍械彈藥就是武庫,若是被洋鬼子偵知了武庫的所在,一輪炮擊啥也剩不下,津門城防也就要步大沽口的後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