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武村往事(1 / 2)

說起武村,這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平原上的小村莊,村莊裏住的人們並不複雜。除去日積月累從外村或外地,娶回來外姓媳婦們外,這個村莊的人們都姓武。

解放前夕,這裏可是遠近出了名的文化村。之所以說是遠近出了名的文化村,是因為這個小小的,到現在也不足800人的村莊,曾經出過六個秀才,一個舉人,教書先生更是四五十個,到附近的百裏方圓的村莊私塾教書施教。弟子遍及幾百裏,在人們說起這個村莊來時,無不豎起大拇指說:文化村!一直到現在,這個村子的人們,有走出去做生意時,一旦說起是武村的人,還會有人主動的約到家裏吃飯。往往人們會說出,解放前他爺爺的老師就是武村人。

說起來也怪,村子叫武村。但是這個村子的人們除了姓武之外,沒有人會武功,到是以文化教育而聞名方圓幾百裏。武村的人不會武,會文。

隨著時代的變革,武村的文化、教育的美名越來越淡去。和周圍的村子一樣,變的漸漸的不在有什麼讓人感到突出,而變得追名逐利,利益熏心,物欲橫流。

特別是近些年來,這個村子的人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你走進村裏,再也找不到了以前的人們,所留下的文化村的影子。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人們的急功近利的想法以及說話,讓你覺得這裏的人們,和很以前的“文化村”根本格格不入。

說起武村的村風日下的問題,人們不得不說,這和武村的兩個人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個是村裏的武石頭,另一個就是武石頭的媳婦劉俊。

事情的根源,還要追述到那個特殊年代,特殊的時期間,武石頭是當時武村裏“另類”似得人物,很少和村子的大人們說話,一些年長與武石頭的人們,也不知道這個少言寡語的孩子整天在想什麼。武石頭也很少和村上的人們交流,甚至說話。

一直到武石頭拉起了一個不小的,由一些附近的村子裏的半大孩子們組成的隊伍,村裏的人們不得不對武石頭刮目相看了。武石頭雖說上學沒有學好,但是很有人緣。在附近村子裏的同齡人的眼裏,武石頭是他們心裏上、精神上的支柱。這些半大孩子們,有時連自己的爹娘的話都聽不進去,但是他們對武石頭的話,卻是言聽計從。

武石頭雖說在同齡人們的心中的位置很高,但是他當時並沒有能組織起他們來,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噱頭”,他也不知道怎樣和人們說,自己組織的這個隊伍的使命是什麼。特殊時期的開始,漸漸的到處有了學生們的造反組織。他雖說不知道怎麼造反,甚至造誰的反。但是武石頭也以此為“噱頭”,拉起了自己的隊伍,叫“武村造反大隊”,武石頭自任大隊長。

二、三十號的人,都是些半大小子,天天不知道幹什麼,都跟在武石頭的屁股後麵,東村竄到西村,由西村流浪到東村。看到誰家的丫頭好看,就主動的讓手下人找來談話,理由是提高她的思想覺悟。沒有人知道武石頭,是怎樣給那些被叫到的女孩子上覺悟課的,被點過名,上過課的的女孩子也不願說。

村頭的大喇叭上,時不時的會有武石頭講話,與武石頭放的歌曲,村子裏的權,已經被武石頭控製了。其實與其說是被武石頭奪得了政權,倒不如說是沒有人願意和他爭,包括哪些老村幹部,他們都看不懂當時的大形勢,也不敢盲目的和這幫半大孩子們爭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