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秋風裏有著桂花的香氣。
夜漸深,梅蘭妮坐在燭光下讀報。
李媽媽進來,用燭扣把殘燭的火焰滅去,再把殘燭從燭台上取下,換上新的蠟燭,點亮。
梅蘭妮桌上的燭台是梅花的造型,花瓣和花芯上一共插了六隻蠟燭。
梅蘭妮見是李媽媽,“這麼晚了,媽媽隻管去睡。這些事讓小丫頭做就好。”
李媽媽道,“夫人也早些睡,晚上天氣涼,還要加件衣服才好。”
梅蘭妮點點頭,眼睛被報上一則消息吸引。
李媽媽換完了蠟燭,罩上玻璃罩,悄無聲息的離去。
梅蘭妮讀道,今秋內務府讓江南送兩萬支蠟燭上進京。
她家的蠟燭也成了搶手貨了?
乾隆下江南時,江南的官員要討好皇帝,給他總是用最好的東西。
這年頭的蠟燭黑煙很大,而且要不斷的剪燭芯。就算是皇宮裏用的也是這樣。而蠟燭還是高檔生活日用品,隻是有錢人家才能用。貧苦的人家用的是油燈。
而華家製造的蠟燭用了化學的方法,除去了油脂酸的甘油成分,使得蠟燭沒有黑煙,而且比一般的蠟燭還明亮。
皇帝在江南用過這樣的蠟燭後,回京後就不習慣了。所以下旨讓江南的官員進蠟燭。
梅蘭妮想,皇帝下了一次江南,她家的產品多了些銷路,拿到些大訂單。
隨著皇帝南下江南的北方貴族們,到了蘇杭就象土豪一般瘋狂購買。
她家的珠寶首飾被買光了,鴿蛋大的池蝶蚌珠,和南洋的寶石,讓那些北來的滿人發狂。
歐洲來的望遠鏡,放大鏡,老花鏡等也銷售一空。使得她的鋪子隻好關門一個月。
印著蟲草的紗帳,生產計劃已經排到了明年年底。梅蘭妮盤算著,要不要再增加流水線。
隻是火柴沒有皇家的定單,因為皇帝是不用火的,即使點燈也是在外麵點好了送進去。不能在皇帝麵前打火。加上乾隆沒有抽煙的習慣。
雖然火柴沒有皇家的定單,但是火柴的銷量還是巨大。如今,已經有官員上疏要對火柴收稅。
這種事還是讓她家的男孩們去對付。
華家產品並不隻是麵對上層社會,他家的省油燈走進了千家萬戶。
說起來,這省油燈並不是他們的發明,這燈在唐朝就有了。他們隻是精製了。
省油燈是根據冷卻油溫,延長油的燃燒時間。這和後世汽車省油原理是一樣的。中國人是聰明的,除了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四大發明外,他們有著無數的小發明。
就象如今,梅蘭妮他們把後世的科技山寨到了這裏,但是,在這過程中,當地的工匠不斷提出了改進。有些的改進對他們來講都是耳目一新,這些人比愛迪生一點都不差。
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壓製工商,華家做法相反,他們大力鼓勵工農業發明創造。任何的發明,一經使用,都給予豐厚的回報。這樣一來,在他們身邊已經集聚了大量有才華的技工。也正是有了這樣優秀的工人,華家的事業才能蓬勃發展。中國文明的天空正是由這些做工的人所支撐。中國的文字早已經揭示了這個真締。
報上又一則消息說,今年向日本出口了大量的戲劇,話本,傳奇等讀物。還說,已經和千利休的後人取得了聯係,為他們提供了茶葉,茶具,幫助他們宣傳,推廣茶道。
梅蘭妮會心的笑了。
想起多年前,她的兒子們在討論如何對待四周國家時,無一例外的都說要按照後世美國人的方法:對他國拚命輸出是是而非的理念,而絕對不能輸出科技。有機會就挑起他國的內亂,或者挑動鄰國之間的矛盾。並在那些國家裏扶持親華精英,讓他們覺的月亮都是中國的圓。
大量輸出中華文化,在沒有電影出現的年代裏,戲劇就是最好的選擇。
為了讓日本人能看的懂中國戲劇,還特意派了昆劇師傅去教他們,日本人把他們的戲劇叫做“能”。
這時候的能劇大都演的是中國的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