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流傳著一個傳說,許多年以前,一位天尊自天而降,傳下玄門道統,留下四大弟子,這四大弟子又開山立派,成為當今四教的祖師爺。一派稱作儒教,一派稱作道教,一派稱作佛教,最後一派稱作魔教。這四大弟子開立門派之後,門下弟子日益增多,即而不時派遣精英下山教化世人,傳承道統。歲月幽幽,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四教已經在世俗間根深蒂固,擁有信徒億萬,門廟處處,香火遍地。四教祖師爺被這些信徒尊作聖人,便是連人間的帝王也不敢對聖人不敬,或遣人、或親往,前往四教聖地朝貢禮拜。
時光如梭,俗世間朝代更迭,四教之間也起了波瀾,此時北周靜帝讓位於楊堅,周滅隋立,楊堅繼位,史稱隋文帝。文帝登基之後,任用能臣,數番改革,國家日益富強,甲兵強銳,再加上東征西討,終於一掃北方自晉末以來天下混亂紛爭的局麵,統一了北方,而今止剩下南陳小朝廷苟延喘息。陳主叔寶是個隻知享樂的主,對一統北方日益強大的隋朝視若未見,自以為憑著長江天險,便可高枕無憂,再加上寵信兩個弄臣,日夜苼歌,哪有進取之意?隋主見叔寶如此昏庸,便有伐陳之意。
且先說回來,楊堅繼位之初,多有仰仗儒、道、佛三教之力,除著佛教尊祖訓不為官外,如今儒、道二教弟子於朝中為官者不計其數。楊堅最信任的幾個能臣中,李淵、高熲等皆為儒教弟子,楊素、楊林等皆為道教弟子。便連楊堅五個兒子,除了晉王楊廣,也都分別拜在二教之下。除三教外,魔教不事中原,在北方為尊。
楊堅即有伐陳之意,這一日退朝之後,便留李淵、高熲、楊素三人商議,楊堅開門見山道:“我有伐陳之意,未知諸卿有何良策?”李淵道:“陛下有統一天下之誌,誠足可道。今南陳不足為慮,所慮者北方魔教也。”原來,也不知在何歲月,四教起了紛爭,門下弟子互相攻伐,死傷甚眾,當時魔教勢力最眾,若攻伐到最後,魔教必然取勝,大有一統玄門四教之勢,後來儒、道、佛三家達成同盟,聯手進攻魔教,三位避世聖人更是直接出手,形勢頓時逆轉,魔教紛紛敗退,最後逼出魔尊,四聖之間有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大戰過後,魔教敗退中原,二百年來,再不入中原一步。四聖也同時消失,這一場大戰,到底誰勝誰負、誰生誰死,無從知曉。之後,四教門下諸弟子繼承道統,相互間達成協議,四教之間也恢複到寧靜。不過,中原三教從未放鬆過對魔教的警惕。這李淵乃是當今儒教有數的高手之一,最擅長的便是審時度勢、推演天機,文帝代周的過程中,於此出力不少。
楊堅聞聽李淵提到魔教,頓時眉頭一皺,凝神道:“魔教有動靜了嗎?”要知當今世上儒、道、佛已深入各處,與朝廷一體,楊堅本身也是身兼三教所學,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自然對魔教心懷惕戒。高熲、楊素亦麵色凝重起來。李淵仿如早知各人反應一般,沉靜如水般道:“不錯,這些年來魔教從未放棄過對中原的覬覦。據我查明,魔教似乎出動了一位大能級人物,前往南陳,欲圖控製陳叔寶,繼而以此為跳板,對抗我大隋一統之勢。”
“哼,魔教打的好主意。”楊素冷哼一聲,霎那間眼中閃過一道如雷的精光。當年四教大戰,死傷最重的便是道教。楊素作為道教最傑出的弟子之一,加上親眼目睹先輩死在魔教之下,自然對魔教恨之入骨。
李淵辦事沉穩,而且從來不說沒有把握的話,所以他說出這番話,絕不會有人懷疑。魔教即然有了動跡,那肯定是在積蓄了百年之後,決定來個大暴發。
有了魔教的加入,這伐陳便充滿了無窮變數。
“看來,我們要加緊對南陳的監視,以便找出這位大能。”性格有些謙和的高熲分析道。
李淵接口道:“這事師門已經知道,隻要找出這名隱藏在南陳的魔徒,即可引他出來,將其消滅。”
楊堅道:“那此事還得有勞愛卿。”
李淵沉聲道:“陛下且放心,臣一定全力以赴。”
議事完畢之後,楊堅憂心仲仲的回到**。獨孤皇後見狀,問道:“陛下憂心何事?”楊堅道:“我欲伐陳一統天下,奈何魔教出動,增了變數,故而憂慮。”聞得魔教二字,獨孤皇後心中亦是一驚,道:“這魔教消聲逸跡多年,難道他們不甘心退出中原,要重蹈當年四教大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