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選擇題(1 / 3)

寫這部小說,總是在做無數選擇題一樣。

不管是積極的自己,還是慢騰騰一直在追趕的自己。

作者肖賢蘇賦予了筆下的名字以靈魂。

可以說高中時期的莉娟才是所有一切的開始,而那時的她傻白甜,並無任何惡意。

就是逮毛毛蟲嚇女生也隻是假小子的一麵,大多時候還是安安靜靜的。

莉娟,他從來沒有忘記過你。沒有她的退出曆史,哪兒來的現實生活中的肖賢蘇,沒有她,哪裏會有肖雨欣在劇中的存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不過這一切的根源是什麼呢?總覺得與他有關係吧,但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幾大家族的錯綜複雜,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理清楚。

除了學校發生的事,對於周遭發生的,有關二中的那些年頭發生的事她並沒知曉,沒有任何人跟她說起過。哪怕是提醒,而留言簿是關鍵所在,好似在揭示著未來。

看來每一個留言,每一句話,能毀一個人也能拯救一個人,悲喜人生。

或許小說真能揭示還原莉娟和賢蘇以及徐維雅真實的身份,而這個身份卻是莫大的驚喜。

就猶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經的一句名言,堪稱絕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那年月莉娟隻是快樂的過著自己的生活,哪怕被父母在那時就已更改名字,辦了寫有肖賢蘇的身份證,提出異議也無法改變當年既定事實。

高考誌願填寫的時候,那年高考在教室裏的雨欣(莉娟)有些不知從何下筆。

命運的走向也發生偏移,本來是去龍泉驛川大分校讀法律專業的她卻陰差陽錯的到了川大本部某專業。

在去學校報道之前,雨欣去了周紫鈺就讀學校龍泉驛的那所分校,當然那年那月那時的她們曾在那個分校漫步校園,也曾在那裏打籃球,沒在那裏呆多久,隻是陪著紫鈺。

曾經有個名字叫肖飛的男生,也是莉娟那時的筆友。

山東曲阜人,當然他的信裏說自己曾經是個問題學生,那時的她也善良的給予了他關懷與鼓勵。

人世滄桑,世事變遷,而肖飛與莉娟的通信也在某一年戛然而止。

莉娟百思不得其解,怎麼就突然斷了聯係,很多很多人都是這樣,與周紅軍,梁勇等人也是這樣的成了斷點。

書頁裏夾著的那個被塑封的含有楓葉的,寫著北京風光的物品,是周紅軍第一次寫給莉娟的信裏就有的,這是在約定著什麼嗎?

那時的老師和同學們也似在拚命阻止著她衝破這一約定。

為什麼那時的她去北京就那麼的遙不可及呢?

每次一旦她或者現在的肖賢蘇說要去什麼地方,比如北京、上海,比如來學校,都會有人代替去到那裏。

就連現在的三亞,也有人代替肖賢蘇去到了那裏,而且還是一家三口在那裏旅遊、定居買房。

那是莉娟並沒有想太多,是啊,北京令人向往。

難道莉娟或者肖賢蘇就不該去到北京,上海等學校讀書或者軍旅生涯嗎?

那時就已經暗含了深意了吧。也許木蘭從軍也隻是又一個夢境。

現在的周紅軍是否還記得,是否已經去了北京。想必成家了吧。

當然莉娟能否赴約,或者赴約是否會遲到,何時兌現承諾,這就不清楚了。

聽到同事在店裏放的《一個人的北京》,曲調很憂傷,旋律不錯。像是在傾訴著一種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