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科給事中官偉上疏劾戶部尚書張守直屍位素餐,任奸商橫行以及貪墨受賄等罪……”
“山東道監察禦史關淮上疏為戶部尚書張守直辯,言張公施仁於民,不因掌司徒之權而肆意為之,請朝廷獎掖其德,封其父母……”
自從張守直主張朝廷清淨無為的政論公之於眾後,朝臣們便紛紛因此事而爭論起來。
有同客商們一樣憎恨張守直不作為的。
也有支持張守直,稱頌其品性的。
直接就分成了兩派。
朱翊鈞每日都會收到關於彈劾張守直或支持張守直的奏疏。
這一日也不例外。
朱翊鈞也沒想到因為一個朝廷該不該幹預市場經濟的討論會因為自己開的一個織坊而發生。
但朱翊鈞也因此看出了大明朝的這些文官們也不是鐵板一塊。
有主張朝廷幹預經濟的官員。
有主張朝廷不幹預經濟的官員。
朱翊鈞知道他們表麵上看都是在用儒家的一套理論為自己的觀點提供說辭,其實代表了不同利益團體的聲音而已。
代表客商們利益的官員自然希望朝廷幹預。
而擔心朝廷因幹涉布價而在商貿中插足的官員自然不希望朝廷幹預。
不過,支持朝廷不幹預的占大多數。
因為畢竟朱翊鈞的織坊所影響的客商利益隻是少部分的客商利益,大部分的文官盡管有商業背景也不在乎這些客商們的損失,而且在他們看來,與讓朝廷幹擾商業相比,這點損失也算不了什麼。
朱翊鈞沒有出麵處理,而是讓張居正處理。
他現在隻是把這些持有觀點的官員都記了下來,方便以後改革用。
最終朝廷還是沒有幹預,張守直盡管因被彈劾而上述乞去,但還是被朝廷挽留了下來。
很明顯,張居正還不想在商業上動手。
朱翊鈞在心中隻能暗想道:“在商業上改革,以後隻能朕自己來了。”
不過。
無論朝廷幹預經濟還是不幹預經濟對於朱翊鈞這個皇帝而言都一樣。
如果朝廷幹預經濟,無非是國庫增加收入,有利於國家穩定。
如果朝廷不幹預經濟,他這個皇帝正好多增加些私人收入,有利於自己將來掌控大權。
當然。
現在朝廷不幹預經濟明顯對朱翊鈞有利,畢竟現在的他還不能自由支配國庫的收入,而隻能自由支配通過織坊帶來的錢。
“陛下,眼下您已經收入了兩千多兩,如果加上給俞少傅的那八百兩,眼下您已賺了三千兩。”
武清伯這一日進宮後想朱翊鈞密奏道。
如今的武清伯幾乎是天天都往宮裏跑。
最初李太後還擔心自己這個老爹是又來找自己要銀子,所以頗為無奈,但見自己老爹是去找自己皇帝兒子而不是來找自己要銀子後才鬆了一口氣。
朱翊鈞聽後就點了點頭:“兩千兩裏麵還是太少,依舊全部給俞將軍,其中一千兩給他留作第二批經費使用,剩下的一千兩則作為朕付給他所寫兵書的一半酬金,他第一本交來的兵書寫了兩萬多字,剛好夠兩千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