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一)(1 / 2)

黃埔軍校的演變

怒潮澎湃,黨旗飛揚,這裏是革命的黃埔!誕生於革命風雷激蕩的0世紀0年代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時期的黃埔軍校是世界四大軍事名校之一,可以一部黃埔軍校史就濃縮著0世紀中國革命史。有人:沒有黃埔軍校就沒有國共兩黨的軍隊,也就沒有國共兩黨後來的大發展!的確,黃埔軍校造就了中國現代史上乃至當代史上一大批聲名顯赫的政治巨人和驍勇善戰的軍事將領,半個多世紀的合作與分裂不僅是黃埔軍人的戎馬倥傯沉浮榮辱,他們的傳奇經曆和軍政生涯更是同中華民族的興衰、中國社會的變遷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物轉星移,歲月滄桑,從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到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走過了整整80年的征程。

黃埔軍校的醞釀、籌備和成立同中國國民黨的改組以及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密不可分的。早在19年10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就通過了一項關於建立陸軍講武堂的提案,後來將軍校的名稱初步定為“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194年1月4日在國民黨一大期間,孫中山先生決定將籌備中的軍官學校改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任命蔣介石為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軍校的校址初步選在廣州黃埔島原大本營軍政部講武堂和海軍學校原址上。月1日,孫中山任命李濟深、王柏齡、林振雄、沈應時、俞飛鵬、宋榮昌、張家瑞7人為籌備委員會委員。月1日,黃埔軍校新生入學試驗委員會成立,蔣介石被任命為委員長,鄧演達、王柏齡、嚴重、錢大均、宋榮昌、張家瑞等9人為委員,準備招生入學考試。在軍校籌備期間廖仲愷先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後領導主持了校舍改造、製定校規、招募教員、製定教學計劃以及設計校徽、製服等一係列事宜。

194年5月日,黃埔軍校領導機構正式成立。孫中山擔任黃埔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上述三人組成軍校校本部,直屬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是軍校最高的領導機構,校本部下轄六大部、一個校長辦公廳、一個總教官室: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分校,即第九分校,成立於194年,1945年停辦。軍校成都時期還設立了軍官教導總隊、戰術研究班、高等教育班、校尉官研究班等,使軍校的教育體係更加充實,在此期間蔣介石仍然兼任校長一職,陳繼承、萬耀煌等先後擔任教育長,實際主持軍校的日常工作。

1946年1月,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改名為“陸軍軍官學校”,蔣介石兼任校長,萬耀煌任教育長,不久教育長一職由黃埔1期畢業生關麟征接任。1947年7月,擔任了年軍校校長的蔣介石宣布不再兼任校長,關麟征於是升任校長一職,這是黃埔畢業生第一次擔任軍校校長這一要職,在此期間軍校共招收了兩期學生即第期和第期,第4期剛剛招生入伍全國就已經解放了,在黃埔期學生中黃幸強後來任台“陸軍總司令”、羅本立任台“三軍大學校長”、曹思齊任台“陸軍參謀長”、王多智任台“陸軍副總司令”。

1949年9月1日,時任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乘“中美號”專機抵達成都,隨即進駐軍校黃埔樓。蔣介石此行是為了對軍官學校的領導人進行大調整的。關麟征校長晉升陸軍總司令,校長一職由黃埔1期畢業生原南京衛戍司令張耀明接任;軍校教育長仍然由吳允周擔任;軍校訓導處長由黃埔4期畢業的吳起舞擔任。而此時的陸軍軍官學校尚有師生近14000人,軍校領導機構還有5處11科和《黃埔日報》社。軍校除軍官訓練班、軍官教導總隊、遊擊訓練班之外,在校的黃埔期學生有個總隊共45人;黃埔4期招生入伍了約110人,編成了一個學生總隊,黃埔5期畢業生徐幼常任總隊長。

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以及第一野戰軍18兵團在劉伯承、鄧平、賀龍、周士第等指揮下以“大迂回”的戰略戰術席卷大西南。1月,人民解放軍已經完成了對成都及其周圍地區的戰略包圍,在山窮水盡之際,軍校校長張耀明、教育長吳允周、副官處長吳麗川等先後逃往台灣;在我地下黨員的極力爭取之下,李永中、吳起舞、徐幼常、肖平波等率領軍校師生10000多人舉行起義,這批起義師生後來相繼被分配到了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各部隊或地方政府部門,許多優秀的師生後來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至此孫中山先生當年創辦的為了救中國、為了救中國人民的“黃埔軍校”最終又從國民黨反動派手中回到了人民的懷抱。從此黃埔軍校永遠結束了它在中國大陸辦學的曆史!

蔣介石敗退至台灣以後於1950年8月在台灣高雄的鳳山以原來的第四軍官訓練班為基礎,重新恢複陸軍軍官學校,任命羅友倫為軍校校長,次年4月軍校招收黃埔4期學員入學學習。1954年6月以後,軍校仿照美國的西點軍校的學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學製改為四年,第一年實行通識教育,特別重視英語運用能力,成績優秀者可以被保送至美國軍校學習,此外還使學生深入了解機械化對現代陸軍作戰的重要性;進入第二學年,開始選擇與自己將來發展有關的係,軍校普通科共設文史、政治、外文、數學、物理、機械、電機、軍工、測繪等九大係,軍校軍事學術科下轄一般、戰術、體育、兵器四大組;第三學年學習和實習領導防禦的能力;第四學年則轉為思考與實習的相結合。軍校還實施理工科大學教育,學生畢業以後既發給陸軍軍官學校畢業證書,同時也授予理工科學士學位,軍校接受台灣“教育部”的督察和指導。除此之外軍校畢業生還要到其他的兵種學校學習,中校以上軍官要想獲得晉升就必須到台灣“三軍大學”等高等學府深造。1975年軍校的教育體製再度修改,從黃埔47期起學時延長至四年零三個月。1977年,從黃埔48期學生開始,學生畢業以後還可以授予文學學士學位。軍校還設有專科生班、專修生班、短期訓練班、預備軍官訓練班和補訓總隊等機構;軍校特別重視學生的體能訓練,增加了攀岩、武術、擒拿格鬥等訓練項目。軍校的校長軍銜為中將,由現役將領擔任,任期一般為兩年;從1950年軍校恢複時起羅友倫、謝肇齊、徐汝城、艾璦、張立夫、盧光義、黃幸強:原為清廣東海關黃埔分關舊址,是一座磚瓦結構凝土結構的兩層建築。1971年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和194年創辦軍校時曾多次在此休息和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