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朝堂都猜測,宋徽宗之所以仍立趙恒為太子,不過是迫於舊製,向禮製妥協的結果,而他真正想立的卻是趙楷。
而宋徽宗身邊的近臣,大都是趨炎附勢之徒,眼見宋徽宗傾向趙楷,為迎合聖意,都齊刷刷的站在了趙楷的一邊,凡事都與趙恒作對作梗,同時極力讚賞趙楷,意圖動搖東宮,為宋徽宗罷免趙恒鋪路,梁師成、童貫等人皆在其中。
趙恒的太子之位雖隻當了才不到兩年,卻已是風雨飄零,岌岌可危。
那高俅是個什麼態度呢?高俅能以蹴鞠結好宋徽宗,並一步步位列太尉一職,可不全都是得自僥幸和宋徽宗的寵信,蹴鞠踢得再好,也不能踢一輩子,蹴鞠隻是他扣開權勢大門的敲門磚,往後種種,都是他靠著審時度勢的眼光,謹慎小心的作風得來的。
與童貫等人這麼著急的站隊不同,他在此次東宮之爭中保持了難得的清醒,因為他發現了一個細節,那就是老狐狸蔡京一直在保持著中立,滿朝文武他最佩服的就是蔡京了,於是他靜下心來繼續仔細觀察形勢,於是,他很快就發現有一個人很喜歡趙恒,這個人不是別人,乃是當今皇後鄭皇後。
鄭皇後是在趙恒的生母王皇後病死兩年後,也就是大觀四年十月被冊封的皇後,她本也有一個兒子,名叫趙檉,乃是宋徽宗的第二子,隻可惜早就夭折了,而她之所以能被冊封為皇後,據說是因為在王皇後死後,宋徽宗欲再立皇後,諸多受寵皇妃皆有意爭奪後位,但當時宋徽宗還很喜歡長子趙恒,恐立一個育有兒子的皇妃為後會引起趙恒的恐慌,也會增加儲位爭奪的不安定因素,遂立無子的鄭氏為後。說白了,鄭皇後能當皇後也是托了趙恒的光。而鄭皇後當初也與王皇後交情很好,她眼見趙恒年幼就失去母親很是可憐,本身又經曆過喪子之痛,與年輕的趙恒頗有同病相憐之感,所以一直都對趙恒很好,年幼的趙恒也從鄭皇後那裏重獲母愛,這對本沒有血緣關係的母子的關係也就非常的融洽。甚至有傳言說,宋徽宗之所以能依舊立趙恒為太子,這裏麵也有鄭皇後的影響。鄭皇後掌管後宮,自然不能隨便幹預朝政,但她還有一個哥哥叫做鄭居中,乃是如今的知樞密院事,太宰。這二人雖未明確表示支持太子趙恒,但在鄭居中也從未與太子作過對上高俅已嗅出了一絲不尋常的味道。
而除了這兩人,太子趙恒還擁有一些隱性的優勢,比如他是嫡長子,占據著禮製與道德的高點;比如他謙恭勤儉的作風頗得朝中廣大言官禦史的欣賞;比如他謹小慎微的性格也讓他很難被人抓住過錯和把柄。
綜合種種,高俅認為趙恒目前雖處於劣勢,老爹不愛,大臣也不支持,但並非毫無自保之力,古往今來,朝堂之爭往往此一時彼一時,萬一發生個什麼意外,就比如本朝開國後,誰能想象得到正值壯年的宋太祖趙匡胤會突然暴死,留下一個“燭光斧影”的千古之謎,皇位不但被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匡義奪去,更連自己的兩個兒子,本應繼承皇位的趙德昭與幼子趙德芳也先後被趙匡義給逼死了,所以,一切皆有可能,不要輕易站隊!
所以,高俅選擇了中立,此舉雖不見得有功,最起碼無過。隻可惜,天不遂人願,本想置之事外的高俅突然發現麻煩自己找上門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