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回到小時候(1 / 2)

悶熱的中原大地,金黃色的麥浪迎著太陽光,閃閃發光,又是一幅豐收場景,鄉村小道上空無一人,大家都在屋子裏避暑。

趙家村靠近河岸的一間土坯房裏,睡在床上的小姑娘猛然驚醒坐起來,兩眼無神的看著簡陋的屋子,過了好一陣才回過神來。

伸出手看了看,又頹然的躺回去,呆呆的望著被爐子熏黑的房頂,淡淡的鬆了一口氣,憑借多年小說海洋的熏陶,還有什麼不知道的,她重生了。

扭頭看到床邊一個四四方方的紅色箱子,那是自家媽媽的陪嫁,蓮花形狀的銅製鎖搭,一個長方形銅鎖把持著開啟箱子的權利。

猶記得箱子裏麵並沒有刷漆,不知道是嫌棄味道還是節約成本,貼著小碎花的軟紙,摸起來順滑的很,每次媽媽開箱子,我就留戀不舍。

覺得躺著沒意思,她一骨碌爬起來,誰知道摸到了軟軟的東西,拿在手中一看,嗬嗬,她知道這是幾幾年了,一九七五年的夏天。

她的弟弟還沒有出生呢,她手裏拿著正是準備好的尿布,一九七二年出生的她,今年剛三歲,還有一個嫡親的六歲哥哥黎嘉澤。

這個時候還沒有分產到戶,生產隊都是大鍋飯,透過紙糊的窗戶,黎嘉鈺覺得時間差不多了,慢慢的爬下床,找到自己的鞋子穿上。

推開虛掩著的房門,外麵的太陽光夾雜著熱浪撲麵而來,讓她不由自主的閉上了眼睛適應。

外麵並沒有什麼院牆之類東西,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柴火堆,緊靠著房間的東牆搭建著簡陋的廚房,一口大黑鍋被圓形木製鍋蓋嚴嚴實實的遮擋著。

邁著小短腿兒,準備去河岸旁找尋自己媽媽,因為懷孕的關係,大隊派了一個輕鬆的活計,去河邊放鴨子,不過麥收的時候必須參加勞動。

要不然就放鴨子的那點工分,壓根都不夠一年的口糧,麥收也不會很累,就是裝一裝車什麼的。

當時的文化大革命還沒有結束,人們謹慎的生活著,就怕一個不好,成為了階級敵人。

黎嘉鈺小心翼翼的站在河岸邊,探出頭來四處張望,希望能看到媽媽的身影,可惜徒勞無功。

河岸跟大河的水還有一定的落差,她並不敢貿然靠近邊緣地帶,這年頭生病都可能造成家庭的沉重負擔。

“魚兒(黎嘉鈺的小名),你站在那裏做什麼,快回家了。”

回頭一看,那是自家大堂哥黎嘉誌,二伯父家的,十分聽話的退回來,乖巧的任憑他送回家。

望著他離開的背影,黎嘉鈺陷入了回憶,說起來黎家是外來人口,在趙家村沒有什麼根基。

祖籍在山西跟河南臨近的一座小山村,那裏土地貧瘠,荒山野嶺的,跟風水寶地搭不上邊,也不知道為什麼祖宗會把家族落腳在那裏。

舊社會講究多子多孫,黎爺爺那一輩兒都是男丁,興旺倒是興旺了,可惜窮啊,貧瘠的地方養不起那麼多人口,吃不飽穿不暖的。

那麼些張嘴吃飯的半大小子,好在個頂個都有家傳的手藝,木匠,黎爺爺刻苦鑽研,想要離開那個小小的地方,出外看一看這個世界有多大,盼望著能吃飽穿暖,最起碼能活下去。

學藝出徒的黎爺爺跟他兄弟結伴離開家族駐地,一路上聽人家說中原之地富庶,興高采烈的向著河南出發,一路上遇到需要做家具的人家,就會停下來掙一些盤纏。

舊社會的手藝人雖然地位低下,可是請人家去家裏做東西,管吃管住,比平日裏自家夥食要有油水點,希望木匠師傅能展示非凡的手藝,給自家做出結實好看的家具。

爺爺與他的兄弟兩人手藝精湛,頭腦靈活,做出來的家具樣式也順眼,一傳十,十傳百,漸漸的在當地小有名氣,但是依舊沒有什麼錢財置辦產業。

大部分都是這一家做完,就接下另一家活計,慢慢的離家鄉越來越遠。

幾年之後來到平頂山附近,這裏有煤礦,生活水平稍微好一點,想著再過幾年讚一些銀錢,回家蓋幾間磚瓦房,娶上一位婆娘,生下幾個孩子,安安穩穩過日子,憑著他這幾年更加精湛的手藝,不會餓死的。

誰知道老天並沒有疼惜他,一場大病花掉了所有的積蓄,失去了回家鄉的資本,想著年紀漸漸也大起來,就經人介紹,趙家村這個地方安家落戶,娶了黎奶奶為妻,生下九個兒子,可惜那個年代醫學十分不發達,活下來的隻有六位。

不要說為什麼沒有避孕,舊社會都目不識丁,哪個知道什麼叫避孕,養不活不是送人就是溺死,黎家三伯父就差點死掉,當黎奶奶知道又是一個敗家的小子,不管不顧的扔了出去,好在那個時候剛剛入冬。

也是黎家三伯父命不該絕,正好遇到從外麵回來的黎爺爺,見不得自家孩子就這麼死去,撿回來放在懷裏暖了一夜,就是鼻子凍傷了,留下了囊鼻子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