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 / 1)

在我開始碼這一卷的時候,我動搖了,內心充滿了畏懼。

不管準備了多少資料,都並不足以描繪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這並不是個人能力有限,實在是人類對那個時代知之甚少。

或許有專門研究史前的地理、氣候、生物、社會、語言等等專家,他們對那個時代的了解已初具模型,但決不會有一個人能掌握全部。想到這裏,稍稍緩解了我內心的壓力,既然專家們也都無能為力,更何況我隻能從互聯網搜集到的隻言片語,我沒有能力去描繪一個真實的冰河時代,也沒有這個責任,隻當小說中的大概是對的,畢竟它和考古發現並不衝突,邏輯上也過得去。

在此之前,我已經是寫了近三十章,有十多萬字的存稿。當我係統性的搜索資料,發現很多東西和原先的構想大不一樣,以至於不得不忍痛割棄著一兩月的成果,完全推翻設定,從頭再來。

這並非是由於疏忽大意,或者急於求成造成的,在第一次寫這一卷前,已經搜索了曆史平均氣溫、科技、社會等諸多要素,拿出來和其他遠古題材小說對比,也是更加的嚴謹,更符合考古的發現,也更體現時代的浪潮。然而即便如此,當新的數據出現,過去的很多東西都要被推翻,之前的設定完全無效,並不能以修修補補的方式挽回過錯。

我不得不更加嚴肅的對待將要編織的內容,在第二次寫之前,更新了資料庫,看完了一本書,近十個記錄片,看了一部電影(電影和史實的差距挺大,隻有寥寥幾處值得參考),在百度圖片裏反複搜索。實際上,第一次寫作前收集的資料也並沒有錯誤,溫度、科技還有社會結構,不過這一次需要注意更多,首先是地理,地質上的改變實在令人吃驚,然後是人種的遷徙,科技,各種數據間相互支撐,即便如此,我還是在開始前才注意到一個重大的疏忽,那就是氣候,或者說是植被,我差點把一大片荒蕪的土地當成茂密的針葉林,隻因為現在那裏是密林。

有時也想,一本小說而已,何必下那麼大心血,把自己的知識結構都重整了幾遍。新人寫書通常會撲街,沒幾個人看,何必較真呢?但我還是下定決心,既然是曆史題材,就應當比其他題材更加真實。

並且我認為,數據本身具有規模效應,隨著字數的增長,小說中的信息量可以指數速度的膨脹起來,當然前提是有更多的線索串聯起來,這就是曆史題材的一大好處,隻要往真實上靠攏,人的一切經曆、知識都能在其中有所體現,現實遠高於人的想象力,這比編造的科幻魔幻體係要縝密不知道多少倍。

這一卷內容,依然是一個鋪墊性的,堆積一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