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說不愛錢,那是假話,可是能有一份既輕鬆又掙錢的職業,那才是真正的假話。
我叫辛明浩,家住內蒙古東部的一座小城市。我這個人其貌不揚,長相平庸,成天做著“一稿成名於天下,不盡財源滾滾來”的作家夢——因為在我看起來,作家這份職業實在是很輕鬆,自由自在,不任何人管束,坐在家裏就可以工作,而且它還真是一份看起來很掙錢手職業。據說楊瀾的《憑海臨風》、薑昆的《笑麵人生》、倪萍的《日子》據說版稅都沒少賺。一百萬兩百萬,有房有車,房要別墅,車要奔馳,那的確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啊。但最最重要的是,我喜歡寫作,是讓我既痛苦又快樂,飽受折磨的享受。
我十八歲中專上學那陣子,正是少年出書熱,像韓寒、郭敬明都是那個時候出書成名的。我也想出書,也想成名。課上在本子的背麵搞創作,課下再認認真真工工整整地抄寫下來投給期刊雜誌社。我是多麼地希望有一天,取信的同學對我說,“辛明浩,你的文章發表了,這是樣刊。”然而郵寄出去的稿子,都是泥牛入海,一去不複返,遝無音信了。
當時各類名目繁多的文學比賽極多,我幾乎看到就全都參加了。可惜的是,凡是比賽都要收費,而且收費標準還都不低,又拿什麼記者證、會員證來忽悠你,最後得到的最是薄薄一張誰都可以得到,廢張般的優秀獎證書。
中專畢業後,老師向我推薦一家農資公司就業,我沒去,因為我可不想成天過著賣種子農藥化肥的生活,成天還要麵對各種人的臉色。於是自己找了一家半死不拉活的報社就了業,以為自己的理想就此實現了,當時這還羨幕眼紅了不少的親戚朋友和同學。
“怎麼,有人啊……”
“你花多少錢進去的?”
這就是我最初剛到報社工作時,所有人見我第一麵時所問的問題,煩都煩死了。我告訴他們,我這個人,九族之內沒有人當大官,父母都是農民,也沒有錢,我能在報社工作其實就是一個臨時工,月工資就三百元,這有什麼好問的?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著,叫“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幹得比牛累,吃得比豬著”這話說得太他媽的真實了。
但我混淆了作家與記者的概念,以為他們都是以耍筆杆子為生的,沒有區別,所以我成天坐在辦公室裏寫啊寫。終於有一天,報社總編通過一名同事轉達了態度:“你應當走出去,多寫寫消息、通訊類的稿件,不要老坐在屋裏,寫一些根本就不能發表的東西!”
從此,我的文學創作工作走向了地下。
我看我這輩子也別指望雜誌上能發表我的文章了,好在現在各類文學網站的興起,能充分地滿足我的發表欲望。而且伴隨著vip製度的出現與發展,極大地刺激了各類寫手們的創作欲望,我也是在那時,逐步放棄了比較擅長的散文創作,轉向主攻長篇小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