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史足以明智,不假。學法足以理性,亦有其真理。
本書概述:每一本書都自有其精華所在如同每一物質的存在必有其合理性一樣。但精華的多少卻是不同書是否具有可讀性,可傳播性,可傳承性的基本。書,其意之所在:或引你走進一個人的一生,去經曆,去發現,去感悟。或如詩文,給你一個夢幻的國度,撫平你的每一份傷疤,凈化你的靈魂。或如小說,引起你的興趣。充分利用你的好奇心,來構想一段故事,可長亦可短。本書從曆史,法學,文學,生活等各方麵分析靈魂的成長或者其精髓。
本書的結構大概如此:一,簡單說明靈魂的初始。二,說說自己對生與死的看法。三,形散而神不散的解釋各種人生想法與問題。四,充分理解透徹古文一句話的精髓。(如,人之處,性本善。是否正確,或者有多少可取性。)
願大家能夠對此書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理解,也應該有一定的支持。
在原始時代,人類沒有先進的勞動工具,因此食物常常不夠吃,就不可能沒事呆在一個地方思考人生了。大腦一直存在著一個命令,活著。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有所差異,因此每個氏族部落都選擇了覺得可以生存的地方。但地方或許太少,也或許有些部落不願意去遠方,他們選擇了與一些部落發生戰爭。勝利了自然好,失敗隻能被殺,弱肉強食是不變的自然法則。氏族族長是通過族人的選舉產生的,而不是暴力。他們有些一些權威,能力上也比一般族人會強點。而且他們真心為了氏族的食物而著想,不像當前的貪官隻為了自己的私欲。(當然食物沒有多餘,做貪官也做不了。不能因為一個政府官員是貪官就認為他十惡不赦,他貪但不是為了自己。他可以為人民服務,貪汙可能他有苦衷,如母親生病之類。反過來說不管他為人民做了多大的事,隻要他貪了就應該會受到法的製裁。)在族長的領導下,部落一般都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發展。
過了很長時間,人類由於勞動工具的進步從而使得食物夠吃了。食物一多就要收藏起來吧,於是收藏食物這個行為觸發了人類的獸性,貪欲。食物收藏的多少象征著自己能力的強大,一些族長為了彰顯自己的強大與滿足貪欲,他們選擇了剝削,私有製應運而生。講了這麼多,與靈魂有關嗎?其實是有的。私有製的產生使人類學會了勾心鬥角,學會了耍手段,也學會思考如何使自己比別人更好。這是靈魂的萌芽!有私有就有剝削,有剝削就有反抗。於是受剝削的人就思考如何對付想剝削的人。這也是靈魂的萌芽!為了調解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矛盾,國家就產生了。(補充:如果說一個國家的產生是因為私有製,因為統治階級的話,那麼一個國家的精神,一個國家的發展卻是人民的智力成果。國、有家則謂之國家。每個國家有著無數大大小小的家,他們是國的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