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年憂獨往,小軒窗,塗椒房,畫意濃情、伊人憐孤薔,常恨相逢時別日,遲遲相思,金樽雨落,誰憶贈帕香。
神州曆史,上不可追,隻有些許民謠可做辨別,正所謂,天地初生有神州,三古互分成中域。
在這方土地上各種神奇之事接連發生,這也才引出了後麵這段故事。
中域大地自古人道大興,曆任統治之人皆是凡人,至此時已然經曆了十八大皇朝,一萬八千年的歲月了。
當然這也隻是有史可查的,至於那些中古,遠古的事情則早已經不可考究了。
而當事時,正值大靖朝仁宗皇帝初登大位,其母趙氏文姬監國。說起來這大靖朝方才開國三世,原本應該是朝氣蓬勃的時候,可是誰知道卻因為趙氏掌權擅殺皇族,導致功勳舊老的不滿,一時間天下大亂,內亂頻仍,其中最嚴重的便是剛剛被平定下來的八王之亂。
七年前,三月初八,時任征北大將軍的安南郡公的李斯起兵謀反,一紙檄文,傳攪天下,所有不滿趙氏專權的皇親故舊們,紛紛起兵,竟成了星火燎原之勢,朝廷為平內亂,不惜向西域蠻族借兵,致使天下大亂。
一時間,各種英雄人物紛紛登場,名將大帥,如汗牛充棟,不可計數。可是若要說在這八王之亂裏,天下間最令人矚目的,則是區區一介文人。
而這個文人,正是當年替李斯書寫討伐檄文的軍師祭酒季秋,此人出生於大靖開國公晉國公府,乃是國公季桓的三子。
說實話,這季秋並不是此時才名揚天下,在八王之亂之前,他便已經算是臭名遠揚了!
要知道此時大靖開國尚且隻經曆了三世,國內好武之氣甚濃。而晉國公又是天下聞名的軍神,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裏,想來這位季秋公子都應該是子承父業,從軍征戰,以全家族之名。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出生在武將世家的季秋,自幼卻是好文,對武藝不屑一顧,就連兵法也隻是觀其大略,不求甚解。
整日裏在京城,浪蕩不堪,尋花問柳,一向以風流才子自居,正可謂是飛鷹鬥馬,鬥雞鬥狗,全然是一副紈絝子弟的作風。年幼時,甚至因為爭風吃醋與當時還是太子卻即將繼位的高宗皇帝,在京城內最大的青館醉花樓裏大打出手。也正因為此事,素有才名的季秋在高宗皇帝及位之後,始終不得重用,庸庸碌碌的足足過了有十年之久。不過好在高宗皇帝命壽不長,滿打滿算也就才做了七年的皇帝,便駕鶴西去。
而在仁宗皇帝繼位之後,與兩位兄長急急忙忙的去投效新皇帝不同,季秋則選擇了遠走東南,投效在自己童年時的至交好友李斯的麾下,隻不過,即使是自己當年的好友,也隻是看上了他的才名,隻給了區區軍師祭酒的官職,隨即便置諸一旁。隻是在造反時需要書寫檄文的時候,這才想起了他。
當然也正是這篇檄文,為季秋真正贏得了天下聞名的才名。
而在李斯剛剛起兵的時候,正所謂是勢如破竹,幾乎要打到了司隸州去。一時間竟然形成了席卷天下的大勢。
不過,誌得意滿的李斯卻下了一步昏招,自認為大勢已定的他,居然在武洲宣布繼承大統,自號武皇帝,這下子,原本尚且還可以戮力同心的李氏宗族皇族們,便一下子離心離德了,而素有軍神之稱的晉國公季桓的複用,更是令本就已經陷入危機的的八王叛軍雪上加霜。
因此,這場當年看似將要席卷天下的叛亂,也不過是持續了區區八年之久。不過經此一役之後,剛剛開國還尚在初生之期的大靖卻因此國力大傷,再加上四周邊患頻荏,天下間竟有了一副民不聊生的殘酷景象,正所謂是千裏無雞鳴,十裏遍白骨。
當然,至於其後仁宗皇帝是如何清除外戚,中興大靖,攘除邊患的則是另一番故事,亦都是後話了,此文暫且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