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本書的目錄裏有郭敬明和蔡康永的采訪,猶豫了會就選了。上初中那會特別迷郭小四的書,省一個星期的早餐費就為了去買本他的文集,那個時候讀寄宿,晚上寢室熄燈後拿著個手電筒躲在被子裏看《夢裏花落知多少》看《夏至未至》看的淚流滿麵一夜未睡,第二天一早頂著紅腫如雞蛋的眼睛繼續上課,可是腦子裏根本無法從文裏走出來。接著是後來的《悲傷逆流成河》,再是《最小說》《小時代第一季》,最小說從最開始的小版8塊一直漲到12塊。漲到12塊的時候某天突然發現雜誌裏到處充斥著連載和廣告。而小時代裏盡管文字華美卻覺得空洞平乏。然後,我已經無法再被他那45度角仰望天空的憂傷文風所迷戀了。從此以後戒悲劇。但是小時代電影上映的時間盡管口頭上說不會去看,最後卻都是首映禮去看的,唯一欣慰的是電影票是別人送的。《豫約幸福》裏訪談郭小四的那篇我曾經看過,已經是好幾年以前的,那會我還是小四的腦殘粉。記得郭小四在訪談裏一直是斜坐在沙發上,透過電視屏幕感覺特別的輕鬆而又自信狂傲。我想起魯小姐的一句總結,說人差不多。你一方麵強,其他一方麵是弱的,總量是差不多的。這是我第一次看魯豫有約,看著坐在郭小四對麵特別隨意的訪問,可是每一個問題都問得恰到好處。最後她用她父親說過的話來評價郭小四,好養活難伺候。通過短短的一個小時的訪談郭小四所描述的自己也正如這句話所體現出來的感覺了。
第二篇則是蔡康永的,我對蔡康永的認識責來源於很多年前有一次在書店裏看到他的書《la流浪記》書的首頁是蔡康永寫的序:
有一種寂寞,不是靠戀愛可以解決的,
不是靠養小孩可以解決的。
那是一種“念天地之悠悠”的寂寞。
閱讀,也不能“解決”這種寂寞,
但閱讀可以讓我理解這種寂寞、
讓我安心地接受這種寂寞是跟我的靈魂共始共終的。
花了幾個小時在書店附設的咖啡廳裏安靜的看完,書最後的流向青春海這一章讓我印象深刻,當時的蔡康永正在洛杉磯學電影,有一天收到一位華裔老太太的來信,信上說希望應征演員,可是老太的照片完全不像所需要的演員的樣子,而擱置未理。可最後卻也陰差陽錯的替老太圓了這個夢,電影拍完後,因為電影本身過於粗糙,而後我選擇一本書最開始的因素就是書名。《寂寞的公因數》這個名字是我選擇這本書的最大原因。寂寞的公因數,我能想到的公因數的意思大概隻有數學課上老師曾教過的定律,給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整數,如果有一個整數是它們共同的因數,那麼這個數就叫它們的公因數,亦稱“公約數”。而寂寞的公因數是不是類似於孤獨的根號3一般是一本浪漫的表白信。
拿到書的時候對於書的封麵很是喜歡,淡藍色的書封上一個少年安靜的睡著了,書的內容主要講述的是年輕的因紐特人尤利克離開了終年白雪的部落和他心愛的未婚妻,前往陌生的大都市。尤利克在陌生的大都市三天遇見的人,比在家鄉一輩子認識的人還多。這初來的三天讓他發現陌生大都市的頦卜隆呐克人所謂的“認識某人”。卻隻是記得那個人的長相和名字,可是對於在他們部落,“認識”就是看著一個人生活了一些年,無論是好日子還是壞日子。他看著周圍這個與自己部落完全不同風格的大都市,第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他也遇到了很多很好的人,但這些人不管有沒有愛人,卻都時時刻刻流露出孤獨的悲傷。這樣的世界讓他迷茫,讓他疑惑這是怎樣的一個瘋人世界,讓這麼多的人被遺棄在孤獨裏。
尤利克花了很長很長的時間去認識這個陌生的大都市,想讓自己融入它。我喜歡第四章裏麵的一句話,不論是不是自己選擇的,麵度孤獨都需要很多勇氣。我想,這個世界上沒有誰不害怕孤獨和寂寞,除非你是來自星星的都教授,可以一個人獨自在外星球生活四百年而不覺得寂寞。書中的尤利克仿佛就好像現實中的一些人,長大以後,不得不獨自一個人去往陌生的大城市上學工作,從陌生到熟悉,需要經曆一係列煎熬的過程,每個城市都有它的風格和脾氣。所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孤獨寂寞的時候找不到一個看著生活了好些年的人。一個人麵對空曠冰冷的房間,所有的感覺特別的清晰而冰冷。有一種寂寞,身邊多一條知心的狗一個可談的人大概就可以緩解,而有一種寂寞,在偌大的城市中孤獨一人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隻能孤獨麵對,素顏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