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開始策劃你的曆史(1 / 3)

職場發展九法則

沒有人喜歡在同一個崗位一待就是十多年。每天都做同樣的工作。雖然工作駕輕就熟,但每年回過頭來一看,除了工資收入穩步提升和不斷增加的職業倦怠感外,好像沒有其他任何改變。職場中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向上發展,而不希望長時間待在一個位置上,希望自己的職業生涯能夠更高或更寬。以下盤點了9條重要的職場法則,希望能對職場人有一些幫助和建議。

(1)通過分析公司目標、特權和戰略來提高自己在公司的價值,然後推算如何才能為公司作出具體的貢獻。

(2)一旦對現在的工作駕輕就熟,就要申請新的任務或承擔新的挑戰,不斷為自己設定新的目標。

(3)不要等著別人評價自己的工作,每隔3個月找你的主管談一次,直接聽取他對自己如何改進工作的建議。接受意見時心胸要開闊,把它作為學習的機會。

(4)將成績和進步記錄在案,總結時就能對自己一目了然。

(5)學習新知識,與現在的科技保持同步。

(6)多幫助他人,使自己更受大家歡迎,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

(7)研究他人的性格、行為特點及類型,尤其是那些目前比你更優秀的同事。

(8)2—5年變換一個工作崗位,有時橫向的變動比晉升對事業更有利。

(9)願意重新定位,考慮更遠大的前景。

為自己種一棵“搖錢樹”

印尼有家大銀行的行長叫達拉姆,他當行長時隻有三十來歲,比起那些六七十歲的資深金融家,他是地道的晚輩。他掌管的這家銀行盡管在本市大名鼎鼎,但他簡單的履曆還是受到了金融巨頭的嘲笑,認為由他掌管銀行業的旗艦簡直是開國際玩笑。

達拉姆上任伊始,就作出一個決定,他要求手下把距銀行20公裏範圍內的所有新生兒的資料全部列在一張名單上,員工們雖然感到莫名其妙但還是照辦了。三天後,名單上所有的新生兒都收到銀行的一封信,恭喜他們在如此幸運的時刻來到這個美妙的世界。

從那時起,這些孩子每年都會收到這家銀行的信,提醒生日即將來臨。當他們長到可以閱讀故事的年齡,這家銀行就會寄去故事書,以講故事的方式說出儲蓄的好處。幾年下來,這筆開支著實不小,但收益卻不明顯。

不僅如此,達拉姆還把銀行大樓中的一層裝修成孩子們的娛樂室,裏麵有各式各樣的電動玩具、遊戲、碰碰車等,還有專門的管理員領著孩子們玩耍。很多年輕媽媽會舍近求遠來到達拉姆的銀行儲蓄,有的母親甚至辦完業務便把孩子留在這裏,然後安心去購物或訪友。這時達拉姆的做法開始顯現效益,但比起前期的投資收益還是不算大。

有人開始質疑達拉姆的能力,覺得這個隻會吸引家庭主婦的行長不會有什麼作為。當時正麵臨印尼經濟困難時期,很多工商企業紛紛倒閉,銀行的經營舉步維艱,有些大銀行早就宣布破產,但達拉姆的銀行依靠吸收大量的家庭存款撐了過來,這時人們才發現達拉姆挖到的是巨大的金礦。經濟困難時期過後,達拉姆經營的銀行的良好信譽為客戶帶來安定和回報的同時,也使達拉姆本人聲名鵲起。

30年後,一場席卷全亞洲的金融風暴再次把銀行業推到了懸崖邊,已經60多歲的達拉姆卻再次得到上天的青睞。當年那些在他的銀行玩耍的孩子中,很多人已經成為著名的企業家或社會的精英,他們一直與達拉姆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他們紛紛注資達拉姆的銀行,使銀行順利渡過危機。他們說自己隻是在挽救童年的夢想,達拉姆的銀行存著他們童年金色的夢,他們是從達拉姆的故事書裏開始學會理財的。達拉姆當年的“儲蓄”終於得到了最豐厚的回報!

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但凡一個百年老店,剛開始也是默默無聞的。正是因為投資者具有遠大眼光,為企業種下一棵搖錢樹,在過程中細心嗬護,直到這棵樹結果的那一天,企業就可以進入到財富循環的輝煌階段。

2009年3月,一部名為《暴雨將至》的電影在“鳥巢”開機拍攝,電影正是以參與“鳥巢”工程建設的譚雙劍的奮鬥曆程為原型。劇中,譚雙劍擔任主演。

1980年,譚雙劍出生在河北的一個普通農家。因為家庭貧困,初一都沒讀完,他便拿起了鋤頭。16歲時,他離開家門,在工地上做小工。有一次在頂樓幹活,譚雙劍注意到幾位電工正在樓頂上安裝一根粗大的“電線杆”,他感到十分好奇。工友告訴他:“這叫避雷針,城市裏每幢樓房都有。”他想:“如果能掌握一點技術,以後就可能有更好的工作。”

譚雙劍開始有意識地留意這門“有技術含量”的工作。有時電工中午趕工,他顧不上吃午飯,帶上安全帽就跑去看人家怎麼操作,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就問那些師傅。到了年底,許多工人都回老家過年去了,電工尤為緊缺。這時,初步掌握電工技術的譚雙劍主動請纓。經過幾天的培訓,他便能獨立操作電工的工作,工資比原來高出兩倍。譚雙劍並不滿足,他向同事借來電工進修專業教材,又從書店買回電工書籍,一邊自學,一邊在實踐中摸索。

1999年,譚雙劍考取了行業認證的高級電工證書。這年冬天,他所在的安裝公司承接了國家氣象局的一項弱電工程,可是在施工時安裝的配電櫃出了故障,現場人員怎麼也修不好。譚雙劍自告奮勇,20個小時後,故障終於排除,避免了數萬元的誤工損失。這件事過後,經理給他留了個呼機,並對他說:“等我呼你。”

半個多月後,呼機響了,譚雙劍給經理回了電話。“小譚,有個大活兒,交工時間很緊,你能不能湊點人?”經理說。譚雙劍迅速湊齊一個30人的隊伍,每天天不亮就開工,夜裏11點才收工,最終按時完成了任務。

譚雙劍又報了夜大學習班。晚上工友都早早入睡,他卻還捧著研習工程管理方麵的知識。經過兩年多時間,譚雙劍陸續拿到了建築行業中的項目經理證、工長證、工程師證等證書。

2002年,譚雙劍組建了自己的施工隊伍,專門承接電路電氣工程。他手下的員工越來越多,工程也越接越大,寫字樓、商業廣場、大酒店、醫院、商務部、外交部等,都留下了譚雙劍的身影,他所負責的一些工程還得了獎。

2005年年初,經過層層篩選,譚雙劍率領他的團隊開始奮戰在“鳥巢”現場。2007年底,譚雙劍承攬的弱電工程勝利完工。作為一名建設功臣,他的名字被刻在了紀念柱上,並於8月8日應邀到“鳥巢”參加了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

為什麼別人秋天能夠有所收獲?那是因為他在春天播了種。對於一個人而言,少年時是人生的春天,是最佳的播種時期,這時候的樹苗長得最快,自然環境也最好,可是很多人錯過了這一最佳時期;青年期是人生的夏天,這時候你也可以播種,但是你的樹苗要麵臨著猛烈的陽光,需要你付出更多的精力;壯年期是人生的秋天,這時候你也可以播種,但是這時候別人已經在收獲,你要承擔很大的壓力;老年期是人生的冬天,這時候你也可以播種,隻是麵對寒冷的環境,要想最終長成,難度就非常大了。作為一個渴望收獲的農夫,盡早播種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學習成就人生的新高度

(1)牛頓和鈍牛

美國有個“天才人協會”,協會中聚集了很多高智商的人,他們能夠輕鬆地解答平常人看不懂的問題,這些人似乎天生就是上帝的寵兒。然而,現實卻對這些“天才們”很殘忍,許多人不但沒有從事特別用腦的工作,甚至一部分人隻能靠體力吃飯。

社會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人在學校學習時就已經顯示出了不同於別人的高智商,可是他們在學習上不肯下工夫,功課非常差勁。來到社會,一看什麼似乎都懂,做起事情來也難得專注,到頭來一點兒成績都沒有。

我國首份《中國狀元職場狀況調查》表明,1977年到2006年的全國各省高考狀元全軍覆沒,沒有發現一個在從政、經商、做學問等方麵的傑出人才。曆史上不缺少這樣的例子。王安石有一篇《傷仲永》,故事說的是一個天才兒童,小時候智商驚人,五歲便可指物作詩,天生有著出眾的才華。然而後天自己不努力學習,最終變成了無一長處的普通人。

有些東西可以靠聰明才智,有些東西不能隻靠聰明。當一個人每樣都“十竅通了九竅”,不用心增長能力,到頭來反而“一竅不通”。所以那些有著高智商並肯刻苦鑽研的人,最終便能有所成。那些自恃聰明就不學不思的,隻能一事無成。至於天生愚笨,卻能用這與生俱來的“空空頭腦”不斷努力的人,也能有過人的成就。

從前,有個賣草帽的人,每天,他都很努力地賣帽子。有一天,他叫賣得十分疲累,剛好路邊有一棵大樹,他就把帽子放著攤位上,自己坐在樹下打盹。等他醒來時,發現身旁的帽子都不見了,抬頭一看,樹上有很多猴子,每隻猴子的頭上都有一項草帽。他十分驚慌,如果帽子不見了,他將無法養家糊口。突然,他想到猴子喜歡模仿人的動作,他就試著舉起左手,果然猴子也跟著他舉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著拍拍手。他想,機會來了,於是他趕緊把頭上的帽子拿下來,丟在地上。猴子也學著他,將帽子紛紛扔在地上。他高高興興地撿起帽子回家去了。到家之後,他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兒子和孫子。

很多年後,他的孫子繼承了家業。有一天,他在賣草帽的途中,也跟爺爺一樣,在大樹下睡著了,帽子同樣地被猴子拿走了。孫子想起了爺爺曾經告訴他的方法。於是,他舉起左手,猴子也跟著舉起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著拍拍手。最後,他摘下帽子丟在地上,可是猴子竟然沒有跟著他做。這時,另一隻猴子出現了,把孫子丟在地上的帽子也拿走了,並且嘲笑他說:“開什麼玩笑!你以為隻有你有爺爺嗎?”

千萬不要像那個孫子一樣,以為就你自己有成功的秘方。你計劃多看幾本書、自修考個文憑、報考某項技能培訓、多交幾個有幫助的朋友,你以為這樣就能夠把別人甩在身後,自己遙遙領先。別忘了,你在學習的同時,別人也在學習,說不準哪天你還在得意揚揚的時候,你的“帽子”也被“猴子”拿走了。

(2)書寫新的人生

鄧亞萍這個名字,在20多歲的年輕人記憶中可能還比較陌生,但對於稍微有些年紀的人來說,這位精明幹練的運動員,可是一個時代的標誌。

作為一名乒乓球運動員,從1988年進國家隊到1997年退役,近10年的國際比賽中,她在兵壇上可以說是獨孤求敗,共獲得了14次世界冠軍和4次奧運冠軍。鄧亞萍,留給人們的印象是4個字:殺氣騰騰。

退役那年她24歲,對於一個職業運動員來說已經是“老年人”了,但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還很年輕。在運動會上獲得的成就,即使放在世界上也沒有多少人能夠達到這個成績。當她不再是一個運動員,接下去要做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