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感想(1 / 1)

看了金剛,覺得片子拍成這樣,金剛永遠活在人民心中了。

我一邊退場一邊在心裏真誠地痛罵萬惡的資本主義製度和美國夢,讓金剛水土不服地死掉了!

電影裏的聲音,認為金剛是毀在美麗手上,野獸難抵美女。坐在我前麵的一對小情侶,片子一結束就當眾熱吻。我倒覺得悲劇無關愛情,金剛的死穴在於孤獨。他無疑比骷髏島上的恐龍之類動物聰明多了,而且他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片子沒有交代,除了大家個頭都很大之外,看不出他與島上任何生物的親緣關係:沒有配偶、同性、幼子。他的生存狀態是孤單的,而他的智商和情商使他感受到孤獨。動物一聰明,就會孤獨啊無聊啊,這就是麻煩的所在。

他對安產生了強烈的依賴,人一旦有了伴就很難忍受獨自在家。尤其對於雄性動物,有統計為證,男人離婚或喪偶後幸福感和壽命下降遠快於女性,類人猿看來也不例外。現代社會裏,隻要把兩個綜合條件差不多的孤男寡女放一塊幾個月,不產生愛情要比產生愛情還難。致命的不是愛情,而是孤獨。

而安對金剛的感情劇情上邏輯很清晰:從初次見麵令人恐懼的金剛,到在一個恐懼的環境裏相對安全的金剛,這一轉換是非常重要的,人很容易愛上那個危險的世界裏唯一帶給他/她安全感的對象。當安全感得到其他保證之後,另有所戀是完全正常的事情,庇護下的愛隨庇護失去價值而結束。

故事並沒有走得這麼遠,安對金剛的同樣不是愛,是基於上述情形下的一種複雜情緒。安沉浸在極度缺乏安全感後,意外重獲安全的巨大眩暈中。而安與劇作家之間原本已一吻示好的愛情,回到紐約卻沒有任何結果,顯然歸程船上毫無進展。原因何在?雖然劇作家憑借勇敢和好運將安帶回了文明世界,但在那個令人高度驚恐的島上,這個男人所能提供的安全承諾根本無法與金剛相比。

結尾感動,令人流淚。背後的心理學因素或許是因為觀眾的情緒早就被之前骷髏島上的恐怖場景充分喚醒,處於被高度刺激後的易感狀態。其實因為事先有1933年版的《金剛》與1976年版《金剛》的情節預習;觀眾心知肚明:金剛被帶到紐約,悲劇就已拉開大幕,特技效果帶來的震撼已經告一段落。他矯健地爬上帝國大廈,我們其實知道,他是在飛快地沿著自己的命運線逼近結果,越快就越早滅亡。

讓我感動的不是導演設計的他與安之間微妙而有分寸的感情戲,而是明知結果是十足的悲劇——金剛的威猛是十足的徒勞,機器的力量對於肉體而言的不可戰勝,人類鼓搗出來的現代文明中包含的獸性規則;明知這一切,而金剛在大廈尖頂猶做困獸之鬥。老掉牙的西西弗斯神話已經老掉了最後一顆牙,新神話是帝國大廈上的金剛戰飛機。

蠻荒世界的金剛是強大的,他悵對夕陽說出beatiful的時候,已經脆弱到極點。文化如病毒侵害了他碩健身軀的心髒,文化並不賦予人在生存意義上的強大。文化可以讓人為了這一刻的沒落夕陽而甘願死去。與其說文化使人生,莫若說文化可以使人死,因為生不需要理由,死需要。

換一個版本的想象可以這樣進行:影片的省略幹淨利落,比起骷髏島上種種不堪回首的恐怖、惡心片段,金剛來到美國的海上經曆被導演以藝術的殘忍和專業精神毫不顧及地省略了。對金剛來講,那是百分百的煉獄,充斥著大量真正不堪回首的細節。那之前,萬惡的資本主義開辟的非洲—美洲航線上,運奴船也曾是穿梭著的地獄之舟。最後,金剛在帝國大廈尖頂注視落日時,說出的雖然是beatiful,但其實是freedom。

回不去的金剛,以爬到城市的最高處然後跌落的方式,選擇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夕陽醉了,落霞醉了,任誰都掩飾不了。因我的心,因我的心早醉掉……唯願心底一個夢變真……”麵對著beatiful的落日,想起一首經典的粵語老歌。

人心不古,更多的野獸卻死於心碎。